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态势也越来越明显。为适应科技内部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化发展态势以及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需求,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科技研发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跨学科科研组织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这一新型组织在管理上一直处于低效和自发的状态,尤其是许多隶属于高校的跨学科科研组织,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的“病态”发展困境之中。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管理问题,一直困扰高校、研究院所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管理部门;但是,管理学界一直没有对“跨学科科研组织”给予足够的关注,高水平成果不多。为此,深入开展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研究,既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又有重大理论意义。基于“知识”和“制度”的视角,针对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本文研究了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成长机制,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智-情-知”视角,分析了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本质、活动主体和知识创新功能。本文把跨学科科研组织的主体(即科研人员)视为“智-情-知”活性系统;强调跨学科科研组是一类具有高复杂性的异质性知识耦合系统,通过对知识和知识的异质性的分析,借鉴温友奎和徐国华的“信息与知识变换”理论以及布鲁克斯(Brookes)方程,揭示了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2.提出了跨学科科研组织“选择力与优化力协同”成长模型。本文指出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成长的本质是范式和制度的构建和演进,分析了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阶段和动力;从知识创新的表象出发,构建了“选择力与优化力协同的成长模型”。3.分阶段阐释了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成长机制。本文重点分析了跨学科科研组织创建的条件;借助Markov链理论,分析了跨学科科研组织范式的构建机理;借助于力场分析法和生态位理论,分析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转型机制。4.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学科科研组织的问题,并基于选择力与优化力协同原理,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搞好体制调整;第二,改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第三,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分类明晰评价体系;第四,强化跨学科科研组织内部管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跨学科科研活动的兴起
  • 1.1.2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当代发展
  • 1.1.3 跨学科科研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着力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着力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 2.1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研究
  • 2.1.1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存在状态的研究
  • 2.1.2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特点的研究
  • 2.1.3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规模和人员构成的研究
  • 2.1.4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运行机制与管理的研究
  • 2.1.5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研究的总结
  • 2.2 关于知识生产的研究
  • 2.2.1 关于科学研究的哲学研究
  • 2.2.2 关于知识生产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 2.3 关于组织成长的研究
  • 2.3.1 关于组织成长的唯象研究
  • 2.3.2 关于组织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关于组织成长研究的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系统分析
  • 3.1 科研人员的人性假设
  • 3.1.1 经济、管理和文化视角的人性假设
  • 3.1.2 科研人员的知识人假设
  • 3.1.3 科研人员的“智-情-知”模型
  • 3.2 跨学科的内涵及类型
  • 3.2.1 学科的“智-情-知”模型
  • 3.2.2 跨学科的“智-情-知”耦合模型
  • 3.2.3 跨学科的类型
  • 3.3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性质和类型
  • 3.3.1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本质
  • 3.3.2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主要性质
  • 3.3.3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类型
  • 3.4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系统构成
  • 3.4.1 跨学科科研组织构成要素的一般分析
  • 3.4.2 “知识”视角的跨学科科研组织构成要素
  • 3.4.3 跨学科科研组织构成要素的关联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
  • 4.1 知识的异质性
  • 4.1.1 知识的本质
  • 4.1.2 知识的分类
  • 4.1.3 知识的异质性
  • 4.2 认知个体的知识增长机理
  • 4.2.1 认知个体知识状态的布鲁克斯方程
  • 4.2.2 认知主体的知识空间扩展过程
  • 4.2.3 基于认知个体的信息与知识变换机理
  • 4.3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
  • 4.3.1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知识创新的本质
  • 4.3.2 跨学科科研组织知识创新的类型
  • 4.3.3 跨学科科研组织知识创新的主体互动耦合的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本质、动力与唯象模型
  • 5.1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本质
  • 5.1.1 成长的涵义
  • 5.1.2 组织成长的本质
  • 5.1.3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成长本质
  • 5.2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动力与一般模式
  • 5.2.1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动力
  • 5.2.2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定性模型
  • 5.2.3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主要阶段
