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的研究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

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地区提高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改善土壤结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组成和含量,对加深理解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机制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应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X-ray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XANES)及红外光谱(Synchrotron Radiation-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SR-FTIR)方法,测定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组成,并进行其含量的半定量分析,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官能团组成及含量变化规律,明确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干旱区天然草地恢复影响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含量和分布,提高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增强。具体表现为随退耕年限增加,SOC脂肪-C特征峰吸收增强,土壤有机碳各官能团相对含量都有所增加;0-5cm、10-20cm土层土壤脂肪-C、醇-C相对百分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芳香-C相对含量有增加趋势。XANES测定结果与SR-FTIR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经T检验,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采用XANES测定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是可行的。2、人工苜蓿种植促进了SOC积累,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变了SOC各官能团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分布及含量。当生长达8年时,效果最好;主要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增加,>0.25mm团聚体百分比增加;饱和烷烃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且主要分布在0.25-1mm团聚体中;脂肪-C、醇-C相对百分含量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少,增加的脂肪-C、醇-C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芳香-C主要分布于<0.25mm团聚体中,表明小团聚体中有机碳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连续种植苜蓿,其SOC中易氧化官能团(脂肪-C,醇-C)增加快于芳香-C,表明其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贡献最大。3、次生植被演替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官能团含量和SOC化学稳定性。植被恢复在促进了SOC中易氧化(醇-C、多糖-C、伸缩振动脂肪-C)官能团显著增加,稳定性较强的变形振动脂肪-C、芳香-C也增加,特别在恢复至狼牙刺至辽东栎阶段增加明显。植被演替对0-5cm土层SOC官能团变化的作用明显大于20-40cm土层。4、演替过程中团聚体SOC脂肪-C、醇-C、多糖-C、芳香-C含量增加;SOC多糖-C主要体现在<0.25mm团聚体中,脂肪-C、羧基-C、醇-C分别主要体现于2-5mm、0.5-0.25mm和<0.25mm团聚体中。演替至顶级群落时,芳香-C在各粒径团聚体中绝对含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分布于<0.5mm团聚体中。5、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天然草地SOC各官能团种类组成基本一致,而人工苜蓿草地SOC吸收图谱中还出现较为明显的饱和烷烃C-H面内弯曲振动、羧基O-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上述三类草地SOC官能团变化均表现为脂肪-C、醇-C、多糖-C随着草地年限增加和群落演替而逐渐增加,芳香-C也呈现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芳香-C增加幅度表现为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半湿润区草地>半干旱区人工苜蓿草地。说明在各区恢复草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的作用中,半干旱区封育草地强于半湿润区天然草地及半干旱区人工苜蓿地。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1.2.2 土壤固碳机制研究进展
  • 1.2.3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研究进展
  • 1.2.4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研究方法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选题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
  • 2.1.2 固原上黄村
  • 2.1.3 子午岭次生林区
  • 2.2 样地选择、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1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退耕草地及封禁草地
  • 2.2.2 固原上黄村人工苜蓿地
  • 2.2.3 子午岭次生植被演替序列
  • 2.3 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天然草地恢复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
  • 3.1 退耕草地恢复土壤有机碳光谱特征定性分析
  • 3.1.1 土壤有机碳 SR-FTIR 光谱特征定性分析
  • 3.1.2 土壤有机碳 XANES 图谱特征定性分析
  • 3.2 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光谱特征半定量分析
  • 3.2.1 土壤有机碳 SR-FTIR 光谱特征半定量分析
  • 3.2.2 土壤有机碳软 X 射线图谱特征半定量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人工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
  • 4.1 人工苜蓿地 SOC 官能团变化
  • 4.1.1 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团聚体分布情况
  • 4.1.2 人工苜蓿地 0-1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光谱特征分析
  • 4.2 人工苜蓿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4.3 人工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应用 XANES 研究次生植被演替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
  • 5.1 XANES 测定 SOC 官能团图谱特征
  • 5.2 SOC 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定性分析
  • 5.3 XANES 测定 SOC 官能团图谱特征半定量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应用 SR-FTIR 研究次生植被演替下的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
  • 6.1 不同土层 SOC 官能团吸收图谱分析
  • 6.2 不同土层 SOC 官能团变化半定量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次生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 SOC 官能团分布特征
  • 7.1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
  • 7.1.1 坡耕地不同粒径团聚体 SOC 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分析
  • 7.1.2 草地土壤有机碳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
  • 7.1.3 灌丛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
  • 7.1.4 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
  • 7.2 SR-FTIR 吸收图谱特征
  • 7.2.1 坡耕地土壤有机碳 SR-FTIR 图谱特征
  • 7.2.2 草地土壤有机碳 SR-FTIR 图谱特征
  • 7.2.3 灌丛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SR-FTIR 图谱特征
  • 7.2.4 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SR-FTIR 吸收图谱
  • 7.3 不同气候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特征比较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8.1 半干旱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 SOC 光谱学特性
  • 8.2 半干旱区人工苜蓿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
  • 8.3 半湿润区次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
  • 8.4 次生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分布
  • 8.5 半干旱区草地,半湿润区草地,及半干旱区人工苜蓿地 SOC 官能团 SR-FTIR 吸收图谱对比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格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12)
    • [2].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9(12)
    • [3].采伐残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9(06)
    • [4].生态学研究性实习的设计与实践——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研究为例[J]. 河南农业 2020(09)
    • [5].北京城市化梯度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0(05)
    • [6].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08)
    • [7].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影响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04)
    • [8].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J].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 [9].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 2019(32)
    • [10].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 草地学报 2018(02)
    • [11].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 耕作与栽培 2018(02)
    • [12].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 2017(01)
    • [13].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7(01)
    • [14].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 干旱区地理 2017(02)
    • [15].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5)
    • [16].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 山地学报 2017(03)
    • [17].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18].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 土壤 2014(05)
    • [19].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7)
    • [20].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陇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J]. 中国沙漠 2020(06)
    • [21].喀斯特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1)
    • [22].西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质论评 2020(S1)
    • [23].江苏沿海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异质性[J]. 土壤 2020(02)
    • [24].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8)
    • [25].利用方式与成土母质对金衢盆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10)
    • [26].影响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进展[J]. 北方果树 2019(04)
    • [27].上海市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6)
    • [28].1998~2017年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分析[J]. 绿色科技 2018(08)
    • [29].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进展[J]. 江西化工 2018(05)
    • [30].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贵州石漠化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5)

    标签:;  ;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