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实验采用NCCLS推荐的M38-A方案,以氟康唑不同敏感性的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对20种四氢萘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其中8种化合物:22-1、31-1及其盐酸盐22、31;34-1、26-1及其溴酸盐34、26抑菌活性强大,尤其化合物22-1及22对12株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表现出强大抑菌活性且强于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对近平滑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也有很好抑菌效果(MIC80<0.125μg/ml)。时间生长曲线实验、琼脂平皿纸片扩散实验、IC50值测定实验、MFC值测定实验、时间-杀菌曲线实验表明: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中22及22-1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抑菌活性强于酮康唑(p<0.05);31-1对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Y0109抑菌活性显著强于氟康唑(p<0.05),持续抑菌时间超过54h且具一定杀菌能力。棋盘式微量液基测定实验、琼脂纸片扩散实验及单药纸片搭桥实验提示:四氢萘类化合物与特比萘芬联用应用能产生协同作用,尤以26或26-1与特比萘芬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与小檗碱联用应用产生的协同作用可能具有剂量依赖性,只有与较高浓度的小檗碱联用应用才表现出协同作用;与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联用应用显示无关效应。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够增加白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尤其以6μg/ml的22-1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最为显著;采用薄层色谱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检测白念珠菌甾醇成分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四氢萘类化合物处理后的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羊毛甾醇、角鲨烯含量均减少,同时出现三种新的甾醇成为气相色谱图上的主峰,其中两峰毗邻形成肩峰,质谱分析鉴定出其中之一的甾醇结构为egosta-8,14-dien-3ol(ignosterol)。所得气相色谱图与JIA. N报道的干扰白念珠菌ERG24两条等位基因后出现的气相色谱图完全一致,两者色谱条件基本相同,根据JIA. N的报道,上述三种新甾醇分别为ignosterol、egosta-5,8,14,22-tetraenol和egosta-8,14,22-trienol。总之,四氢萘类化合物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通路密切相关且与氮唑类药物作用靶点不同,它可能通过抑制ERG24基因编码的甾醇C-14还原酶的功能,导致麦角甾醇含量减少中间甾醇大量堆积而发挥强大的抗真菌活性。本课题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四氢萘类化合物体与其它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抗真菌作用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四氢萘类化合物抗真菌作用机制探讨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1: 综述
  • 附2: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