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研究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在以往传统形态的教育以及思政形态下,学生需要获得的关爱、情感疏导、主体地位以及个人价值体现并未引起广泛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高校应该在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下,转换人文关怀路径视域。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参与的高效机制。通过优化创新更适于企业发展的教育方式,不断补充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在普及倡导“和谐”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使思政教育育人环境逐步优化。

关键词:新形势;思政教育;人文关怀

一、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人文关怀方法,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在这种新常态的大形势下,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突出“人文关怀”理念,切实落实到思政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优化思政教学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对于我国新常态大环境下的教学理论延伸和相关实践创新意义重大。在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大势的21世纪,高科技更新变革速度快、知识经济快速兴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维度都在经历着创新改革。新时代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对于传统陋习的改革具有独特的认识,他们需要通过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树立来引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规划好人生轨迹,不断提升精神需求。所以,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适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至关重要。这可以促使新一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构建起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关系,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现状

(一)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高度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现象。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单一教育教学主体作用,突出强调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和权威性,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发挥,使他们无法展现自身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从自身主观意愿来考虑,并不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以及思想变动,使得教学活动从一种互动沟通过程,转变为教师个体行为。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教师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并不能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潜能,学生从一种主体发展地位转变为教学的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知识。

(二)关注思政教学活动社会意义,忽视学生个体价值实现

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中,将关注重点放在的“社会本位”方面,并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从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产物的角度出发,在思政教育中重点放在社会规范教育上,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共性内容,并不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突出重视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并不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主观意识情况,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相匹配协调。

(三)关注教育活动管理,忽视关爱学生个体

高等院校在辅导员数量不足、传统教育模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重点关注教育活动管理,忽视关爱学生个体。高校的思政教育偏重于刚性管理,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处罚强度,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校稳定,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并且,在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相当大一部分思政教育教师以及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灭火”上,并未在事态变化前就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化解矛盾。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目标转变到“事件发展”以及强化学生行为约束、管理等刚性管理上,并未有效加强学生日常沟通、心理疏导、人性关怀以及关注“学生”主体身份。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

(一)构建起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机制,展现学生的主体效能

首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通过放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激励、服务、管理以及提升,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其次,高校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确保学生的知情、参与、发言以及选择权利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维护,从而使他们自觉履行义务,有效增强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参与效果。再次,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全力合作构建起与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单位的良好合作。通过了解学生兴趣的差异化以及专业的特殊性,为他们打造适于发展的实践基地,不断丰富实践场所以及内容,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要采取多元化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使他们在准备好预案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实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普及推广“和谐”教育观,创新优化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学习环境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力推广普及“和谐”教育理念,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自身要具备仁爱、真诚的心胸。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承担起教学育人的责任,更要用自己的真诚和仁爱之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乐观心态,通过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和优点,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兴趣找到未来在社会生存的法则,从而获得成功。从全局上来看,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树立离不开优良的高校思政环境。在“和谐”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更能够形成人文关怀浓厚的教学氛围,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构建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风校训是构建良好思政教育育人环境的关键。在优良校园风气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推动学校发展、争创学校荣誉的工作中,推动他们快速成长发展。其二是,学校要不断优化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在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高效有力的规章制度能够规范学生行为,通过提升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使他们都能够形成积极乐观、向善向美的行动自觉。其三是充分丰富校园文化。学校要支持学生自主建立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从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

(三)创新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丰富现有教学模式方法

在时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的今天,思政教育应该紧跟社会步伐,通过不断优化创新,使其适应国家及学生发展需求,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进而达到在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人文关怀需要。高校应该创新优化传统思政教育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其中。在充分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摒弃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学科内容,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建设,使课程设计更趋多元化和合理性,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教学与人文关怀教育优势,并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贯穿人文关怀理念,自觉学习、融汇其他高校在专业、学科发展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更好地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总之,高校应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充分发挥优良传统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位高校大学生都能领悟思政教育的实效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付盛忠.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智库时代,2018,165(49):18-19.

[2]关萍.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的探讨[J].商情,2017(15):251.

标签:;  ;  ;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