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路易斯·康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思考,光辉而神秘。在对古罗马的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他在晚年发现了如何把罗马的废墟转化成现代建筑。路易斯·康在萨尔克学院之后的所有建筑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转变。在这之前,他已经花了很多年的实践来试图回归到历史中去。毫无疑问,他的建筑充满了古代的力量。虽然他开创了当代古典主义的复兴之路,但是他拒绝使用古典建筑的细部,他把自己限定在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在废墟中进行抽象。这一点在萨尔克学院,特别是在社区中心的设计中,显得更加醒目。路易斯·康用“废墟环绕在建筑的周围”来形容自己作品中的罗马形式。而那些暴露在空气中的废墟被证实是正好适合于印度次大陆的气候和砖砌技术的。在路易斯康逝世之后他的数量巨大的,高品质的未建成作品却无人问津,本文经过仔细的研究,以期填补这一方面国内研究的空白,以指导当前的中国建筑实践如何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灵感,创作高品质的地域性建筑。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题目的概念、研究范围、意义以及论文的内容框架;第二章阐述了的路易斯·康的建筑师历程;第三章阐释路易斯·康主要的设计思想;第四章在深入地研究、分析路易斯·康的众多未建成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他的主要设计手法;第五章分析了他的18个重要的未建成作品;第六章是对全文的归纳,以批判性的眼光进行了总结。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文献综述1.1.3 研究意义1.2 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1.2.2 研究方法第2章 路易斯·康的建筑师历程2.1 路易斯·康的生平简介2.1.1 路易斯·康的建筑之路2.1.2 古典哲学与路易斯·康2.2 路易斯·康成名前研究2.2.1 路易斯·康在成名之前在想什么,在做什么?2.2.2 成名之前建筑活动归纳总结第3章 路易斯·康的建筑设计思想3.1 集会的设计思想3.1.1 集会的基本思想3.1.2 宗教集会与世俗集会3.2 学校建筑的设计思想3.2.1 “灵感之家”3.2.2 作为学校原型的修道院3.3 实用性的设计思想3.3.1 实用性的基本思想3.3.2 可用性与城市设计3.4 “光,存在的给予者”的设计思想3.4.1 “光,存在的给予者”3.4.2 用结构和光线共同界定空间3.5 总结第4章 路易斯·康的建筑设计手法4.1 空间单元的分离4.1.1 “均质空间”4.1.2 从“均质空间”脱离4.1.3 从“均质空间”的解体到“空间单元=结构单元”的生成4.2 空间单元的统一4.2.1 从合理的梁柱体系得结构空间分离出独立的空间单元4.2.2 被分解的空间单元通过中心被统一起来4.3 规则连接与不规则的重合4.3.1 分段加以规则连接的构成4.3.2 随机重合角部的构成4.4 双层皮肤的构成4.4.1 作为调解气候的双层皮肤4.4.2 作为造型手法的双层皮肤4.5 屋顶带来的空间构成4.5.1 框架结构的再次运用4.5.2 用光和结构共同界定空间4.6 小结:路易斯·康空间构成的演变第5章 主要未建成作品评介5.1 体现集会建筑思想的作品评介5.1.1 密克维·以色列犹太教堂5.1.2 西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总统官邸5.1.3 胡瓦犹太教堂5.1.4 威尼斯的会议宫5.2 体现学校建筑思想的作品评介5.2.1 圣安德鲁小修道院5.2.2 圣凯瑟琳·德·瑞西女隐修院5.2.3 巴尔的摩的马里兰艺术学院5.2.4 休斯敦的莱斯大学艺术中心5.3 体现实用性建筑思想的作品评介5.3.1 李维纪念运动场5.3.2 费城艺术大学5.3.3 纽约的百老汇统一基督教堂和办公楼5.3.4 堪萨斯市办公楼5.3.5 巴尔的摩内部港口扩建工程5.3.6 波科诺艺术中心5.3.7 费城200周年纪念展5.4 用结构和光线共同界定空间的作品评介5.4.1 德·梅尼基金会5.4.2 600万犹太殉道者纪念碑5.4.3 弗兰克林·D·罗斯福纪念碑第6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未建成论文; 废墟论文; 古典建筑论文; 双层皮肤论文; 光线论文; 集会论文; 学校论文; 实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