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性测试中的网络阻抗测量

电磁兼容性测试中的网络阻抗测量

一、电磁兼容试验中的网络阻抗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许雪成[1](2020)在《电子锁中集成电路连续波电磁抗扰试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集成电路具备成本低、体积小、运行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随着集成度和运算速度的日益提高,集成电路也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集成电路受到电磁干扰后,会造成其内部逻辑混乱,使之发出错误信号或指令,从而导致电子产品的工作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集成电路芯片不可恢复的烧毁,使电子产品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还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集成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得到了工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智能电子锁电磁干扰为切入点,基于电子锁电磁失效的内部机理,研究集成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首先,通过采集电子锁干扰器的干扰波形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干扰波形曲线,并根据干扰波形设置电磁干扰源对电子锁干扰线圈进行电磁干扰仿真建模,初步分析其电磁干扰环境以便指导实际试验。其次,利用横向电磁场(Transverse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TEM)小室构建干扰电磁环境,并搭建集成电路外围电路以组成测试系统,得出集成电路芯片的电磁干扰影响因素。考虑试验安全及严谨性,为搭建干扰电磁环境先后测试分析了两款普遍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集成电路芯片,并进行辐射抗扰度测试。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微波TEM小室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进行探究性的试验环境搭建,成功产生所需电磁干扰环境后,选择另一款常见电子锁集成电路芯片对其搭建电子锁外围基本电路作为测试辅助系统,进行集成电路的电磁辐射抗扰度试验,探究其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干扰耦合效应影响因素。最后从敏感设备出发,进行集成电路的近场扫描试验,以观察其近场电磁环境分布。试验结果显示集成电路在电磁场环境干扰下的耦合因素主要与芯片键合丝封装、干扰角度及位置、干扰场强、干扰频率有关。1)芯片封装键合丝越长耦合效应越明显,2)干扰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芯片在电磁场中的封装角度和所处电磁位置对耦合电压的大小影响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不同角度位置下芯片耦合电压不同;3)干扰场强与电磁耦合电压成正比;4)干扰频率对电磁耦合的影响也呈现选择性,相同试验条件不同频率耦合效应不同。本文试验成果可为集成电路芯片研发人员及应用工程师提供参考,以提高芯片可靠性和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也为后续的电磁防护和进一步的集成电路级的电磁兼容探索提供借鉴。

屈琳[2](2020)在《合并单元电磁屏蔽优化设计及异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特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成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电力机箱合并单元作为电子式互感器重要的数字化输出端口,其数据传输、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变电站系统的稳定性,是变电站过程层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由于变电站电磁环境越来越恶劣,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如何应对复杂的电磁环境的能力成为众多电力设备厂商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常的工程应用中已发生多次由于变电站内MU数据传输丢点造成一次设备误操作的事故,因此电力机箱合并单元电磁兼容研究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电磁兼容原理和IEC61000-4电磁兼容试验技术标准,讲述了电力机箱合并单元在有源电子式互感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特点,依据S.A.Schelkunoff电磁屏蔽理论深入研究了近电场屏蔽、近磁场屏蔽、低频磁场屏蔽和不连续性屏蔽的反射损失和吸收损失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散热孔的优化、插件面板缝隙的优化和机箱型材结构的优化对电力机箱合并单元外壳重新进行了电磁屏蔽设计。并经过中试试验数据验证了其优化的有效性。针对许继DMU-831合并单元样机在进行电磁兼容试验时,出现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异常、浪涌冲击抗扰度异常、静电放电抗扰度异常和传导发射超标的现象,本文结合电磁兼容原理和IEC61000-4电磁兼容试验技术标准,对这4种电磁兼容测试进行了波形和特性分析,根据其特性和电磁波耦合进入回路的路径,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切断电磁波的传播途径,从而减少电磁波耦合进入回路的机会,并最终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整改措施的可行性。

