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370井区高效开发对策研究

永370井区高效开发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永宁秦川沟永370油区为研究范围,以三叠系上统延长组的长6油层组为主要目的层,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粒度分析、常规物性、敏感性实验、压汞、电镜扫描等多种实验手段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的油藏地质特征、储层特征、裂缝特征、沉积相、小层对比、流体渗流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技术提出了永370井区的高效开发对策,并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工作。研究表明:永370油区主力油层长6油层组主要为灰白色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深灰色及黑色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长6沉积时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最重要的骨架砂体,河口坝微相在本区较发育,远砂坝不发育;裂缝主要受构造作用的控制,发育NE和NW两组裂缝系统;确定该区最佳的开发方案为行列式注采井网其中:井距500m、排距150m;优化的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方式;注水时机为同步注水;初期采油速度1.0%左右;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70%-80%;注采比保持在0.98~1.0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 1.3.2 国内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技术关键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技术关键
  •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2.1 地理位置及勘探开发历程
  • 2.2 区域地质简述
  • 2.3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2.3.1 地层特征
  • 2.3.2 地层对比
  • 2.3.3 地层对比结果
  • 2.3.4 小层划分对比
  • 2.3.5 对比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 3.1 区域沉积相分布
  • 3.2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 3.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2.2 相类型
  • 3.2.3 微相划分
  • 3.3 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4.1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4.4 储层非均质性
  • 4.5 储层裂缝特征
  • 4.5.1 人工裂缝特征
  • 4.5.2 天然裂缝特征
  • 4.6 储层分类评价
  • 第五章 油藏渗流特征研究
  • 5.1 相渗透率曲线平均化方法与室内模型指标计算原理
  • 5.1.1 相渗透率曲线平均化方法
  • 5.1.2 室内模型指标计算原理
  • 5.2 相似油藏渗流规律分析
  • 5.3 邻区双河油田渗流规律分析
  • 5.4 永370井区渗流规律分析
  • 第六章 永370井区高效开发方案设计
  • 6.1 开发原则
  • 6.2 开发层系划分
  • 6.3 开发方式论证
  • 6.3.1 天然能量评价
  • 6.3.2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
  • 6.4 井网井距
  • 6.4.1 井网形式及注水方式适应性分析
  • 6.4.2 现井网适应性分析
  • 6.4.3 合理井网密度
  • 6.4.4 井距的选择
  • 6.5 单井生产能力
  • 6.5.1 试油试采法
  • 6.5.2 采油强度法
  • 6.5.3 采油指数法
  • 6.5.4 综合分析法
  • 6.6 压力系统
  • 6.6.1 原始地层压力
  • 6.6.2 油层压力保持水平
  • 6.6.3 最低合理流动压力
  • 6.6.4 合理生产压差
  • 6.6.5 注水压力
  • 6.7 开发井网部署
  • 6.7.1 裂缝方向及特征
  • 6.7.2 延长组主力油砂体发育情况
  • 6.7.3 开发井网部署
  • 第七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7.1 油藏数值模拟的任务
  • 7.2 模拟器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 7.2.1 模拟器的选择
  • 7.2.2 模拟区域
  • 7.2.3 油藏模型建立
  • 7.2.4 模拟模型的建立
  • 7.2.5 数学模型的建立
  • 7.3 历史拟合
  • 7.3.1 初始化拟合
  • 7.3.2 综合含水及产量拟合
  • 7.3.3 历史拟合结果
  • 7.3.4 区块开发指标拟合
  • 7.3.5 单井开发指标拟合
  • 7.4 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 7.4.1 开发方案优选
  • 7.4.2 开发方式优选
  • 7.4.3 注水时机优化
  • 7.4.4 采油速度优化
  • 7.4.5 压力保持水平优化
  • 7.4.6 注采比确定
  • 7.4.7 开发技术政策确定
  • 7.5 开发指标预测
  • 7.6 开发潜力和风险分析
  • 7.6.1 开发潜力
  • 7.6.2 风险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运移特征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2].定边油田东仁沟区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描述[J]. 石化技术 2017(05)
    • [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古环境分析[J]. 非常规油气 2017(04)
    • [4].红河油田川口条带延长组长6油层组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06)
    • [5].鄂尔多斯盆地义正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分析[J]. 辽宁化工 2016(10)
    • [6].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层序分析与砂体预测[J]. 中国地质 2015(02)
    • [7].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2)
    • [8].志靖安塞地区化子坪长2油层组油藏特征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 [9].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4)
    • [10].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11(05)
    • [11].化子坪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藏特征研究[J]. 矿业快报 2008(01)
    • [12].定44150区长8油层组储量复算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5)
    • [13].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12)
    • [14].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研究[J]. 石化技术 2017(03)
    • [15].富县油田水磨沟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21)
    • [16].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15)
    • [17].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描述[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18].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06)
    • [19].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开发目标优选[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20)
    • [20].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J]. 地下水 2014(06)
    • [21].环县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 石化技术 2015(08)
    • [22].陕北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及其控油作用[J]. 智富时代 2015(12)
    • [2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10)
    • [24].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4(03)
    • [25].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2)
    • [26].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05)
    • [27].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2)
    • [28].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05)
    • [29].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岩性油藏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0(03)
    • [30].南翼山Ⅴ油层组措施改造浅谈[J]. 青海石油 2009(04)

    标签:;  ;  

    永370井区高效开发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