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

论文题目: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滕文涛

导师: 李建生

关键词: 玉米,分子标记,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重组自交系,数量性状位点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对于指导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提高组配玉米杂交种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玉米重要性状QTL定位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育种准确性和预见性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目的是,以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为材料,利用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划分优良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分析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以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RlLs群体为材料,在分子标记作图的基础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重要性状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发现来源于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六个优良自交系与热带自交系聚为一类,从分子水平证明这些自交系可能带有热带玉米种质的血缘,并首次将其命名为温热Ⅰ群。在遗传距离为0.92时,将88份优良自交系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Reid群、Lancaster群、自330群、唐四平头群、温热Ⅰ群、E28群和其它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主要的杂种优势群为Lancaster、Reid、唐四平头、自330和E28;21世纪初则为Reid、温热Ⅰ、自330、唐四平头和Lancaster。以wilk’s Lambda(∧)作为判定变量的鉴别能力标准,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发现在88份自交系材料的660个位点中,有24个SSR位点对于划分杂种优势群有显著地鉴别能力,利用这些标记可以简化划分杂种优势群的程序。 根据分子标记划群的结果以及杂交种的亲本组成和种植面积,发现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温热Ⅰ群的利用,出现了两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Reid×温热Ⅰ和自330×温热Ⅰ。它们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主要的五种杂种优势模式为Reid×唐四平头、自330×Lancaster、Lancaster×唐四平头、Lancaster×E28和Reid×自330:而到21世纪初,我国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则为Reid×温热Ⅰ、Reid×自330、Reid×唐四平头、自330×温热Ⅰ和Lancaster×唐四平头。 以294份豫玉22的RlLs群体为材料,利用以混合线性模型为基础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同一模型条件下分析了包括上位性效应在内的各类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影响株高及相关性状的变异中,上位性效应贡献率为15.45%-20.51%;加性效应贡献率为47.84%-58.02%;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的贡献率很小。加性效应在解释株高表型变异上占绝对优势,但上位性效应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植株叶片数、地上节间数和地上节间长的QTL与株高的QTL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具有明显的一因多效性。虽然每一株高QTL都能引起株高的变异,但引起株高变异的原因是不相同的。 在影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变异中,加性效应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20.28%-49.07%之间;上位性效应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3.33%-30.53%之间。上位性在影响产量及相关性状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上位性QTL在单个位点主效应不显著,本身对性状表达没有效应,但通过位点间的互作影响性状的表现,而主效QTL有很大的比例参与上位性QTL的互作。主效QTL、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上位性QTL与环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但贡献率相对较小。影响豫玉22的RIL群体的产量构成因子的QTL分析结果与双亲表现型的优势互补相同,从分子标记的水平提供了杂交种选配要遵循双亲优势互补原则的证据。关键词:玉米,分子标记,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重组自交系,数量性状位点~、,·

论文目录:

文献综述

1.玉米杂种优势研究的重要性

2.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2.2 分子标记技术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3.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研究进展

3.1 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发展

3.2 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

3.3 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4.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4.1 QTL定位的意义

4.2 QTL定位群体

4.3 QTL定位方法

4.4 QTL定位统计模型

4.5 QTL定位的统计软件和阈值

4.6 QTL影响作图精度的主要因子

4.7 从QTL到QTG的转变

5.玉米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5.1 数据库的内容

第一章 玉米优异种质杂种优势群及模式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供试材料

1.2.2 分子标记分析方法

1.2.3 统计分析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变异

1.3.2 优异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3.3 不同杂种优势群间SSR变异热点的分析

1.3.4 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变化趋势

1.3.5 玉米杂交种杂优模式的变化趋势

1.4 讨论

1.4.1 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对育种的指导意义

1.4.2 分子标记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1.4.3 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

1.4.4 我国玉米外来种质和地方种质的利用

第二章 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SSR分子标记分析

2.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2.2.4 偏分离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子标记的一般信息

2.3.2 RIL群体基因型组成

2.3.3 连锁图谱的构建

2.3.4 标记偏分离统计

2.4 讨论

2.4.1 研究群体和图谱的比较与评价

2.4.2 偏分离的普遍性

第三章 玉米株高及其相关性状遗传基础的剖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田间试验方法

3.2.3 农艺性状田间调查方法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性状表现及遗传力计算

3.3.2 性状主效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3.4 结果和分析

3.4.1 亲本和RIL株高及相关性状的表现

3.4.2 株高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差、基因型效应和环境互作

3.4.3 株高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

3.4.4 株高及其相关性状主效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3.4.5 株高及其相关性状上位性QTL及效应分析

3.5 讨论

3.5.1 影响玉米株高的多效性QTL

3.5.2 RIL群体与F_(2:3)群体株高主效QTL的比较

3.5.3 玉米RIL株高及相关性状表达遗传组分的解析

3.5.4 玉米RIL株高及相关性状与环境互作QTL鉴定

3.5.5 株型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第四章 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基础的剖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田间试验

4.2.3 产量性状调查方法

4.2.4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1 性状表现及遗传力计算方法

4.3.2 QTL定位和效应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亲本和RIL群体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表现

4.4.2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4.4.3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4.4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主效QTL分析

4.4.5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上位性QTL分析

4.5 讨论

4.5.1 RIL群体与其他群体、F_(2:3)群体产量主效QTL的比较

4.5.2 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重要性

4.5.3 上位性的组合和形式

4.5.4 玉米RIL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QTL的鉴定

4.5.5 产量性状双亲的互补性与F1杂种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常用的实验方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及其与薏苡比较基因组研究[D]. 黄益勤.华中农业大学2004
  • [2].籼稻杂种优势群分析与谷壳硅含量QTL qHUS6.1的精细定位[D]. 王凯.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 [3].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D]. 姜海鹰.中国农业大学2004
  • [4].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D]. 田洪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 [5].20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及育种价值评估[D]. 雍洪军.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相关论文

  • [1].玉米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 杨俊品.四川农业大学2001
  • [2].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相关性状的分析[D]. 宋秀芳.中国农业大学2003
  • [3].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高世斌.四川农业大学2004
  • [4].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及其与薏苡比较基因组研究[D]. 黄益勤.华中农业大学2004
  • [5].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 路贵和.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玉米耐旱主效QTL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 郝转芳.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7].玉米强优势组合重要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D]. 兰进好.沈阳农业大学2005
  • [8].玉米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及两种供氮水平下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D]. 郑祖平.四川农业大学2004
  • [9].玉米耐旱QTL定位和遗传分析[D]. 肖炎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10].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及玉米与水稻比较基因组研究[D].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  ;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