夏苗[3](2020)在《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安全级的核电设备需完成鉴定试验来验证工程样机指标是否达到要求,鉴定合格才能对核电厂进行供货。而电磁兼容试验是鉴定试验中重要的一项。由于目前存在对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的现象,设备在电磁兼容试验后常需要专门进行整改。且瞬态抗扰度试验对问题设备的危害较大,常出现试验时设备内的元器件被烧毁的情况,增加了对设备进行抗扰度分析和整改的复杂度。因此针对核电厂电子设备的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的全流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首先分析研究了瞬态干扰源的能量特性及瞬态干扰的耦合途径,并从使用及仿真的角度介绍了瞬态干扰抑制器件的选型及仿真模型,同时提到了规范使用瞬态干扰抑制器件的多级防护电路,搭建的电路设计及PCB设计的要点。然后针对目前关于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和整改措施系统性不强和不够全面这一现状,针对静电放电(ESD)瞬态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抗扰度试验、浪涌(SURGE)瞬态抗扰度试验这三种瞬态抗扰度试验,通过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提出了问题自查和问题定位并重的观点,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给出了更完备的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本文提出的整改流程应用到解决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完成了设备基本信息收集、设备抗扰度及安规设计分析、提出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方案。并在整改阶段提出了浪涌防护与介电强度试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同时利用PSPICE仿真了浪涌试验中的发生器、耦合网络及防护器件组成的试验电路。可观察到防护电路在浪涌抗扰度试验中的防护效果,验证了防护电路的可靠性。实现了在设计阶段观察试验效果。本文提出的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应用于核电厂某电子设备,完成了整体的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顺利通过瞬态抗扰度试验。

魏慧超[4](2020)在《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文中指出电子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陆军装甲车空间狭小,电子设备集成度高,而对应的GJB151系列电磁兼容标准的辐射干扰限值线严苛,导致设备的电磁兼容试验通过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陆军车载设备的一个种类自动开合设备进行电磁兼容问题研究,重点探索控制盒电源和CAN滤波电路设计、电路隔离以及接地设计、步进电机与控制盒之间的隔离滤波电路设计和屏蔽效能优化设计、分设备互连线缆建模方法和防护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试验平台的搭建,对试验项目分析,和对电磁优化设计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车载设备151系列对应试验项目的差异,研究了车载设备所面临的电磁环境,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以及电磁噪声的耦合方式,并介绍了滤波电路设计的基本机理。2、结合自动开合设备,提出电磁兼容优化方案,从控制盒、步进电机、线缆、环境等部分的优化方法中说明了电源、CAN线、步进电机输入端滤波电路设计的思路以及走线方式,各种材料选择的原因,线缆防护设计、接地设计方法,并考虑到设备环境试验对电磁防护的影响,给出了防护手段可持续性的说明。3、对自动开合设备优化设计进行电磁兼容试验验证,阐述了基本平台的搭建和软件设置方法,对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给出电磁优化设计的对比结果,对敏感度试验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设备的信号线进行了EMP仿真预测。最后,根据试验验证的结果,自动开合设备可以通过电磁兼容试验,90%的测试频段具有10dB以上的余量,说明上述提出的电磁防护优化设计十分有效。

雷雨田[5](2020)在《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汽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成为汽车出厂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因为高压动力电缆其高电压高震荡的工作条件,其被视为汽车电力电子系统产生的干扰辐射的一个重要零件,所以对高压线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高压屏蔽线缆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四个样本,分别通过转移阻抗解析计算模型建模计算、对线缆电磁建模仿真与分析,得到各个样本屏蔽效能大小。进一步仿真其在整车的上布置位置与线缆长度对整车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研究了先进的转移阻抗计算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分析并用Matlab进行编程,通过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不同模型对于大尺寸的高压屏蔽线缆的适用性。2、研究了常用的测试屏蔽线缆转移阻抗的试验方法,采用精度高且布置简单的三同轴法对高压屏蔽线缆进行转移阻抗测试,并与前文的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再次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也间接说明了各样本线缆的屏蔽效能大小。3、利用FEKO对试验线缆和文献中的线缆进行电磁模型建模,采用多导体传输线法对各样本分别进行平面波照射条件下和单极子天线照射条件下的抗扰度频域仿真,获得各样本的屏蔽效能大小。4、利用FEKO对试验线缆进行电磁辐射发射仿真,参考GB/T18655-2010建立测试仿真环境,验证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对各个样本进行电磁辐射发射仿真,获得各样本的屏蔽效能与辐射发射电场值大小的关系。5、对汽车整车电磁仿真模型进行建模,并分析了建模方法对整车的电磁环境的预测作用;同时研究了在整车中仿真不同线缆布线方式、线缆长度对整车电磁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高压屏蔽线缆的屏蔽效能进行评价,并且讨论了各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考虑高压屏蔽线缆在整车上的布置位置对驾驶舱以及整车电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优化整车电磁环境,减少生产成本,为汽车企业在预选用高压线缆时提供参考。

