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杂交种B1悬浮细胞再生体系建立及电激共转化研究

橡胶树杂交种B1悬浮细胞再生体系建立及电激共转化研究

论文摘要

巴西橡胶树是多年生的异花授粉乔木,由于育种周期长、遗传基础较狭窄、多基因杂合状态,传统的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受到限制。目前品种选育主要是用常规育种,其材料均来源于魏克汉系统的品系及其衍生的无性系。因此,探索其他育种方法,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克服传统育种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橡胶树细胞悬浮培养物具有生长旺盛,取材方便,易培养,试验重复性好,不受季节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等优点,不仅可直接用于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与杂交,获取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大规模的无性系繁殖,还可以在短期内在细胞水平筛选出所需要的突变体。本实验建立了橡胶树杂交种B1(Hevea brasiliensis×H.nitida)悬浮细胞再生体系,并利用悬浮细胞进行电激共转化研究,以期为今后橡胶树细胞工程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胚性细胞悬浮系的继代培养:取10mL细胞悬浮液接种到100mL三角瓶中,吸干培养基,添加20mL新鲜悬浮培养液(M1)[改良的MS培养基并添加2.0mg/L 2,4-D、1.Omg/LNAA、1.Omg/LKT、0.1g/L肌醇、70g/L蔗糖、5%(V/V)椰子水],7-9d继代一次,改变接种量和摇床转速,可以降低接种频率2.悬浮细胞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细胞接种到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2)[改良的MS培养基并添加1.5mg/L 2,4-D、1.0mg/LNAA、0.5mg/LBAP、0.1g/L肌醇、70g/L蔗糖、5%(V/V)椰子水、2.2g/L植物凝胶]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同时可将愈伤组织接种到M2,进行长期继代与增殖,生长状态良好,胚性不会消失。3.体细胞胚诱导和成熟:将橡胶树B1品种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到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M3)[改良的MS培养基添加0.9mg/L KT、2mg/LBAP、0.01mg/L NAA、0.1mg/LGA、0.1mg/L肌醇、70g/L蔗糖、5%(V/V)椰子水、2.2g/L植物凝胶]上,可诱导体细胞胚的发生,继代1-2次,体细胞胚即可成熟。4.植株再生:将橡胶树B1品种成熟体细胞胚接种植株再生培养基(M4)[改良的MS培养基并添加0.5mg/LKT、0.2mg/LIAA、3.0mg/LGA3、70g/L蔗糖、5%(V/V)椰子水、2.2g/L植物凝胶]上,可诱导植株再生,植株再生率达16.6%。5.电激体系优化:采用均匀设计,以电场强度(X1)18水平,电容(X2)、蔗糖浓度(X3)2因素各6水平,电阻(X(4)、生长状态(X5)、DNA浓度(X6)、抽真空压强(X7)4因素各3水平作为考察因素,以瞬时表达率(Y1)和细胞成活率(Y2)为因变量,组成综合结果(Y1+Y2),优化电激体系参数,得出最佳电激体系为:电场强度为1300v/cm、电容为10uF、蔗糖浓度为0.4M、电阻为2Kn、培养天数为3d、质粒浓度为90ug/ml、抽真空压强为600mbar时,悬浮细胞系的瞬时表达率、细胞成活率均能达到最优,分别为0.6555%和57.9262%。6.电激共转化分析:利用上述的电激参数,将标记基因表达框(GFP或GUS):目的基因表达框(HbCBFl):目的基因表达框(Kana)=1:1:1浓度进行电激共转化,成功获得橡胶树B1品种转化愈伤,对95个愈伤提DNA,进行PCR检测,其中10个呈阳性,初步得出共转化效率为1.05%,但没能进一步得到转基因植株。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橡胶树概述
  • 1.2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2.1 细胞悬浮培养影响因子
  • 1.2.1.1 外植体和基因型
  • 1.2.1.2 愈伤组织状态
  • 1.2.1.3 培养基的种类、组成
  • 1.2.1.4 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
  • 1.2.1.5 PH值
  • 1.2.2 橡胶树细胞悬浮培养
  • 1.3 巴西橡胶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4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1.4.1 基因枪法
  • 1.4.2 农杆菌介导法
  • 1.4.3 电激法
  • 1.4.4 花粉管通道法
  • 1.4.5 PEG法
  • 1.4.6 显微注射法
  • 1.4.7 其他转化方法
  • 1.5 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与转化单元的关系
  • 1.5.1 启动子的安全性
  • 1.5.2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
  • 1.5.3 载体框架序列的安全性
  • 1.6 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 1.6.1 共转化
  • 1.6.2 转座子法
  • 1.6.3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法
  • 1.6.4 "清洁"载体转化系统构思的提出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3 细胞悬浮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 2.3.1 细胞悬浮系长期继代培养
  • 2.3.2 悬浮细胞诱导易碎胚性愈伤组织
  • 2.3.3 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成熟
  • 2.3.4 植株再生
  • 2.4 电激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2.4.1 环形质粒和相应线性表达框的获得
  • 2.4.1.1 环形质粒p35S-EGFP的制备
  • 2.4.1.2 线性EGFP表达框的制备
  • 2.4.1.3 PCR产物回收
  • 2.4.2 电激法转化
  • 2.4.2.1 电激缓冲液配方
  • 2.4.2.2 电激转化操作步骤
  • 2.4.2.3 瞬时表达率的测定
  • 2.4.2.4 细胞成活率的测定
  • 18(181×62×34)均匀设计优化电激影响因数'>2.4.2.5 U18(181×62×34)均匀设计优化电激影响因数
  • 2.5 电激共转化研究
  • 2.5.1 质粒p35S-HbCBF1,p35S-GUS,p2301-HbCBF1的制备
  • 2.5.2 线性GUS,KANA,HbCBF1表达框的制备
  • 16(45)正交设计优化PCR参数'>2.5.3 L16(45)正交设计优化PCR参数
  • 2.5.4 电激共转化
  • 2.5.5 KANA选择压对转化的影响
  • 2.5.6 KANA压选择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2.6 转化愈伤的鉴定
  • 2.6.1 转化愈伤EGFP观察
  • 2.6.2 转化愈伤基因组DNA提取
  • 2.6.3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胚性细胞悬浮系的继代培养观察
  • 3.2 易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3.3 胚性细胞悬浮系与易碎愈伤组织系的保持与增殖
