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MS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MSCT支气管动脉(BA)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对本院50例患者行MSCT胸部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25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技术;对照组25例,采用经验时间法,扫描延时为(21±3)s。采集层厚1.25 mm,螺距15(0.938:1),扫描速度0.5 s/r。非离子型对比剂(350 mgI/mL),注射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3~5 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结果:实验组2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61条,平均为2.44条/例;对照组2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3条,平均为1.32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A扫描是一种安全而简便有效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方法;利用智能跟踪扫描触发技术能更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图像。第二部分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的定位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BA)开口的定位价值。方法:对7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BA-CTA),利用容积显示(VR)融合技术,将动脉像(含肺癌供血的支气管动脉、主动脉及肺癌原发肿块)、支气管像及胸廓像三者融合在一起,以气管分叉下缘为圆点0建立坐标系,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进行冠状三维立体定位;再以BA开口所在横断图像逆时针旋转45°角建立坐标系,明确开口所在血管壁的位置。结果:70例中有68例100支BA能清晰显示,通过VR融合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开口所在冠状位的坐标位置以及横断面所处血管壁的位置。其中55支BA开口于第一象限,2支开口于第二象限,43支开口于第四象限; 51支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22支发自降主动脉前壁,4支发自降主动脉后壁,9支发自降主动脉左侧壁,1支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1支发自左侧颈总动脉。结论:MSCTA能清楚地显示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明确支气管动脉开口的位置,为支气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肺癌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定位信息。第三部分MS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气管动脉(BA)三维解剖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肺癌血供。方法:对本院75例肺癌患者行MSCT胸部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45例(直径3 5 cm),对照组30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技术。采集层厚1.25 mm,螺距15(0.938),扫描速度0.5 s/r。非离子型对比剂(350 mgI/mL),注射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3~5 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遮盖容积重组、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遮盖容积融合技术重组。结果:实验组4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22条,平均为2.71条/例;对照组30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68条,平均为2.27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BA明显扩张,总的供血量明显增加; MSCTA同样证明肺癌主要为BA供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MSCT 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二部分 MSCTA 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的定位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第三部分 MSCT 对原发性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