张淑溢,刘美丽,杨姝,李庆雨,施燕平[6](2020)在《电刺激类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中模拟手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规范模拟手在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检测中的使用,本文以电刺激类医用电气设备作为检品,在传导发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和传导抗扰度试验中,从模拟手的使用与否、模拟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对试验。根据试验布置及试验结果分析引入人工模拟手后的电路结构和阻抗信息,得出人工模拟手的规范使用有助于电磁兼容检测中更好的模拟医用电气设备的临床使用状态,有助于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检测结果的复现性,对于规范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缪宇辰[7](2020)在《电力电子装置电磁兼容测试机理及方法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以功率变换器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装置得以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应用,尤其在电能变换设备中,电力电子装置更是必不可少。作为电能变换的核心部件,功率半导体器件受其工作特性影响引起的电压瞬变与电流瞬变给电力电子装置带来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这些电磁干扰通过两种不同的耦合方式作用于电力电子装置所处的电磁环境,对其中工作的设备产生严重影响,这两种干扰耦合方式分别为传导耦合与辐射耦合。为了减少电力电子装置间的电磁干扰影响,提高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使同一电磁环境下的各个设备可以正常工作,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电磁兼容性研究必不可少。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以功率变换器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掌握电磁兼容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电磁干扰及电磁抗扰度理论及主要测试项目,并分析了共模干扰耦合及差模干扰耦合的传播路径。此外,详细地阐述了双电流探头阻抗测试方法。(2)以传导干扰测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回路阻抗及回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无LISN的传导干扰替代测试方法。以开关电源为例,结合其实际工作状态,对其工作在空载和带载状态下的传导干扰测试的等效替代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通用性。运用此方法,可以在实验室和实际应用工况下的传导干扰测试间建立一种联系,实现两者间的等效替代。(3)在掌握了大电流注入(BCI)抗扰度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对标准ISO11452-4规定的大电流注入替代法测试中测试位置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测得不同干扰注入位置对应的电流监控探头转移阻抗曲线,获得不同频率下替代法测试位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机理。以DC-DC变换器作为测试对象,对其大电流注入抗扰度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表明,受注入位置影响的转移阻抗变化趋势与替代法实验测得DC-DC变换器抗扰度性能结果一致,证明了此方法的通用性,完善了大电流注入测试技术,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

刘铨[8](2020)在《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和瞬变脉冲群自动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和特高压的快速发展,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电磁环境越来越严峻。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发设计、质量检测和运行维护等整个周期中都需要开展电磁兼容测试,然而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类端口较多,现有电磁兼容测试方法检测效率难以满足新产品对研发周期的要求;同时,瞬态脉冲注入继电保护装置某一端口时会干扰其他端口,影响电磁抗扰度的检测结果。本文结合现有浪涌冲击和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标准及方法,通过开发电磁兼容自动化测试系统,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电磁兼容测试效率和检测准确度,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水平、检测速度以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源回路、交流回路和开入开出回路运行特性;研究了继电保护装置电磁兼容检测现状,分析了浪涌冲击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机理、危害、测试标准和方法;研究了浪涌冲击和瞬变脉冲群对继电保护装置电源端口、交流量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入输出端口的干扰影响。