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研究目的在于,以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创作和画理探讨为研究单元,梳理山水造境与个人心态史的内在关联,阐释视觉图像参与区域文化建构的方式,剖析接受情境对意涵延宕和风格演进的影响,呈现明中后期苏州及其邻近区域书画世界的独特风貌,进而明晰特定时空中“仿”的所指、属性、特征、功用及意义。论文从术语意涵、生成语境、图像功用、接受情境等几个层面探讨了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可以看出,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不仅包含着对传统风格的师法,同时还强调画家自身性灵的抒发和风格创新。这种意涵同吴门画派的超越诉求及雅俗意识密切相关。吴门画派在山水造境过程中,通过构图延宕、笔墨互参、母题借用等艺术手法,使图式附载了纵横交错的隐喻观念,山水画之“仿”由此呈现出强烈的知性特征。接受系统对山水图式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也使“仿”的意义在历时性的传播中被丰富、延伸乃至重新创造。论文揭示:就术语意涵层面而言,“仿”是一种喻指;就生成语境而言,“仿”同明中后期苏州文人的际遇、身份、选择关联深刻;就图像功用而言,山水画之“仿”不仅是艺术作品,同时也是文化物品和象征物品,具有比拟的属性和符号的效用;就画史意义而言,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直接推动了明末清初的艺术谱系建构和风格本体化进程。论文从山水画之“仿”背后隐含的特定群体与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切入,剖析了视觉图像所附载的纵横较错的隐喻观念,及其赖以萌发、建构、展现、认同的基础。这样的研究方法必然涉及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诸多领域,因此,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阐释与解读,实质上是汲取其他学科有益成果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与回避的问题
  • 1.2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1.3 对本课题的设定和研究方法
  • 1.3.1 对本课题设定的相关说明
  • 1.3.2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现象概述与特征比较
  • 2.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现象描述
  • 2.2 明中叶之前图像与文本中的“仿”与“临”、“摹”
  • 2.2.1 “临”、“摹”的意涵及其功用
  • 2.2.2 “仿”的意涵及其功用
  • 2.2.3 “临”、“摹”与“仿”的意涵衍义与功用转换
  • 2.3 “临”、“摹”与“仿”的关系阐述
  • 2.4 本章小结:比较视域中“仿”的特征与意义
  • 第3章 术语意涵与理论渊源
  • 3.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术语意涵
  • 3.2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画学理论渊源
  • 3.2.1 与“气韵非师说”的关联
  • 3.2.2 与“逸品观”的关联
  • 3.3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明代心学渊源
  • 3.3.1 画家和心学家之间的交酬互动
  • 3.3.2 术语意涵的心学特征
  • 3.4 本章小结:思想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4章 超越诉求与山水造境
  • 4.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社会史背景
  • 4.1.1 时代、区域性背景
  • 4.1.2 吴门画派画家的际遇与生活选择
  • 4.2 吴门画派画家的超越诉求与风格选择
  • 4.2.1 吴门画派画家的身份意识与“道统”体认
  • 4.2.2 吴门画派重构的画史偶像与风格意涵
  • 4.2.3 笔墨同构与心境同构
  • 4.3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图像特征
  • 4.3.1 构图延宕
  • 4.3.2 笔墨互参
  • 4.3.3 母题借用
  • 4.4 附载的隐喻——个案分析
  • 4.4.1 “山静似太古”:沈周《策杖图》
  • 4.4.2 “松风寄琴心”:文徵明《江南春图》
  • 4.5 本章小结:心态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5章 雅俗之辨与生活泛化
  • 5.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文化史背景
  • 5.1.1 时代、区域性背景
  • 5.1.2 吴门画派画家的身份尴尬与阶层归属危机
  • 5.2 吴门画派的“雅俗”观念与风格选择
  • 5.2.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雅俗意识
  • 5.2.2 作为文化阶层符号的山水画之“仿”
  • 5.3 苏州文人的日常生活与山水画之“仿”
  • 5.3.1 书斋清玩
  • 5.3.2 煮泉品茗
  • 5.4 本章小结:生活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6章 接受情境与画史认同
  • 6.1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接受情境
  • 6.1.1 接受者的类型
  • 6.1.2 接受方式与“仿”作功能
  • 6.1.3 接受情境中的视觉性与精神性
  • 6.2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画史认同
  • 6.2.1 谱系建构
  • 6.2.2 导向本体
  • 6.3 本章小结:接受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余论: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变迁、衰弊与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6)
    • [2].沈周早期画风的承继与演绎[J]. 中国书画 2019(07)
    • [3].论沈周的山水画风[J]. 美术大观 2015(03)
    • [4].特色文化课程化:学校育人模式新路径——以沈周特色文化基地建设为例[J]. 教育视界 2020(01)
    • [5].沈周诗集编刻考[J]. 古典文献研究 2013(00)
    • [6].笔端桃源 移家之想 沈周隐逸精神初探[J]. 紫禁城 2019(06)
    • [7].李东阳对沈周绘画的鉴藏——兼论北京文官与沈周的互动[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07)
    • [8].拍卖场的沈周扇面究竟有多少[J]. 东方收藏 2018(08)
    • [9].沈周《庐墓图》与茔域山水画[J]. 文艺研究 2018(11)
    • [10].理学话语背景下明中诗人对沈周诗歌的批评[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01)
    • [11].逸气 贵气 大气——沈周的精神遗产[J]. 收藏与投资 2018(Z2)
    • [12].吴门沈周[J]. 齐鲁周刊 2018(26)
    • [13].逸气、贵气、大气——沈周的精神遗产[J]. 中国美术研究 2018(01)
    • [14].沈周的生平和艺术[J]. 中华书画家 2013(08)
    • [15].如此澄怀地 沈周西湖游踪考[J]. 新美术 2013(12)
    • [16].寻访沈周[J]. 散文百家 2010(05)
    • [17].沈周的“画中有诗”:绘画之诗性审美的确立[J]. 文艺评论 2013(03)
    • [18].书法涪翁 遒劲奇倔——明代沈周书法考略[J]. 荣宝斋 2013(05)
    • [19].沈周研究述评[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01)
    • [20].第二届沈周文化研讨会综述[J]. 中国书画 2017(12)
    • [21].浅谈沈周山水长卷艺术[J]. 艺术科技 2017(07)
    • [22].沈周对“元四家”山水画的整合[J]. 中国书画 2016(10)
    • [23].沈周“写生”画之名实考辨[J]. 美术研究 2015(04)
    • [24].沈周画外空间的诗书印研究[J]. 参花(下) 2013(12)
    • [25].沈周传世肖像暨题书拾遗[J]. 苏州文博论丛 2013(00)
    • [26].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J]. 美术界 2012(07)
    • [27].沈周《九段锦》考略[J]. 国画家 2013(02)
    • [28].浅析沈周山水画“粗沈”的艺术特点[J]. 教育现代化 2019(22)
    • [29].沈周的幽默[J]. 中国书画 2019(07)
    • [30].忽被风吹袖 山花亦不知——沈周的《岸波图》卷[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8(11)

    标签:;  ;  ;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