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宇航员头部结构设计及其目标追踪控制方法研究

机器人宇航员头部结构设计及其目标追踪控制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机器人宇航员是机器人技术与航天技术的结合,也是未来空间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将代替人类进入太空执行各种维护任务。本文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机器人宇航员”,完成了机器人宇航员三自由度头部的结构设计,并研究了目标跟踪控制方法,它将为机器人宇航员提供主动视觉。本文首先根据拟定的操作任务给出了设计指标和设计准则,并重点介绍了机械系统的结构,特别是通过调整环节的设计减小了差分传动结构的间隙,使传动更加平稳,末端定位更加准确。简要介绍了电气系统和视觉系统及其与机械系统的集成。所研制的机器人宇航员头部重约1.2kg,体积与人类头部相近,具有三个自由度,可以实现俯仰、侧摆和回转运动。在完成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系统的正运动学,结合视觉信息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并根据有障碍和无障碍两种情况分类给出了逆运动学唯一的解析解表达式。借鉴Paul规划的思想提出了四次多项式——直线规划方法,它使得执行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前一个规划周期的速度性能,在每一个规划节点上能够准确到达期望位置,跟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系统建模的不准确性和运动目标的不确定性,本文介绍了积分滑模控制算法,这种方法具有高精确性和强鲁棒性等特点。同时提出了比例切换函数法抑制滑模控制的抖振,分析了参数对于跟踪精度和抖振的影响。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削弱滑模运动的抖振,并验证了参数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参数的整定提供了依据。最后,以本文研制的机器人宇航员三自由度头部为实验平台进行了关节位置控制实验和目标跟踪实验。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轨迹规划和动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双目中心对中目标、基于位置控制的伺服跟踪策略,实现了头部对操作空间内一定速度无规则运动的乒乓球的跟踪。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机器人宇航员综述
  • 1.2.1 机器人宇航员研究现状
  • 1.2.2 仿人形机器人头部研究现状
  • 1.3 目标追踪运动规划综述
  • 1.3.1 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 1.3.2 冗余机器人避障运动学规划研究现状
  • 1.4 滑模变结构控制综述
  • 1.4.1 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现状
  • 1.4.2 抖振抑制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器人宇航员头部设计
  • 2.1 引言
  • 2.2 任务综述与设计要求
  • 2.3 机械结构设计
  • 2.3.1 基关节结构设计
  • 2.3.2 回转关节结构设计
  • 2.3.3 传动系统
  • 2.3.4 限位设计
  • 2.3.5 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设计
  • 2.4 电气系统结构
  • 2.5 视觉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器人宇航员头部运动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宇航员运动学建模
  • 3.2.1 正运动学建模
  • 3.2.2 无障碍时的逆运动学建模
  • 3.2.3 有障碍时的逆运动学建模
  • 3.2.4 逆运动学数值仿真
  • 3.3 关节运动学建模
  • 3.4 目标追踪轨迹规划
  • 3.4.1 Paul四次多项式规划简介
  • 3.4.2 四次多项式——直线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器人宇航员头部动态控制研究与仿真
  • 4.1 引言
  • 4.2 动力学建模
  • 4.2.1 头部的连杆动力学
  • 4.2.2 关节动力学建模
  • 4.3 控制模型的建立
  • 4.3.1 控制对象模型
  • 4.3.2 仿真模型搭建
  • 4.4 积分滑模控制
  • 4.4.1 计算力矩法
  • 4.4.2 存在外界干扰下的积分滑模控制
  • 4.5 抖振抑制研究
  • 4.5.1 抖振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4.5.2 边界层法
  • 4.5.3 比例切换函数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态控制与目标追踪实验
  • 5.1 引言
  • 5.2 关节位置控制实验
  • 5.2.1 跟踪性能实验
  • 5.2.2 抗干扰性实验
  • 5.2.3 抖振抑制实验
  • 5.3 动态目标追踪实验
  • 5.3.1 实验任务与实验系统
  • 5.3.2 目标追踪控制策略
  • 5.3.3 实验程序
  •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兵跑步考核前后目标追踪能力的变化[J]. 东南国防医药 2011(04)
    • [2].多目标追踪在各类人群评价与训练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9)
    • [3].羽毛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任务中对非目标的抑制机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 [4].三维空间动态目标追踪自部署算法[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20(02)
    • [5].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表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4)
    • [6].视听通道双任务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干扰还是促进?[J]. 心理学报 2014(06)
    • [7].体育学习经验与多目标追踪关系的研究进展[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8)
    • [8].负性情绪刺激对大学生多目标追踪能力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5)
    • [9].基于压缩感知的实时在线目标追踪[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10].无线PIR的人体目标追踪方法研究综述[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6(04)
    • [11].AutoCAD软件目标追踪功能的运用与教学[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10)
    • [1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目标追踪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08)
    • [13].动态多目标追踪内部加工机制的探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12)
    • [14].目标与非目标数量变化对多目标追踪的选择性抑制效应[J]. 心理科学 2011(06)
    • [15].多目标追踪中“线索”研究的贡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11)
    • [16].基于遗传算法的目标追踪过程中路径规划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8(06)
    • [17].着力目标追踪 打造数字化猎鹰——记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栋[J]. 科学中国人 2020(14)
    • [18].不同目标标记方式对多目标追踪表现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3(06)
    • [19].基于局部搜索树的UAV与UGS协同移动目标追踪方法[J]. 电光与控制 2019(01)
    • [20].基于背景差和帧差相结合的目标追踪[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06)
    • [21].不同运动强度对篮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影响及眼动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 [22].建立基于Map-Reduce的海量视频目标追踪模型[J]. 中国电信业 2013(01)
    • [23].多目标追踪的任务难度对不同类型非目标选择性抑制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3(05)
    • [24].基于核相关滤波的多目标追踪[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12)
    • [25].基于多源协同感知的目标追踪优化模型[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11)
    • [26].基于Camshift实现Android平台下的目标追踪[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8(10)
    • [27].基于压缩感知的在线多示例学习目标追踪[J].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8].基于多智能体协同强化学习的多目标追踪方法[J]. 计算机工程 2020(11)
    • [29].高速运动目标追踪摄像及识别跟踪算法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15(03)
    • [30].多目标追踪任务中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J]. 心理学报 2009(10)

    标签:;  ;  ;  ;  

    机器人宇航员头部结构设计及其目标追踪控制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