(2)建立了继电保护装置检测系统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检测系统中各类线缆间的串扰特性,分别研究了基于几何尺寸和有限元法的多导体传输线电磁参数提取方法,以及多导体传输线距地高度和线间距对串扰的影响。(3)提出了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抗扰度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自动检测方法,设计了自动测试平台以及能够在电源回路、交流回路和开入开出回路自动施加瞬态传导脉冲的开关矩阵;分析了浪涌冲击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施加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电源端口、交流量输入端口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端口的瞬态脉冲波形和串扰特性;结合实际测试需要,开发了自动测试软件,对测试流程进行设计,得到自动测试软件指令集。(4)设计并搭建了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抗扰度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自动检测平台,通过实验研究了开关矩阵各端口的高频特性;以某型继电保护装置为实验对象开展了浪涌冲击抗扰度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自动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手动测试相比,提出的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抗扰度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自动检测方法与测试系统能够满足GB/T 14598.26、GB/T 17626.4和GB/T 17626.5标准,并有效提升了继电保护装置瞬态传导抗扰度检测效率。

孙子杰[9](2019)在《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进步,车辆作为目前的常用交通工具也紧跟智能化脚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功能和网联功能被应用于车辆上,因此车辆对于可靠通信链路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天线作为主要通讯设备,其性能对链路的可靠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载天线不仅需要在设计初期自身具有较好的电磁性能,还需要在车辆金属构架结合时在所需工作范围内继续保持良好性能。另外现代车辆上往往会配置许多不同种类的天线设备和电气设备,这会形成复杂的电磁环境,对天线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载体的空间有限,天线的放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它们之间的干扰也成为影响车载天线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在车辆设计到实车验证的整个周期内对于车载天线的电磁性能考虑较少,往往仅考虑天线单独性能而忽略了整车天线的表现或者仅考虑设计阶段和忽略了实车测试阶段,因此合理的全面化的分析研究车载天线的电磁性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较为全面对车载天线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针对常用的一些车载天线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研究了各天线的电磁性能特点。然后本文将车体模型简化处理,并将各车载天线与车体模型结合。针对多种常用车载天线的安装情况进行车辆模型下的天线性能仿真分析,对比归纳出各天线的最佳安装位置,并合理的规划了天线的布局设计。同时针对车载天线实际生产安装后车载天线实际性能暂无相关测试标准及要求的情况,结合传统天线测试方法及车辆体积庞大、天线分布复杂等特点,设计出了一种车载天线测试方法合理的对车载天线性能进行了评估。针对车载天线性能测试过程中易出现的被测天线偏心问题,利用空间衰减补偿和角度偏离修正方法,结合测试特点设计出了一种偏心修正方法,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最后结合现有标准,并通过实验与仿真手段对车载天线使用过程中所受电磁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丰富完善了车载天线电磁性能研究体系。

周杰[10](2019)在《基于民用电子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电领域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无线电设备井喷式涌现,导致无线电干扰也更高频次产生,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无线电干扰、防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证电子、电气设备既不干扰其它设备的正常业务,又不受外界干扰正常工作,已成为当前的一大课题。本课题旨在设计一套科学的、准确的、高效的民用电子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测试系统,满足市场的实际应用需求,以及工程应用的理论及实践分析,本文结合个人实际工作开展了民用电磁兼容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于民用电磁兼容测试系统标准进行了解析,对测试方法、组成设备评估及技术要求选型,以达到测试标准、测试精度、测试速度的要求;其次,由单一设备组成复杂测试系统,设计实现CE、RE、CS、RS四个项目组成的测试系统,通过理论推导计算,验证系统的可实现性,达到数据估算、模型建立的初步目的;最后,基于前期设计内容,将整套测试系统实物化,之后对设计系统进行不确定因素评估、数据验证、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整套测试系统的设计可行性、测试数据准确性。