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致弱株的培育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致弱株的培育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IBD免疫失败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控制vvIBDV的感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利用超强毒株和变异株进行了弱毒株的培育(Rosenberger等,Kibenge等,Tsai等,Hassan等),此外De1-A、MD、GLS等变异株在BGM-70、Vero、CEF等细胞上都已获得弱毒株,但获得的弱毒株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为了探讨预防鸡群vvIBDV的感染,我们利用地方vvIBDV进行了致弱,并对其致弱株的免疫原性做了研究。 本试验分为两部分: 1.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致弱株的培育及其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本试验以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国内分离株GX8/99株筛选得到的克隆化毒株GX-IBDVE10C25Cl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l)的测定,结果1~15代TCID50在逐渐降低(105.40、104.80、104.67、103.76),15~25代TCID50变化不大(103.76、103.80、103.76),由此说明细胞克隆化病毒的细胞传代毒的毒力已趋于稳定。通过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克隆化细胞传代毒第1、5代毒鸡的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健康对照同批鸡相比差异显著(P<0.05),克隆化细胞毒第5代毒仍有一定的致病性,对41日龄SPF鸡的致死率为10%,而10、15、20、25代与健康对照同批鸡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从15代开始,此克隆化细胞毒株对41日龄的SPF鸡已经失去致病性,由此说明此毒株已变成了弱毒株。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IBDV的病原学
  • 2.IBDV的流行病学
  • 3.vvIBDV疫苗研制分子基础
  • 4.IBDV致弱毒株的培育
  • 5.IBDV疫苗研制状况
  • 6.IBD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措施
  • 7.立题依据
  • 8.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9.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超强毒IBDV克隆化株弱毒株的培育及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试验二 超强毒IBDV克隆化株致弱株CEF细胞弱毒苗和灭活苗及免疫效果的测定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IBDV感染雏鸡盲肠扁桃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J]. 中国兽医杂志 2017(01)
    • [3].IBDV致雏鸡非免疫器官损伤的动态变化[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4].盐酸川芎嗪体外抗IBDV活性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兽医学报 2014(01)
    • [5].珍珠鸡源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J]. 经济动物学报 2012(02)
    • [6].试纸条法与琼脂扩散法检测IBDV抗体的比较(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9)
    • [7].黄连解毒汤对IBDV感染鸡胚及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 2009(11)
    • [8].基因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_2-RCK对IBDV母源抗体不同水平雏鸡的免疫效果[J]. 动物医学进展 2020(05)
    • [9].灵芝多糖对人工感染IBDV雏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08)
    • [10].基于不同引物的RT-PCR检测IBDV敏感性的比较[J]. 中国动物检疫 2010(03)
    • [11].两种来源的IBDV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8)
    • [12].正交实验优选黄芪多糖硫酸化修饰条件及修饰产物抗IBDV活性测定[J]. 中药材 2008(04)
    • [13].IBDV引起肉鸡法氏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机制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8)
    • [14].用噬菌体肽库筛选IBDV单克隆抗体的模拟表位[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03)
    • [15].卡介菌多糖核酸对IBDV感染鸡的免疫活性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6)
    • [16].红景天多糖体外抑制IBDV感染CEF活性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4)
    • [17].外源性核酸对感染IBDV雏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 2009(05)
    • [18].传染性法氏囊病毒HN株的分离鉴定及应用免疫荧光检测IBDV[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1)
    • [19].抗菌肽Gal-13在感染IBDV雏鸡体液表达和肠道中的分布变化[J]. 中国兽医学报 2009(01)
    • [20].IBDV感染不同阶段雏鸡睾丸NGF表达[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03)
    • [21].淫羊藿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及其对IBDV感染细胞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08(02)
    • [22].泰山松花粉多糖对超强毒IBDV克隆化毒株的免疫增强效果[J]. 中国兽医学报 2015(01)
    • [23].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8(01)
    • [24].硫酸化黄芪多糖对CEF生长及抵抗IBDV感染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25].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和脾脏中抗病毒基因Mx的表达变化[J]. 中国家禽 2016(18)
    • [26].IBDV感染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chMDA5信号通路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J]. 畜牧兽医学报 2015(05)
    • [27].荧光定量RT-PCR鉴别IBDV超强毒株与经典疫苗毒株[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02)
    • [28].IBDV血清Ⅱ型VP5蛋白原核表达及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04)
    • [29].IBDV抗原表位与VP2组合基因的分子构建及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兽医学报 2010(10)
    • [30].IBDV超强毒GX8/99株细胞适应毒及其鸡体回传毒的致病性、免疫原性比较[J]. 中国兽药杂志 2008(10)

    标签:;  ;  ;  ;  

    超强毒IBDV细胞克隆化毒致弱株的培育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