  • 3.4 体细胞的诱导和成熟
  • 3.5 植株的再生
  • 3.6 电激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 3.6.1 环形质粒的获得
  • 3.6.2 线性表达框的制备
  • 3.6.3 电激参数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 3.6.3.1 试验指标的测定结果
  • 3.6.3.2 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3.6.3.3 验证性试验
  • 3.6.3.4 回归方程的预测能力分析
  • 3.6.3.5 不同电激缓冲液EGFP瞬时表达研究
  • 3.6.3.6 悬浮细胞不同状态下研究
  • 3.7 电激共转化研究
  • 3.7.1 PCR参数正交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 3.7.2 选择压浓度和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3.8 转化愈伤的鉴定
  • 3.8.1 转化愈伤EGFP观察
  • 3.8.2 PCR鉴定转化愈伤
  • 4 讨论
  • 4.1 细胞悬浮系长期继代培养
  • 4.2 悬浮细胞诱导易碎胚性愈伤组织
  • 4.3 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成熟
  • 4.4 植株再生
  • 4.5 电激转化的建立及优化
  • 4.6 电激共转化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缩略词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血清胱抑素C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 [2].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在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中的临床监测效果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06)
    • [3].高迁移率族蛋白B1翻译后修饰与疾病[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07)
    • [4].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07)
    • [5].初步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气道平滑肌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04)
    • [6].一种简单灵敏的基于适配体的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J]. 电化学 2020(03)
    • [7].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和C反应蛋白与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4)
    • [8].非小细胞肺癌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17(01)
    • [9].黄曲霉毒素B1对肉鸭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湖南饲料 2016(01)
    • [10].B1淋巴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的变化及意义[J]. 健康研究 2016(01)
    • [11].转化生长因子B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烟雾病的相关性研究[J]. 科技展望 2016(20)
    • [12].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02)
    • [13].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医学 2015(03)
    • [14].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03)
    • [15].γ-氨酪酸、维生素B1治疗儿童复杂性热惊厥的临床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
    • [16].正畸牙移动过程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改变[J]. 口腔医学研究 2015(09)
    • [17].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关系[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04)
    • [18].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03)
    • [19].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B1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8)
    • [20].急性幕上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体积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关系[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05)
    • [21].不同分级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对比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06)
    • [22].软包与软包硬化在B1卷烟包装机组上快速转换的实现[J]. 机电工程技术 2016(04)
    • [23].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1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特性研究[J]. 水产科学 2015(03)
    • [24].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结合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可增加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20)
    • [25].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肺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08)
    • [26].维生素B1对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麻痹的影响[J]. 现代养生 2015(10)
    • [27].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02)
    • [28].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4(02)
    • [29].芪苈强心胶囊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03)
    • [30].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8)

    标签:;  ;  ;  ;  ;  

    橡胶树杂交种B1悬浮细胞再生体系建立及电激共转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