本文重点在于优化了测试系统的整套设备利用率,在前期进行系统设计时,优化并解决了系统理论推导计算问题,包括EMI测试系统的灵敏度问题、EMS测试干扰限值推导问题,灵敏度问题主要涉及到不同测试标准下对于仪表、场地、天线等测试硬件需求,干扰限值推导保证在不同的测试等级对于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增益值及谐波的相关需求,这两类问题是民用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计时的关键要素,通过前期系统设计的理论推导结果,定型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设备,保证了系统设计时全套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计成本且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整套系统在实物化建设后,完成系统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验证,并进行了不确定度评估工作,考虑了CE、RE、CS、RS四个测试项目中不同的不确定度来源,并且根据不确定度分量采用A类或B类评定方法,最终得出各分系统的综合不确定度,保证了系统测试数据的有效性。

二、电磁兼容试验中的网络阻抗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兼容试验中的网络阻抗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锁中集成电路连续波电磁抗扰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兼容基础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集成电路的电磁干扰及测量方法
    2.1 集成电路的电磁干扰种类
    2.2 集成电路的测量方法
    2.3 TEM小室的内部组成
    2.4 干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5 EUT与TEM小室耦合原理
    2.6 TEM小室测试要求及计算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锁干扰源研究
    3.1 电子锁干扰源内部结构分析
    3.2 电子锁干扰源建模仿真
        3.2.1 仿真工具简介
        3.2.2 仿真建模及仿真结果
    3.3 TEM小室测试系统搭建
    3.4 电子锁集成电路测试板设计
        3.4.1 测试芯片选型及资源介绍
        3.4.2 测试板原理图及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锁集成电路电磁抗扰试验
    4.1 集成电路PCB测试板
    4.2 集成电路抗扰度平台搭建及预试验
    4.3 集成电路电磁抗扰度试验
    4.4 试验监测数据及整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锁集成电路近场扫描
    5.1 集成电路近场扫描平台
    5.2 近场扫描试验及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试验电路板主程序

(2)合并单元电磁屏蔽优化设计及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MU(合并单元)简介
    1.2 电力机箱合并元装置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MU在工程应用中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磁兼容原理及相关知识
    2.1 电磁兼容原理概述
    2.2 电磁兼容试验技术标准
        2.2.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测试(EFT/B)
        2.2.2 雷击浪涌抗扰度测试
        2.2.3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
        2.2.4 传导发射限值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MU机箱结构电磁屏蔽优化设计
    3.1 电磁屏蔽原理
    3.2 近场电磁屏蔽、低频磁场屏蔽和不连续性屏蔽
        3.2.1 电磁屏蔽效能定义
        3.2.2 近场电磁屏蔽
        3.2.3 低频磁场屏蔽
        3.2.4 不连续性屏蔽
    3.3 MU电磁屏蔽优化设计
        3.3.1 屏蔽材料的选择
        3.3.2 散热孔的优化设计
        3.3.3 插件面板缝隙优化设计
        3.3.4 机箱型材结构优化设计
    3.4 电磁屏蔽性能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MU电磁兼容异常情况分析及整改
    4.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异常
        4.1.1 原因分析
        4.1.2 整改措施
        4.1.3 二次试验结果验证
    4.2 浪涌冲击抗扰度异常
        4.2.1 原因分析
        4.2.2 整改措施
        4.2.3 二次试验结果验证
    4.3 静电放电抗扰度异常
        4.3.1 原因分析
        4.3.2 整改措施
        4.3.3 二次试验结果验证
    4.4 传导发射超标
        4.4.1 原因分析
        4.4.2 整改措施
        4.4.3 二次试验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MU电磁兼容测试数据与结果分析
    5.1 电快速瞬变抗扰度试验
    5.2 浪涌抗扰度试验
    5.3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4 传导发射限值检验
    5.5 双A/D采样数据精度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合并单元及插件实物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与课题相关的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瞬态干扰及其防护措施分析
    2.1 瞬态干扰源
    2.2 瞬态干扰耦合途径
    2.3 瞬态干扰抑制器件
        2.3.1 气体放电管(GDT)
        2.3.2 压敏电阻(MOV)
        2.3.3 固体放电管(TSS)
        2.3.4 硅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2.4 多级防护电路设计
