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尚论文-邓红城

文人风尚论文-邓红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风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蜀学,文人画,审美风尚

文人风尚论文文献综述

邓红城[1](2018)在《蜀学对文人画审美风尚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标志性的绘画艺术形态。文人画在孕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受到诸多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的影响,其中北宋时期最为活跃的蜀学就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蜀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分析,来探讨同一时期文人画形成的文化思想根源,着重揭示文人绘画艺术审美风尚和蜀学之间内在的动因关系,从而获得对文人画艺术新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梅松松[2](2018)在《怀袖藏“金石”——扇骨上的晚清文人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逸炉:古器雅集"专场,一批清中后期的文人折扇精品亮相,其中有不少精工制作的竹雕扇骨,多系近代刻竹名家之作,如杨澥、蔡照、陆俨少、支慈庵等。(图1、图2)这批良作扇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充满"金石味",小小的怀袖雅物成为竹刻能手与文人墨客施展技艺与抒发志趣的载体,在一展一挥中,摇曳出19世纪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与好古风尚。扇骨上的"金石"风近代着名竹刻家金西厓在《竹刻小言》中提及"清代晚期,在(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8年03期)

杨旸[3](2017)在《女性绘画的文人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性画家的作品,虽然其艺术语言尚未超越男性画家,却始终是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明清两代女性绘画的空前发展,使她们在各自的才艺表述中,散发着独特魅力。其中明代马守真便是最为卓越而富有才情的女画家之一。马守真(1548—1604)(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7-05-30)

牛晓琰[4](2017)在《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旨趣和生活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地处天南的广东一直发展缓慢,明代以前多是作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苏轼被谪岭南,曾有"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到了明代,学术和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盛繁荣,广东也开始正式进入中原视野,并涌现出大批学人。历经有明一代,广东逐渐从岭外"蛮烟瘴雨"之地发展成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7年03期)

王晓梦[5](2016)在《探析晚明时代文人审美风尚形成的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明时代,社会比较动荡,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文人们开始寻找高品位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文对晚明时期文人审美风尚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探索,以期为今后的审美风尚的形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24期)

肖百容[6](2016)在《论作为叙述策略的文人言志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文人嗜好书写"穷愁",现代文人则爱写"生死",其实前者的用意一般不在"穷愁"本身,后者更无意探究"生死"的本质。这些常常只是文人的叙述策略,他们藉此寓托自己文学之外的社会志向或道德情怀,故此可将它们分别称为"穷愁藉寓"和"生死藉寓"。这二者共同构建了古今文人的言志风尚。文章梳理了它们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了文人言志风尚发生现代转化的动力和条件,尤其指出了,它们在审美趣味上存在巨大差异:前者追求美善统一,后者制造美善分裂,然而,它们应对社会现实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强化主观感受,规避客观矛盾。作为叙述策略的文人言志风尚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蕴涵了中国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被动、颓废、软弱的人格品质。20世纪文学作品中泛滥的消极情绪和它不无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杨琼[7](2016)在《明代文人雅士的品茗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明代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始于唐代的"斗茶"之风逐渐消失,继而文人雅士十分热衷的炒青叶茶开始成为主流,随着社会奢靡之风的滋生蔓延,整个品茗过程也变得十分考究,从炒青叶茶的流行、上品泉水的汲取、紫砂壶的笃爱、幽竹静室的选择、茶友性灵的契合等方面,均呈现出明代文人雅士的品茗风尚。(本文来源于《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懋学[8](2016)在《东汉文人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文人风尚,是指东汉文人阶层中所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爱好,也包括精神层面更高层次的追求。由于汉代文人处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因而这个特殊的阶层既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传统样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阶层的独特的社会风尚,而东汉文人风尚上接先秦、西汉士风,下启魏晋名士之风,因而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后汉书》作为东汉文人事迹的主要参考来源,辅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尽可能以典型的事例来归纳勾勒出东汉文人阶层独特的社会风尚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东汉文人的孝悌之风。这种风尚主要体现在东汉文人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叁个大方面。第二章:东汉文人的节俭之风。这种风尚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为俭以克己,二为重义轻利,叁为身后薄葬。第叁章:东汉文人的参政之风。这种风气主要表现在东汉文人的循吏之风,不畏强权之风,选贤任能之风叁个方面。第四章:东汉文人隐逸之风。这种风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仕之风,二是辞官之风。第五章:东汉文人的自杀之风。这种风尚主要有维护尊严自杀,被冤自杀,恐惧自杀,尽忠自杀,逼迫绝望自杀,羞愧自杀六种自杀类型。第六章:东汉文人的任侠之风。这种风尚主要表现在复仇之风,交友尚义,知恩图报,救危解难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6)

杨丽[9](2015)在《由宋代园林艺术风格管窥古代文人隐逸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林艺术进入宋朝后开始逐渐成熟,在品味和艺术美感上独具风尚。宋朝文人们在自家园林的设计上往往注重的是一种隐逸韵味,他们习惯于歇息在园林间畅饮作对,园林设计和风格上也无不渗透出当时古代文人的处事之态。(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21期)

韦秀玉[10](2015)在《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看明中期文人园林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徵明在《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中,以山、水、树、竹、石为园林景致的主体物,选择具有宗教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的园林元素,建造古雅虚静的精神性园林空间。这套景图表现了他对文人园林所持的审美趣味,对明后期造园文化影响极大。(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5年01期)

文人风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逸炉:古器雅集"专场,一批清中后期的文人折扇精品亮相,其中有不少精工制作的竹雕扇骨,多系近代刻竹名家之作,如杨澥、蔡照、陆俨少、支慈庵等。(图1、图2)这批良作扇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充满"金石味",小小的怀袖雅物成为竹刻能手与文人墨客施展技艺与抒发志趣的载体,在一展一挥中,摇曳出19世纪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与好古风尚。扇骨上的"金石"风近代着名竹刻家金西厓在《竹刻小言》中提及"清代晚期,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风尚论文参考文献

[1].邓红城.蜀学对文人画审美风尚之影响[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

[2].梅松松.怀袖藏“金石”——扇骨上的晚清文人风尚[J].收藏家.2018

[3].杨旸.女性绘画的文人风尚[N].中国文物报.2017

[4].牛晓琰.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旨趣和生活风尚[J].收藏.2017

[5].王晓梦.探析晚明时代文人审美风尚形成的背景[J].才智.2016

[6].肖百容.论作为叙述策略的文人言志风尚[J].中国文学研究.2016

[7].杨琼.明代文人雅士的品茗风尚[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

[8].张懋学.东汉文人风尚[D].曲阜师范大学.2016

[9].杨丽.由宋代园林艺术风格管窥古代文人隐逸风尚[J].兰台世界.2015

[10].韦秀玉.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看明中期文人园林风尚[J].艺术探索.2015

标签:;  ;  ;  

文人风尚论文-邓红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