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区汉族成年女性骨密度与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济南地区汉族成年女性骨密度与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济南地区汉族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正常值和变化规律,探讨本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Fok1与BsmⅠ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使用DPX-L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对476名汉族成年女性志愿者腰椎(L1~L4)和股骨(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的骨密度进行测量。2.抽取200名志愿者静脉血3ml,提取相应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VD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步骤:①基因组DNA提取;②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得到VDR FokⅠ与BsmⅠ的扩增产物;③VDR PCR产物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FokⅠ与BsmⅠ于特定体系内酶切消化后即可区分不同带型,即基因型。④在UVIpro凝胶系统分析仪下观察并记录结果。3.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地区正常成年女性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峰值骨量(peak bone mass,PBM)分别为(1.214±0.135)g/cm2、(0.999±0.102)g/cm2、0.926±0.149 g/cm2和0.831±0.121g/cm2,分别出现在35~39岁,25~29岁,20~24岁年龄组,随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的平均骨密度有下降趋势,腰椎和股骨在绝经后骨丢失速度加快。股骨在50~54岁与70~74岁年龄组较前一年龄组BM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BMD仅在50~54岁年龄组较前一年龄组BM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65~74年龄组BMD略有反弹,但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本地区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为Ff 71.5%,ff 20.5%,FF 8%;bb 78.1%,Bb 43%,BB 0.5%;等位基因以f和b基因位点居多,分别占56.25%和88.7%。研究人群的VDR-Fok1、VDR-Bsm1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ing-weinberg定律。3.在40岁以前成年女性妇女中,维生素D受体FokⅠ基因型FF在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大于Ff和ff型(p<0.05)。VDR基因bb在Ward三角BMD明显高于Bb(p<0.05)。在40~59和60岁以上两个年龄组VDR-FokⅠ、VDR-BsmⅠ基因型间骨密度的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1.本研究获得了济南地区正常成年女性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与大转子BMD的正常值和变化特点。不同部位成年女性峰值骨量大小和出现时间是不同的,腰椎的PBM最高且出现最晚,Word’s三角和大转子PBM最低且出现最早。股骨三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都存在绝经后和70岁以后两个明显的加速丢失阶段,腰椎在70岁以后骨丢失不明显。骨峰值较高且达到最晚的腰椎最终骨丢失少于股骨各部位。2.本地区女性基因型分布为Ff>ff>FF,bb>Bb>BB,以f和b基因位点居多。与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本地区VDR基因具有一定的群体差别。3.在40岁以下成年女性妇女中,VDR-FokⅠ基因型FF在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大于Ff和ff型,VDR-Bsm基因型bb在Ward三角区BMD明显高于Bb。F等位基因与腰椎和股骨颈较高的BMD相关,b等位基因与Ward三角与区较高的BMD相关。在其他女性人群中,VDR基因与BMD未见相关性。VDR-FokⅠ和VDR-BsmⅠ基因与本地区女性BMD有一定关联,可作为作为本地区汉族女性一个预测骨质疏松风险的基因标志。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济南地区汉族成年女性骨密度与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