        2.4.1 防护电路设计规范
        2.4.2 防护电路PCB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流程
    3.1 ESD抗扰度分析
        3.1.1 ESD抗扰度常见问题
        3.1.2 ESD抗扰度问题自查
        3.1.3 ESD抗扰度问题定位
    3.2 EFT抗扰度分析
        3.2.1 EFT抗扰度常见问题
        3.2.2 EFT抗扰度问题自查
        3.2.3 EFT抗扰度问题定位
    3.3 SURGE抗扰度分析
        3.3.1 SURGE抗扰度常见问题
        3.3.2 SURGE抗扰度问题自查
        3.3.3 SURGE抗扰度问题定位
    3.4 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
    4.1 设备基本信息收集
        4.1.1 电子设备总体组成
        4.1.2 试验等级及判据
        4.1.3 瞬态抗扰度试验结果
    4.2 设备瞬态抗扰度及安规设计分析
        4.2.1 某电子设备系统瞬态抗扰度分析
        4.2.2 安规问题分析
    4.3 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方案
        4.3.1 ESD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2 EFT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3 SURGE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4 浪涌防护与介电强度试验之间矛盾及解决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期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车载设备标准分析及电磁干扰机理介绍
    2.1 国军标151B与151A和152A分析
    2.2 电磁干扰形成原因
    2.3 车载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
        2.3.1 自然干扰
        2.3.2 人为干扰
    2.4 电磁耦合分析
        2.4.1 传输线理论
        2.4.2 电容性耦合
        2.4.3 电感性耦合
    2.5 滤波器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优化设计
    3.1 自动开合设备介绍及电磁问题分析
    3.2 电磁兼容优化方案
    3.3 电磁环境优化
    3.4 控制盒防护设计
        3.4.1 电源滤波设计
        3.4.2 CAN线防护设计
    3.5 电机防护设计
        3.5.1 输入滤波设计
        3.5.2 屏蔽效能分析与设计
    3.6 线缆防护设计
        3.6.1 线缆模型建立
        3.6.2 线缆设计方法
    3.7 电磁兼容防护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试验验证
    4.1 搭建验证平台
        4.1.1 总体环境搭建
        4.1.2 传导发射软件设置
        4.1.3 辐射发射软件设置
    4.2 电源线传导发射验证
        4.2.1 电路搭接
        4.2.2 电磁环境曲线
        4.2.3 自动开合设备传导发射验证结果
    4.3 电场辐射发射验证
        4.3.1 验证步骤
        4.3.2 电磁环境曲线
        4.3.3 自动开合设备辐射发射测试结果
    4.4 敏感度与电源线尖端传导发射验证
    4.5 电磁脉冲仿真预测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1 汽车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2 汽车电磁兼容研究意义
        1.2.3 汽车高压屏蔽线缆的研究意义
    1.3 高压屏蔽线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干扰原理
    2.1 汽车高压系统的一般结构
    2.2 高压驱动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2.2.1 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
        2.2.2 高压驱动系统辐射发射及仿真机理
    2.3 高压屏蔽线缆屏蔽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屏蔽线缆的转移阻抗计算模型分析
    3.1 转移阻抗计算模型
    3.2 解析模型对比
        3.2.1 Vance模型
        3.2.2 Verpoorte模型
        3.2.3 Kely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屏蔽线缆转移阻抗测试试验
    4.1 常用的试验方法
        4.1.1 三同轴法
        4.1.2 线注入法
        4.1.3 功率吸收钳法
    4.2 试验测试
    4.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节
5 高压屏蔽线缆的电磁辐射性能频域仿真
    5.1 电磁仿真软件介绍:
    5.2 电磁理论基础
        5.2.1 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组
        5.2.2 多导体传输线法理论(MTL)
    5.3 高压屏蔽线缆的电磁抗扰频域仿真:
        5.3.1 仿真测试台的建立
        5.3.2 仿真平台的网格划分
        5.3.3 仿真环境的建立
        5.3.4 电磁抗扰时域法仿真
        5.3.5 电磁抗扰频域仿真结果
    5.4 高压屏蔽线缆的辐射发射频域仿真
        5.4.1 测试平台的建立
        5.4.2 测试环境的建立
        5.4.3 频域法仿真
        5.4.5 辐射发射频域仿真结果
    5.5 本章总结
6 整车高压屏蔽线缆布置仿真分析
    6.1 整车模型的建立
    6.2 线缆模型的建立
    6.3 仿真结果
