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

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不断为之故、训、传、说。到清代,《尚书》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都是以前各朝代无法比拟的;而且今人在研究《尚书》时,也都不能不考察清代《尚书》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自身研究的起点。清代《尚书》学的演变与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清鼎革,使一大批士人在反思明亡的教训中,把矛头指向王明心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研究的重心是反思蔡沈《书集传》给学界带来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把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中二十五篇定为伪书。到乾嘉时期,考据思想主导着学界,《尚书》辨伪学者的重心是探寻二十八篇真古文《尚书》的意蕴。到晚清时期,清廷面临内忧外患,经世致用思想再次激起波澜,《尚书》学研究的旨趣发生转变,在今文经学的主导下,《尚书》辨伪不仅在于它的学术意义,而且是清儒面对世变而作出的应急反应。清儒中以阎若璩为代表的辨伪派和以毛奇龄为代表的证实派,对古文《尚书》的传承系统展开争论,其大旨在于证明各自传承体系的合法性。两派辩论的焦点是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中的二十五篇的真伪,他们主要围绕二十五篇的篇目篇数、文体格制、文献来源等议题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这些辩论,虽然两派都难以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但是使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存在的争议问题更加明晰,使后人更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根结。辨伪派和今文学家均在追寻晚书的作者。这二十五篇虽然被多数人否定,但是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并没有因为两派学者的辩论而丧失,两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二十五篇的思想价值。有清一代,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是粮食的主产区,呈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同时在战略上,长江中下游是南北交通的交集区,而这个地区水灾也不断发生。清代《尚书》研究学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水道问题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对三江、九江地望的考论。他们通过梳理三江、九江地望的历史沿革,试图找到二大地望的具体方位,以便解决当时社会的需要。清朝是传统学术总结的重要时代,对《尚书》的辑佚和历代经解的汇编恰恰反映出这个时代儒学的基本走向。清儒《尚书》辑佚和经解汇编不仅在总结学术,而且把辑佚、汇编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又与社会思潮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前史:民国以来清代《尚书》学研究综述④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五、几个概念的说明
  • 第一章 清代以前《尚书》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 一、孔氏家学与汉唐之际的《尚书》流变
  • 1、孔安国与《尚书》
  • 2、古文《尚书注》与古文《尚书传》
  • 二、元明《尚书》学中反蔡《传》之古义派
  • 1、元明反蔡《传》之著述考略
  • 2、元明反蔡《传》之意义
  • 第二章 清代经学思想的变迁与《尚书》研究
  • 一、程朱理学视域下的清初《尚书》学
  • 二、训诂以明道的乾嘉《尚书》学
  • 三、经世思潮影响下晚清《尚书》学
  • 第三章 清儒对古文《尚书》传承问题的探讨
  • 一、关于孔壁古文《尚书》的传授体系
  • 1、西汉古文《尚书》传承体系
  • 2、东汉古文《尚书》传承体系
  • 二、关于贾逵是否传承孔安国古文《尚书》
  • 1、贾逵传孔安国古文《尚书》
  • 2、贾逵传杜林漆书
  • 三、关于杜林漆书是否为孔壁古文《尚书》
  • 1、杜林漆书为孔壁古文《尚书》
  • 2、杜林漆书与孔壁古文《尚书》无关
  • 四、关于《尚书正义》的传承体系
  • 第四章 清儒围绕晚书二十五篇的辩论
  • 一、关于晚书二十五篇篇数和篇目的辩论
  • 1、辨伪派的考论
  • 2、证实派的反驳
  • 二、关于晚书二十五篇文辞格制的论辩
  • 1、辨伪派的方法
  • 2、证实派的驳斥
  • 三、关于晚书二十五篇来源的辨证
  • 1、辨伪派的论述
  • 2、证实派的检讨
  • 四、关于《泰誓》的考辨
  • 1、《泰誓》辨伪
  • 2、今文《泰誓》
  • 3、古文《泰誓》
  • 五、关于晚书二十五篇作者的讨论
  • 1、皇甫谧
  • 2、王肃
  • 3、刘歆
  • 六、晚书二十五篇真伪问题的评说
  • 七、晚书二十五篇思想价值的论说
  • 第五章 清儒关于三江、九江地望的考论
  • 一、三江论说
  • 1、一江分三江说
  • 2、三江为一江说
  • 二、九江论述
  • 1、寻阳之诸水说
  • 2、洞庭湖之诸水说
  • 3、汉阳以南城陵矶以西之诸水说
  • 三、清儒研究三江、九江地望的意义
  • 第六章 清儒《尚书》辑佚和历代经解汇编的成果及其特点
  • 一、《尚书》辑佚的成果及其特点
  • 1、《尚书》辑佚的成果
  • 2、《尚书》辑佚的特点
  • 二、《尚书》经解汇编的成果及其特点
  • 1、《尚书》经解汇编的成果
  • 2、《尚书》经解汇编的特点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清代《尚书》学著述考略
  • 附录二 宋鉴《尚书考辨》的学术价值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西方《尚书》学研究新动向的思考——由《中国政治哲学之源:〈尚书〉编纂及其思想研究》谈起[J]. 铜仁学院学报 2020(01)
    • [2].孔氏家族对《尚书》学的卓越贡献[J]. 齐鲁学刊 2020(01)
    • [3].由《尚书》中对“天”的描摹看天的概念演变与其本体性的变迁[J]. 枣庄学院学报 2020(03)
    • [4].唐 令狐怀寂告身 钤有“尚书吏部之印”[J]. 中国书法 2020(05)
    • [5].胡伸《尚书解义》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20(06)
    • [6].惠栋托名撰集《尚书郑注》考[J]. 清史研究 2020(04)
    • [7].礼乐文明视野下的清华简《保训》“詷”字新释——以《尚书·顾命》与“内史亳同”为线索[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8].20世纪以来宋代《尚书》学研究述评[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4)
    • [9].尚书刑部成立的西魏、北周因素[J]. 国学学刊 2020(03)
    • [10].《尚书·伊训》[J]. 前线 2019(09)
    • [11].郝敬《尚书》学辨伪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19(05)
    • [12].《尚书》的多重文化向度[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6)
    • [13].简朝亮论《尚书》学的源流[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4)
    • [14].《尚书》中的“身”与“德”[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5].《尚书》“明德慎罚”研究综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16].《文选》李善注征引《尚书》文献辑校[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7].《尚书》生命意识阐微[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8].从因循之路到怀疑之途:汉至明学者关于孔子与《尚书》关系之论述[J]. 孔子研究 2016(01)
    • [19].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J]. 丽水学院学报 2016(04)
    • [20].钱大昕的《尚书》学研究[J].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19(02)
    • [21].尚书吧[J]. 出版人 2018(09)
    • [22].《尚书》的性情思想研究[J]. 人文论丛 2015(02)
    • [23].论章太炎的《尚书》研究[J]. 儒藏论坛 2014(00)
    • [24].2011年《尚书》研究综述[J]. 儒藏论坛 2013(00)
    • [25].孔安国在《尚书》传播中的地位[J]. 兰台世界 2013(34)
    • [26].论朱子的《尚书》学诠释思想[J]. 孔子研究 2013(06)
    • [27].从“天人和谐”走向“中国梦”——略论《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及其与当今中国的互动[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04)
    • [28].近现代《尚书》研究概论[J]. 儒藏论坛 2010(00)
    • [29].东晋尚书墨跋[J]. 中国书法 2011(08)
    • [30].郝敬《尚书》文学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9(06)

    标签:;  ;  ;  ;  ;  ;  ;  

    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