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产业集群演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其概念、发展模式和演化机理还不够明确,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国较多的产业集群发展采取的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发展的传统工业演化范式,忽视了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致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集群内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集群创新不够,引发生态位重叠与恶性竞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分析工具,创造性地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主要表现为:首先,选择生态位为分析视角,剖析了产业集群演化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生态位问题。对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现象和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集群企业捕食竞争关系,进而对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重叠、分离等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重叠、弱化、缺失等问题及其内在成因。其次,针对集群演化中存在的生态位问题,尝试性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生态位整合概念。所谓生态位整合,是指通过集群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与资源整合,通过需求、资源、技术、制度等生态位因子的整合与扩展,实现集群内企业实际生态位的扩展与更新,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演化与可持续发展。以需求、资源、技术和制度等为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序参量分析,阐述了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共生性、协同性、创新性等运行机理。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序参量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突变理论为分析工具,构建了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并以中国六大工程机械制造业集群中的7家龙头企业作为评价对象,采用突变级数法对其生态位整合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最后,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为实证分析,从需求、资源、技术、制度等生态位层面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策略选择。需求生态位整合主要是对产品或市场需求生态位因子的整合,突出产业集群及其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拓展和开发新的产品市场生态位空间;资源生态位整合需要实施集群生态化策略,主要包括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增强资源生态位柔性等;基于RJVs模型分析,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需要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优化合作创新投资环境、构建虚拟合作创新模式等;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需要加强集群模块化的制度创新,需要强化模块设计与制造的整合、强化集群模块间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制度整合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2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 1.2.3 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4 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相关理论诠释
  • 2.1 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理论分析
  • 2.1.1 产业集群演化的相关概念比较
  • 2.1.2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 2.1.3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2.1.4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 2.1.5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1.6 "钻石"竞争优势理论模型
  • 2.2 演化经济学与产业集群协同理论
  • 2.2.1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
  • 2.2.2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 2.2.3 自组织演化及协同论在产业集群中的运用
  • 2.3 组织生态学与生态位理论
  • 2.3.1 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现状
  • 2.3.2 生态位结构模型及企业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模型及其生态位问题研究
  • 3.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分析
  • 3.1.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异同比较
  • 3.1.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特点分析
  • 3.1.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型
  • 3.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模型
  • 3.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结构模型
  • 3.3.1 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模型
  • 3.3.2 产业集群生态位重叠模型
  • 3.3.3 产业集群生态位分离模型
  • 3.4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成因—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例
  • 3.4.1 产品同质化引发生态位高度重叠
  • 3.4.2 产业集群粗放增长模式引发生态位缺失
  • 3.4.3 产业集群根植性不深引发生态位脆弱
  • 3.4.4 产业集群创新不足引发生态位退化
  • 第四章 生态位整合的提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模式创新
  • 4.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模式比较与内涵界定
  • 4.1.1 产业集群演化的模式比较
  • 4.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模式的内涵诠释
  • 4.1.3 生态位整合与生态位构建的比较分析
  • 4.1.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与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的比较分析
  • 4.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价值分析
  • 4.2.1 构建集群创新协同氛围
  • 4.2.2 降低集群交易成本
  • 4.2.3 整合集群支持网络
  • 4.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序参量分析
  • 4.3.1 需求生态位因子
  • 4.3.2 资源生态位因子
  • 4.3.3 技术生态位因子
  • 4.3.4 制度生态位因子
  • 4.3.5 产业集群生态位因子整合的关联模型
  • 4.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动力机制
  • 4.4.1 市场需求与全球化的推动机制
  • 4.4.2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催化机制
  • 4.4.3 集群技术联盟的竞合机制
  • 4.4.4 SECI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机理研究
  • 5.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与共生性分析
  • 5.1.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共生性特征
  • 5.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分析
  • 5.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与协同性分析
  • 5.2.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现象
  • 5.2.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演化博弈的协同性机理分析
  • 5.2.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协同学习曲线
  • 5.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性分析
  • 5.3.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演化机制
  • 5.3.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模型分析
  • 5.3.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正反馈回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绩效的突变级数评价研究
  • 6.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
  • 6.1.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界定
  • 6.1.2 突变级数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 6.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
  • 6.2.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 6.2.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样本选择
  • 6.3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变量设计与赋值
  • 6.3.1 变量设计
  • 6.3.2 变量赋值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6.4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 6.4.1 突变评价指标的建立
  • 6.4.2 突变综合评价—以中联重科为例
  • 6.4.3 结果分析与说明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策略选择研究—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为实证分析
  • 7.1 需求生态位整合:产品差异化策略
  • 7.1.1 产品差异化对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战略意义
  • 7.1.2 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产品差异化策略选择
  • 7.2 资源生态位整合:集群生态化策略
  • 7.2.1 集群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生态位整合理念
  • 7.2.2 生态工业园区:集群生态化的有效模式
  • 7.2.3 产业集群资源生态位整合的生态化策略选择
  • 7.3 技术生态位整合:集群RJVs策略
  • 7.3.1 技术生态位整合的集群协同演化价值
  • 7.3.2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模型分析
  • 7.3.3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策略选择
  • 7.4 制度生态位整合:集群模块化策略
  • 7.4.1 模块化的提出: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的结构整合
  • 7.4.2 模块化的锦标赛模型: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激励机制
  • 7.4.3 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模块化创新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上市财务指标表
  • 附录2 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2005-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名
  • 附录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综合绩效突变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精神生态位分配实现以盈补缺的对策[J]. 福建茶叶 2020(04)
    • [2].找准生态位,创造新物种[J].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20(07)
    • [3].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生态位思考[J]. 知识文库 2016(15)
    • [4].“生态位”理念下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6(12)
    • [5].寻找自己成长的“生态位”[J]. 学校管理 2017(03)
    • [6].生态位模型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2)
    • [7].生态位构建视野下的农业探源[J]. 江汉考古 2016(05)
    • [8].基于生态位优化理论的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 企业经济 2016(01)
    • [9].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生态位[J]. 河北企业 2010(03)
    • [10].生态位视角下研究生招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9(02)
    • [11].网络环境下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生态位构建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01)
    • [12].品牌生态位概念、特征和类型研究[J]. 企业经济 2014(07)
    • [13].译者生态位与“译者中心”[J]. 上海翻译 2019(04)
    • [14].安宁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位态势分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06)
    • [15].就业生态位视角下高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6].品牌生态位发展本质、规律和机制研究[J]. 企业经济 2017(09)
    • [17].图书馆联盟生态位及其治理机制——社会网络的视角[J]. 图书馆 2016(07)
    • [18].基于生态位构建的旅游地发展动力学模型及实证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06)
    • [19].下沉市场生态位,布局正当时[J].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20(07)
    • [20].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联盟生态位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1].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特征及功能[J]. 商业时代 2009(20)
    • [22].高校创业孵化器的使用研究——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的视角[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02)
    • [23].我国特色小镇生态位综合评价——以杭州特色小镇为例[J]. 调研世界 2019(09)
    • [24].数字出版产业的生态位解构[J]. 重庆社会科学 2015(11)
    • [25].生态位视角下的公务员人际生态研究[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6(10)
    • [26].家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优势生态位构建研究[J]. 新经济 2015(26)
    • [27].信息生态位变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情报探索 2012(08)
    • [28].图书馆信息生态位的优化管理[J]. 图书馆学研究 2012(17)
    • [29].品牌生态位理论评述与展望[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2)
    • [30].高技术产业生态位的构建与空间格局[J]. 改革 2008(02)

    标签:;  ;  ;  ;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