    6.4 其他因素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电刺激类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中模拟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工模拟手
2 模拟手在电磁兼容检测中的应用
    2.1 传导发射试验中的模拟手
    2.2 抗扰度试验中的模拟手
3 模拟手的规范使用
4 结论

(7)电力电子装置电磁兼容测试机理及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兼容标准研究现状
        1.2.2 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1.2.3 噪声源阻抗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4 大电流注入测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磁兼容基础理论
    2.1 电磁兼容的概念
        2.1.1 电磁兼容常用术语
        2.1.2 电磁干扰
        2.1.3 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
        2.1.4 电磁抗扰度
    2.2 双电流探头阻抗测试方法
        2.2.1 测试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导干扰测试的替代方法研究
    3.1 传导电磁干扰测试基本原理
        3.1.1 测试限值
        3.1.2 测试设备
    3.2 传导干扰测试替代方法基本原理
        3.2.1 回路阻抗测试
        3.2.2 等效替代测试方法
    3.3 传导干扰测试替代方法的实验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电流注入抗扰度测试问题的研究
    4.1 大电流注入测试的基本理论
        4.1.1 试验等级
        4.1.2 参考等级评定标准
        4.1.3 测试设备
        4.1.4 测试方法
    4.2 电流监控探头的转移阻抗特性
    4.3 基于替代法的转移阻抗测量
        4.3.1 测试方法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转移阻抗测试
        4.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4.3 DC-DC变换器BCI替代法测试实验
        4.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和瞬变脉冲群自动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兼容问题
    1.2 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抗扰度试验
        1.2.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1.2.2 浪涌抗扰度试验
    1.3 电磁兼容自动测试
        1.3.1 自动测试系统技术
        1.3.2 电磁兼容自动测试系统
        1.3.3 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回路和抗扰度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继电保护装置对外端口电磁回路分析
        2.2.1 电源回路分析
        2.2.2 交流回路分析
        2.2.3 开入开出回路分析
    2.3 浪涌冲击抗扰度问题分析
        2.3.1 浪涌冲击机理与危害分析
        2.3.2 浪涌冲击测试标准与测试方法
    2.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问题分析
        2.4.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机理与危害分析
        2.4.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测试标准与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的继电保护装置检测系统串扰分析
    3.1 引言
    3.2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3.3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串扰分析
    3.4 基于几何尺寸提取多导体传输线的电磁参数
        3.4.1 n+1根传输线的电磁参数提取
        3.4.2 位于无限大接地平面上的n根传输线
    3.5 基于有限元法的电磁参数提取
    3.6 多导体传输线串扰预测模型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继电保护装置瞬态传导抗扰度自动检测方法设计
    4.1 瞬态传导抗扰度自动测试方法及测试平台设计
    4.2 开关矩阵设计方法
    4.3 CST仿真软件及仿真模型理论
        4.3.1 印制电路板工作室功能概述
        4.3.2 CST软件仿真流程
    4.4 开关矩阵PCB仿真分析
        4.4.1 干扰信号的采集
        4.4.2 传输特性和串扰的研究
    4.5 自动测试软件实现
        4.5.1 自动测试软件需求分析
        4.5.2 自动测试软件界面设计
        4.5.3 自动测试软件测试流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继电保护装置瞬态传导抗扰度自动测试系统搭建与验证
    5.1 开关矩阵实物测试
    5.2 自动测试系统的搭建
        5.2.1 功能概述
        5.2.2 技术方案
        5.2.3 硬件配置
    5.3 测试实例
    5.4 自动测试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常用车载天线电磁性能
    2.1 天线的电参数
        2.1.1 方向图以及方向图参数
        2.1.2 天线增益
        2.1.3 输入阻抗
        2.1.4 天线的极化
    2.2 车载FM天线
        2.2.1 单极子FM天线
        2.2.2 有限金属平面对天线的影响
        2.2.3 玻璃风窗天线
