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充气式止血带造成的单侧下肢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以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8例择期在L2,3间隙实施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使用充气式止血带,实施手术的外科医生团队为同一组医生。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以0.20.25ml/kg/min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同时由同一麻醉医生进行硬膜外穿刺操作,在液体输入达到12ml/kg后,应用含有1%的利多卡因(Lidocaine)和0.375%的罗哌卡因(Ropivacaine)混合液,将麻醉平面上界基本控制在T8水平。分别于开放静脉后麻醉前(T1),于消毒后手术开始前根据当时的收缩压情况进行止血带充气(2倍SBP),在其充气后30min(T2),止血带放气后3min(T3),止血带放气后30min(T4)4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然后迅速应用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EG)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应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指标(LY30)。所有患者术中均只使用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扩容补液。在上述4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以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若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出现MAP低于55mmHg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10mg,并记录给药次数与剂量。结果在血液动力学方面,与T1相比较,T3时的MAP显著下降( P < 0.05), HR显著增高( P < 0.05),而RR和SpO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出现MAP低于55mmHg的情况,给予10mg麻黄素后循环得到稳定,其他患者均未给药。在凝血方面,TEG数据中在T3时间点出现R值降低、K值降低、MA值增高、α角度增大的变化,显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趋势,但是这种改变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与其它时点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血液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在机体代偿范围之内。而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没有显著影响。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在体外对人体血液不同浓度的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血液稀释以及液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4例将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用HES130/0.4稀释的万汶组(V组)和用HES200/0.5稀释的贺斯组(H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在未给予任何液体之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迅速分别对血样用不同的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25%、50%及75%的稀释,然后应用血栓弹力描记图描记仪(TEG)对血样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使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LY30)。结果25%稀释时,贺斯组、万汶组组间R时间、K时间、α角、M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显著长于万汶组(P <0.05),α角、MA均显著小于万汶组(P <0.05); 75%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更加显著长于万汶组(P <0.01),α角、MA均显著小于万汶组(P <0.01)。各个组别、各个浓度的LY30的数据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轻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与HES200/0.5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当进行中度、重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HES200/0.5。

论文目录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麻醉手术与凝血功能(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9(06)
    • [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关键蛋白的研究进展[J]. 药学研究 2019(12)
    • [3].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10)
    • [4].天麻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10)
    • [5].硫化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生命的化学 2020(04)
    • [6].右美托咪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4)
    • [7].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12)
    • [8].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J]. 中医学报 2017(01)
    • [9].丹参素调控自噬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 2017(05)
    • [10].静脉淤血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04)
    • [1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8)
    • [12].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4)
    • [13].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7(09)
    • [14].5-脂氧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探讨[J]. 中南药学 2016(04)
    • [1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药学研究 2016(09)
    • [16].近10年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15(07)
    • [17].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10)
    • [18].运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18)
    • [19].硝酸酯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的效果分析[J]. 现代养生 2017(14)
    • [2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星形胶质细胞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神经药理学报 2017(06)
    • [21].硫化氢影响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 2020(02)
    • [22].电针预处理防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 2020(01)
    • [23].改良法制作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0(03)
    • [24].细胞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7)
    • [25].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糖萼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13)
    • [26].外源性硫化氢在肾移植中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8(12)
    • [27].丹参酮ⅡA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5)
    • [28].硫化氢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3)
    • [29].自噬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J]. 神经药理学报 2016(01)
    • [30].谷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J]. 世界中医药 2016(12)

    标签:;  ;  ;  ;  ;  ;  

    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