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的市民世界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的市民世界

论文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正如她的为人和故事是不可复制的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也是如此。纵使她的创作如昙花一现,仅仅在上海文坛绚烂了两年,但是对她作品的解读一直在继续着。在这篇论文里,笔者运用文本细读、散文与小说互相阐释的方法,着重从张爱玲的市民世界来解读她1943——1945年的小说创作。市民社会的角度已经牵扯到都市文学的范畴里了,因此笔者又将张爱玲的创作放入了整个上海都市文学的进程中来,试图发现张爱玲市民社会的独特性,并确立她在这一领域对上海乃至整个都市文学所做的贡献。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章论述的是张爱玲特殊的身世经历,并指出张爱玲特殊的身世对她的市民题材选择和市民意识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张爱玲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对张爱玲创作心态及表现手法的影响。鉴于张爱玲的写作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感性色彩,笔者在本章中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追溯张爱玲的经历,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爱玲对都市市民题材的偏好和处理特点。同时,也可以厘清张爱玲题材狭隘封闭的某些原因。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笔者从三个侧面剖析张爱玲的市民社会:张爱玲市民世界的生存观,市民世界的价值观和市民世界的婚恋观。首先,在探讨张爱玲市民世界的生存观时,笔者通过张爱玲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述来阐释当时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活在当下。但是这种生存哲学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中。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日常生活视角。在张爱玲同时期的散文里,她则更直接地表现出对时代和生活的看法。活在当下,是张爱玲自己的一种生存态度,也是大多数市民的生存法则。然而从某些方面,她既属于市民阶层又不属于市民阶层,她能超越市民阶层,更清醒地看到了生命的虚无和悲观。因此,当用她的这种生存观来寻找小说里市民社会的生存法则时,我们只会找到苍凉。具体到人物,笔者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人物反映市民生存法则的方法。其次,张爱玲市民世界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婚姻在某些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人们的价值判断也往往能左右对婚姻的选择。在论述张爱玲市民世界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时,难免有重复之处。笔者尽量通过每篇小说里的人物来区分这些容易混淆在一起的观点。最后,笔者试图总结张爱玲的市民社会与同时代作家的市民社会之间的不同。通过与20世纪20——40年代一些都市创作的粗略对比,来突出张爱玲市民社会的日常性、对人性深层次的关照和女性视角的批判。张爱玲的市民社会远不止这些贡献,因为其题材的封闭性和创作观的开放性,让张爱玲的作品经常出现常解常新的现象。在本文,笔者也只是就张爱玲市民社会中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做出分析。在第三章,笔者点出了张爱玲小说创作对20世纪80、90年代上海文学的启示。主要是从张爱玲日常与传奇的叙述模式入手,结合了一些作品来分析张爱玲在1943——1945年的创作于20世纪80、90年代上海文学的一些渊源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张爱玲与她小说中的市民世界
  •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心态
  • 二、张爱玲的时代对她小说题材的影响
  •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特征
  • 一、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市民世界的生存观
  • 二、金钱对市民生活的侵蚀——市民世界的价值观
  • 三、女性的悲剧——市民世界的婚恋观
  • (一) 走在婚姻路上的女性
  • (二) 进入围城的女性
  • 第三章 张爱玲的启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结构的形塑逻辑与启示[J]. 开发研究 2017(02)
    • [2].马克思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逻辑——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中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26)
    • [4].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市民社会”意向[J]. 岭南学刊 2018(02)
    • [5].市民社会正义问题的多维审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 [6].市民社会与政党整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36)
    • [7].超越私人——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分析和批判[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3)
    • [8].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 学理论 2016(02)
    • [9].浅析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10].从政治的人到市民社会的人——政治哲学中人之理念的“革命”[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4)
    • [11].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 [12].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1)
    • [13].“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历史基础[J]. 人文论丛 2008(00)
    • [14].初探两个社会的哲学底蕴——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J]. 青春岁月 2016(23)
    • [15].当代市民社会旧式分工的逻辑批判与理性重建[J]. 山西青年 2017(03)
    • [16].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6(01)
    • [17].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6(02)
    • [18].马克思及其后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9].“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J]. 祖国 2017(02)
    • [20].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组织分化和地区差异[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16(01)
    • [21].成龙 市民社会里独一无二的自己[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7(02)
    • [22].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组织—意识”与市民社会[J]. 岳麓法学评论 2016(00)
    • [23].葛兰西市民社会及其理论意义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0)
    • [24].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7(01)
    • [25].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6].理论与现实:伊朗市民社会研究评析[J]. 伊斯兰文化 2009(01)
    • [27].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两种相异理解——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1(00)
    • [28].论市民社会与韩国民主政治发展[J]. 黄海学术论坛 2011(02)
    • [29].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J]. 孔学研究 2008(00)
    • [30].孟德斯鸠与市民社会的概念[J]. 朝阳法律评论 2016(02)

    标签:;  ;  ;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的市民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