    2.3 车载无线钥匙遥控(RKE)天线
    2.4 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天线
第3章 车体模型天线布局优化研究
    3.1 车体模型的建立
    3.2 FM天线与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2.1 单极子FM天线车体模型分析
        3.2.2 风窗天线车体模型分析
    3.3 RKE天线与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4 GPS天线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5 天线系统的耦合度分析
第4章 车载天线测试方法
    4.1 传统天线测试方法
        4.1.1 测试距离要求
        4.1.2 测试指标
    4.2 车载天线性能测试系统
        4.2.1 测试系统类型
        4.2.2 测试系统构成
    4.3 车载天线测试条件
        4.3.1 试验场地要求
        4.3.2 测试距离
        4.3.3 采样规则
    4.4 车载天线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4.5 偏心修正方法
        4.5.1 空间衰减修正
        4.5.2 角度偏移修正
        4.5.3 偏心修正
    4.6 仿真验证
        4.6.1 单天线仿真
        4.6.2 整车仿真验证
    4.7 实验验证
        4.7.1 单天线验证实验
        4.7.2 整车验证实验
第5章 电磁环境对车载天线性能的影响
    5.1 车辆电磁环境
    5.2 车载天线受车内电磁环境影响的评估
    5.3 车载天线抗干扰性能分析
        5.3.1 20-220MHz抗扰实验分析
        5.3.2 220MHz-2GHz抗扰实验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民用电子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兼容测试的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民用电磁兼容测试标准解析
    2.1 标准测试设备解析
        2.1.1 EMI测量接收机
        2.1.2 人工电源网络
        2.1.3 电流探头
        2.1.4 电压探头
        2.1.5 EMC测试天线
        2.1.6 开阔测试场与电波暗室
    2.2 EMI发射骚扰测量标准方法
        2.2.1 CE传导发射测试方法
        2.2.2 RE辐射发射测试方法
    2.3 EMS抗扰度测试标准方法
        2.3.1 CS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2.3.2 RS辐射发射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用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规划
        3.1.1 标准设备选型
        3.1.2 仪表指标测试
        3.1.3 系统测试路径
    3.2 系统理论推导
        3.2.1 系统灵敏度计算
        3.2.1.1 计算灵敏度意义
        3.2.1.2 灵敏度推导过程
        3.2.2 干扰测试限值计算
        3.2.2.1 干扰场强仿真分布
        3.2.2.2 辐射抗扰度干扰场强值推导
        3.2.2.3 传导抗扰度干扰限值推导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不确定度的建模及评估
    4.1 系统不确定度评定办法
    4.2 CE传导骚扰测试不确定评估
    4.3 RE辐射骚扰测试不确定评估
    4.4 CS传导抗扰度测试不确定评估
    4.5 RS辐射抗扰度测试不确定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实验验证
    5.1 系统设计成果展示
    5.2 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试值验证
        5.2.1 EMI传导骚扰测试数据验证
        5.2.2 EMI辐射骚扰测试数据验证
        5.2.3 EMS传导抗扰度测试数据验证
        5.2.4 EMS辐射抗扰度测试数据验证
    5.3 实验室间数据比对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电磁兼容试验中的网络阻抗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锁中集成电路连续波电磁抗扰试验技术研究[D]. 许雪成.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2]合并单元电磁屏蔽优化设计及异常分析[D]. 屈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D]. 夏苗. 南华大学, 2020(01)
  • [4]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D]. 魏慧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D]. 雷雨田.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电刺激类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中模拟手的应用[J]. 张淑溢,刘美丽,杨姝,李庆雨,施燕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20(03)
  • [7]电力电子装置电磁兼容测试机理及方法分析[D]. 缪宇辰. 天津理工大学, 2020
  • [8]继电保护装置浪涌冲击和瞬变脉冲群自动检测方法的研究[D]. 刘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D]. 孙子杰.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基于民用电子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电磁兼容性测试中的网络阻抗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