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胡宇容,叶小梅,常志州,杜静,陈双林

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胡宇容,叶小梅,常志州,杜静,陈双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沼气池,微生物群落,DCR-DGGE分析

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胡宇容,叶小梅,常志州,杜静,陈双林[1](2012)在《沼气池微生物生态群落PCR-DGGE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适合于PCR-DGGE分析的沼气池污泥样品微生物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探讨了PCR反应条件、电泳时间与上样量对DGGE指纹图谱多样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所建立的SDS和Guanidine thio-cyanate-N-LS方法提取沼渣微生物总DNA,利用细菌特异性16S rDNA通用引物,经复原条件PCR(循环25次)扩增,所得PCR产物在85V电压下,上样量600ng,电泳时间为16 h时DGGE分离效果最佳,获得清晰的16S rDNA V3区片段的图谱。(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罗海,刘森,田伟,梁华忠,向文良[2](2011)在《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物生态因子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浓香型白酒酿造行业中的理化指标检验方法,监控窖池发酵过程中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发酵时间糟醅的生态因子伴随微生物活动而发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在主发酵期逐渐上升至33℃左右,维持15d左右开始逐渐下降;与入窖时相比,酸度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层粮糟的增幅达59.4%;总糖在发酵过程中总的呈下降趋势,而还原糖呈波动式下降;在0d~21d期间,乙醇大量积累,达入窖水平的21倍。后期乙醇含量呈波动式变化,下层底糟的下降最为明显。发酵过程中,上层、中层糟醅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发酵过程中,同一层面糟醅样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几乎一致。在21d~50d,蛋白质消耗最大。但在50d以后,各层蛋白质含量又有比较大的上升。(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1年07期)

向文良[3](2004)在《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物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BS缓冲液富集窖池出窖醅样中的微生物菌体,通过玻璃珠法破碎菌体细胞,提取染色体DNA。然后在分子分类水平上,运用PCR扩增技术、质粒重组技术和克隆技术构建窖池原核微生物基因组文库,利用末端终止法测定16S rDNA基因全序列。根据与基因数据库中相似菌群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各菌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图。结果发现:当浓香型窖池中酒醅发酵60d后,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窖池中发酵前期和中期中常见的微生物已不复存在,而仅存一些耐受力强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布为:上层分布有细菌和古菌。在系统发育树图上,上层细菌主要分为6个群系:TM7 phylum sp群、低G+C%革兰氏阳性Lactobacteria群、低G+C%革兰氏阳性Clostridiaceae群、低G+C%革兰氏阳性Paenibacillaceae群、高G+C%革兰氏阳性Corynebacteria群、革兰氏阴性Bacteroidete菌群。其中Lactobacteria群在窖池约占上层醅样细菌的36%。上层古菌主要为产甲烷菌,系统发育图上分为亲缘关系极近的两簇:Methanoculleus oldenburgensis和Methanoculleus olentangyi为一簇,Methanospirillum hungatei为一簇。它们都属于Methanomicrobiaceae属,其中前者和后者分别约占上层古菌的80%和20%。在窖池中心部位仅有细菌分布,在系统发育树图上主要分为4个菌群,高G+C%革兰氏阳性Actinobacteria群、低G+C%革兰氏阳性Lactobacteria群、Fusobacteria群、革兰氏阴性Protebacteria群,其中,β-Protebacteria群约占窖池中层醅样中原核微生物的80%。下层醅样中无细菌分布,仅有一种古菌,即Methanoculleus oldenburgensis。四川大学了吹_l:学位论文 在窖池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不同空间位置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生态因子作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在窖池酒酷入窖后0~7d阶段,上层由27’C降到23℃左右,中层由16℃升到23左右,下层基本维持在入窖时的22℃。发酵约14天左右各层温度达到最高约32~34℃,以后一直维持到主发酵期结束刁‘开始逐渐缓慢下降。PH值在窖池中相对稳定,各层一般维持在pH3 .5左右,而总酸却随发酵时间的增长而升高,窖池中底层酸度高于其它各层。出窖时各层酸度最高,约35度。总糖在酒酷中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各层含量下降主要发生在主发酵阶段。上层由发酵初的约28%降到20%左右,中层由初期的约35%降到23%左右,下层由于可发酵糖已利用完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下层总搪除约有波动外皆维持在发酵初的17%左右。还原糖在发酵初期各层增加最快,各层其含量也达到最高,上层、中层和下层平均分别达到86%、6.2%和9.5%左右。进入主发酵期,各层的还原糖含量迅速降低,主发酵期后阶段各层还原糖略有上升,但是到主发酵结束后还原糖随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至最低,上层平均约1.5%,中层平均约3.7%,下层平均约4.9%。乙醇是酒酷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命活动关键的限制因素之一。在主发酵结束后,上层酩样中乙醇平均含量约为5.0%,中层约为5.5%,下层约为5.3%。窖池中水分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维持平衡,上层和中层约55%,‘下层约60%。粗蛋白和醋在发酵过程中呈波动变化,粗蛋白一般维持在5%左右。醛在发酵初期7的左右含量最高,每1009酷样中平均上层约含92mg、中层约含76mg、一卜层约含1 00mg。在主发酵期醛含量迅速降低,至主发酵结束是培养中醛含量基本保持在每1009酷样含20一30mg。 窖池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窖池微生物和窖池特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动平衡系统。分析微生物在窖池中的区系分布和窖池中微生物菌群的系统发育,弄清影响窖池微生物分布及演变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于理解发酵过程中的生化代谢途径,建立窖池微生物生态数据库,实现窖池微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和名优白酒的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窖池微生物生态、165 rDNA基因序列分析、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窖池环境生态因子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01)

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浓香型白酒酿造行业中的理化指标检验方法,监控窖池发酵过程中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发酵时间糟醅的生态因子伴随微生物活动而发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在主发酵期逐渐上升至33℃左右,维持15d左右开始逐渐下降;与入窖时相比,酸度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层粮糟的增幅达59.4%;总糖在发酵过程中总的呈下降趋势,而还原糖呈波动式下降;在0d~21d期间,乙醇大量积累,达入窖水平的21倍。后期乙醇含量呈波动式变化,下层底糟的下降最为明显。发酵过程中,上层、中层糟醅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发酵过程中,同一层面糟醅样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几乎一致。在21d~50d,蛋白质消耗最大。但在50d以后,各层蛋白质含量又有比较大的上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宇容,叶小梅,常志州,杜静,陈双林.沼气池微生物生态群落PCR-DGGE分析方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

[2].罗海,刘森,田伟,梁华忠,向文良.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物生态因子的动力学分析[J].中国酿造.2011

[3].向文良.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物生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4

标签:;  ;  ;  

窖池微生物生态论文-胡宇容,叶小梅,常志州,杜静,陈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