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融资是其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无论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有多大差别,都难以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和对长期资金的渴求。因此,如何有效地筹集资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逐年增加,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融资方式、融资行为不仅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这必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保留盈余、折旧、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通过这些方式所融资金占总融资的比重,就构成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并表现出企业的融资偏好,这种偏好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对某种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以股权融资为主,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占总融资的比重非常大,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一、研究目的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偏好于股权融资的行为与西方主流融资理论不一致。我国上市公司重外部融资,轻内部融资;重股权融资,轻债务融资,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特殊性。本文研究这种特殊的行为,期望达到以下目的:1、提出对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本文试图在探讨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深层次原因,从而能提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建设意义的改进意见,最终达到优化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2、修正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盲目性本文选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以清晰的统计图表来描述这种行为的突出特征,希望能让上市公司充分认识到自身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的盲目性,从而融资行为变得更为理性,减少盲目追求股权融资的决策和行为。二、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作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本文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顺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去粗存精;接着以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描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特点;再对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不同因素进行识别,分别从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的角度阐述它们对偏好形成的作用,间或夹以历年统计数据的支撑;而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用实证研究结果验证影响因素对于股权融资偏好的解释程度;最后,对前面各章的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针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的盲目的股权融资偏好提出对策和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简要介绍全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较为全面地对国外关于融资顺序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关于股权融资偏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本章分为三节,前两节是分别对国外、国内研究成果的述评,而第三节则在前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做一个小结,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成就与不足。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状。本章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上表现出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并在对比分析数据图表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特征。第四章: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因素分析。本章在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分为三节,分别是对影响因素的概述、定量因素的考察和定性因素简述。第五章: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各个影响因素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关系的假设,并对线性方程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整个实证分析的过程分为六个步骤:第一节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二节结合第四章主要因素的分析选取每个影响因素的代表性指标并加以定义,第三节设计出多元回归模型,第四节中对样本的选取标准、数据来源进行说明,第五节在前四节的准备基础上对数据做回归分析,第六节总结归纳出实证分析的结论。第六章: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思考。本章是第五章的延续与升华。第一节是结合实际对第五章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析,是实证结论的提炼与升华;第二节则针对第一节中所识别出的现实问题做出政策建议。三、观点与结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与观点:1、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具有盲目性,需要采取措施修正这种盲目性。实际上,分析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可以看到高额的闲置资金。然而,在大量资金闲置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仍然狂热地寻求股权融资的机会,不放过任何可以发行新股、配股、增发的机会,表现出对股权融资的盲目偏好。这样的盲目偏好是有害的,本文认为这种盲目性的缘由在于股权融资方式的显性成本太低,建议通过显性化股权融资的隐性成本弱化直至消除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的盲目追捧。2、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并非上市公司业绩差的症结所在。本文选取了上年净资产收益率、本年净资产收益率及净利润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相关性做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说明上市公司当年业绩与股东权益增长率成正比,与理论界“公司上市拖累公司的业绩”的论断恰恰相反。本文认为上市公司“上市时间越长,公司经营业绩越差”的真正原因在于早期改制上市的老牌国有企业自身经营活力的散失。3、我国股权改革日见成效,改革应当予以深化。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与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没有相关性,证明长期以来努力实施的股权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到改善,股权流动性增强,国有股比例下降,股权不再集中于少数股东手中。股改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非常大,应当予以深化、巩固。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应当强化董事会、监事会职能。本文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监事会参与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程度并不高,这说明董事会、监事会并未完全发挥其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必须要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的生成机制,并使他们能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同时,应强化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机制,并要确保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能真正行使其参与公司决策和监督的权力,保持监事会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使上市公司能真正做到科学决策、监督有力、制衡有序。四、文章主要贡献1、对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现有研究对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因素分析比较单一,大多只单个分析融资成本、股权结构、国有化程度、企业成长性、公司独特性、治理结构等因素,而系统地研究影响因素的成果较少。本文综合考虑了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并在每个方面选取了多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研究较为系统。2、选用股东权益增长率作为股权融资偏好的代表指标以往对于股权融资偏好的研究中,往往采用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等静态的时点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实际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是反映静态的资本结构的指标,它代表的是融资决策的结果而非过程,而且它们都是某一时点的静态指标,不能反映融资决策的动态过程。因而,本文选取股东权益增长率这个比率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它反映的是权益的增长,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指标,更能代表股权融资偏好程度。3、提出显性化股权融资成本的建议理论界已有的政策建议对此鲜有提及,甚至在专门研究融资成本与股权融资偏好关系的文章中也很少提出。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过程中严重低估了股权融资成本,它们只看到显性的部分股权融资成本——股票发行交易成本,而隐性的分红的成本、支付红利的税负成本还有发行股票的负动力成本都因为是潜在的成本而被忽略。因此本文建议应当采取措施将被低估的股权融资成本显性化,让上市公司不得不正视这部分成本的存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主要内容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 2.1.1 企业融资顺序
  • 2.1.2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
  • 2.2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述评
  • 2.2.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 2.2.2 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原因多样
  • 2.3 小结
  •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状
  • 3.1 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统计性描述
  • 3.3.1 上市公司总体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 3.3.2 证券市场股票筹资额远高于债券筹资额
  • 3.3.3 股票融资方式中,上市公司偏好配股和增发方式
  • 3.2 小结
  • 4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概述
  • 4.2 定量因素的考察
  • 4.2.1 股权融资成本
  • 4.2.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 4.2.3 企业盈利能力
  • 4.2.4 公司治理结构
  • 4.2.5 其它定量因素
  • 4.3 定性因素
  • 5 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5.2.1 变量选取
  • 5.2.2 变量的定义
  • 5.3 模型设计
  • 5.4 样本说明
  • 5.5 实证过程
  • 5.5.1 回归估计
  • 5.5.2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及自相关检验
  • 5.6 结论
  • 6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思考
  • 6.1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几点思考
  • 6.1.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具有盲目性
  • 6.1.2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并非上市公司业绩差的症结所在
  • 6.1.3 我国股权改革日见成效
  • 6.1.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
  • 6.1.5 大规模的公司对股权融资方式不存在偏好
  • 6.2 政策建议
  • 6.2.1 将股权融资成本显性化
  • 6.2.2 强化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机制,保持监事独立性
  • 6.2.3 进一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 6.2.4 完善股票市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