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

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

论文摘要

医学界对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否存在及其结构特点的探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直到1979年,Liebermann-Meffert等学者通过对32例尸体标本的解剖研究,详细阐述了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平滑肌束的宏观排列,提出人类LES的肌肉系统由内层大弯侧的套索纤维(sling fibers)和小弯侧半环形的钩状纤维(clasp fibers)构成,这两束肌肉共同维持LES的关闭状态,并形成了LES高压带(high-pressure zone,HPZ)。这一理论为进一步研究LES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学特性奠定了基础。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类似一种单向阀门结构,正常状态下,LES持续保持收缩状态限制了胃内容物向食管的异常反流;另一方面,LES可以适时开放以允许营养物质进入胃体,或者是允许呕吐发生以及胃内气体的排出。因此,LES结构或功能状态的异常会引起多种食管疾病的发生。 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对不同动物LES的生理学特点和功能调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发现LES具有明显不同于其它平滑肌结构的特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构成LES的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在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设想,对LES的深入研究将大大有助于对贲门失弛症、食管下括约肌高压症等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等食管良性疾病病因和病理学的理解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LES是食管胃连接部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系统、体液因素以及自身肌源性因素等多种因素。药理学、电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对LES研究的发展。研究证明,LES的神经支配不仅涉及传统的肾上腺能和胆碱能神经系统,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 non-cholinergic,NANC)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成分也参与了其动力调节过程。另一方面,体液系统对LES也具有极其重要而复杂的调节功能。胃肠肽类激素作为体液系统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胃动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的调节作用及胃动素受体的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泌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的调节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胆囊收缩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的调节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胆囊收缩素受体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药理学调节作用及表达
  • 一、胆囊收缩素受体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的药理学调节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胆囊收缩素A受体和B受体在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中的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食管下括约肌的生物学特征
  • 综述二 胃肠激素对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你烧心吗?[J]. 财富生活 2018(17)
    • [2].食管下括约肌究竟在哪儿?[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 [3].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水平测定[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19)
    • [4].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1(35)
    • [5].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04)
    • [6].右美托咪定对成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 上海医学 2018(07)
    • [7].抑制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 浙江医学 2017(17)
    • [8].什么是贲门失弛症[J]. 人人健康 2018(13)
    • [9].什么是贲门失弛症[J]. 人人健康 2018(17)
    • [10].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食管下括约肌切开的新概念[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05)
    • [11].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04)
    • [12].加味牵正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4)
    • [13].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对人食管下括约肌舒缩的调节机制[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5(03)
    • [14].疏肝和胃颗粒对单纯性酸反流大鼠食管下括约肌超微结构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02)
    • [15].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10)
    • [16].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动力变化的初步研究[J].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6(01)
    • [17].守住“流浪”的胃酸[J]. 金秋 2013(06)
    • [18].药穴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08(11)
    • [19].小儿胃食管反流病再次手术的几个问题[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4(04)
    • [20].贲门失弛缓症的诊疗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1)
    • [21].磁力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实验研究[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01)
    • [22].血管活性肠肽介导人食管下括约肌舒张的实验研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06)
    • [23].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从胃食管反流到贲门失弛缓的专治中心技术在创新[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14)
    • [24].雷贝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刊 2017(10)
    • [25].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11)
    • [26].腹腔镜胃底前180°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J].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5(02)
    • [27].贲门失弛症新疗法——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 [28].胃镜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6例[J]. 人民军医 2012(08)
    • [29].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5)
    • [30].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3)

    标签:;  ;  ;  ;  ;  ;  ;  ;  

    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