  • 5.3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唯象定量模型
  • 5.3.1 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的内部动力学模型
  • 5.3.2 关于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动力学模型的分析
  • 5.3.3 跨学科科研组织选择力与优化力协同的成长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创建
  • 6.1 创建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效益分析
  • 6.1.1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创建与效益最大化
  • 6.1.2 个体加入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约束模型
  • 6.1.3 个体加入跨学科科研组织的约束条件
  • 6.2 跨学科科研组织生成元中各成员的协同竞争博弈
  • 6.2.1 协同竞争博弈基本性质
  • 6.2.2 博弈模型构建
  • 6.2.3 基于博弈模型的合作创新条件分析
  • 6.3 跨学科科研组织创建的一般条件
  • 6.3.1 生成元与外界环境的开放性
  • 6.3.2 生成元远离平衡态
  • 6.3.3 生成元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 6.3.4 涨落的放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发展与“惯性化”
  • 7.1 跨学科科研组织发展阶段的成长本质
  • 7.1.1 跨学科科研组织发展阶段的成长目标
  • 7.1.2 跨学科科研组织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 7.1.3 跨学科科研组织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
  • 7.2 跨学科组织“制范”的系统构成
  • 7.2.1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制范的含义和特征
  • 7.2.2 跨学科科研组织制范的系统构成
  • 7.2.3 跨学科科研组织制范形成的一般过程
  • 7.3 跨学科科研组织范式的形成机制
  • 7.3.1 跨学科科研组织范式的含义及类型
  • 7.3.2 跨学科科研组织范式的构建方式
  • 7.3.3 基于Markov理论的跨学科科研组织范式的构建机制
  • 7.4 跨学科科研组织制范的惯性
  • 7.4.1 组织惯性
  • 7.4.2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制范惯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可持续成长与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转型
  • 8.1 跨学科科研组织可持续成长的涵义
  • 8.1.1 组织的“脆弱性”与“柔韧性”
  • 8.1.2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可持续成长含义
  • 8.1.3 跨学科科研组织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 8.2 跨学科科研组织可持续成长的主要任务
  • 8.2.1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成长上限
  • 8.2.2 跨学科科研组织的转型
  • 8.3 跨学科科研组织转型的内在机制
  • 8.3.1 跨学科科研组织转型的力场分析
  • 8.3.2 跨学科科研组织转型的主要阶段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我国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9.1 我国跨学科科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9.1.1 体制方面的条块分割
  • 9.1.2 运行机制方面的“三类失衡”
  • 9.1.3 资源投入方面的“单、小、断、散、硬”
  • 9.1.4 评价方面的“三重三轻”
  • 9.1.5 文化方面的“四多四少”
  • 9.2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建设的对策
  • 9.2.1 加强顶层设计,搞好体制调整,建立科教部
  • 9.2.2 改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
  • 9.2.3 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分类明晰评价体系
  • 9.2.4 强化跨学科科研组织内部管理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0.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0.1.2 论文的创新点
  • 10.2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一、在学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二、在学期间的著作出版情况
  • 三、在学期间主持或参加的课题情况
  • 四、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一流背景下的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20(11)
    • [2].夯实学科基础,提升科研水平,推动我校学科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校第二届学科科研工作会议召开[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06)
    • [3].杜克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实践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5)
    • [4].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资源扫描及践行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10)
    • [5].浅析如何完善设计学科科研管理评价体系[J]. 时代教育 2017(15)
    • [6].学科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8(01)
    • [7].基于C~(100)指数的我国审计学科科研生产力及前沿动态研究[J].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19(03)
    • [8].协同创新中的跨学科研究何以绽放科研奇葩——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研究述评[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10)
    • [9].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措施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4)
    • [10].创新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的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 2011(12)
    • [11].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管理案例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07)
    • [12].组织视角下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为例[J]. 图书与情报 2020(02)
    • [13].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的体制困境与突破[J]. 科研管理 2008(S1)
    • [14].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多案例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6)
    • [15].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起源、类型及运行策略[J]. 高校教育管理 2012(03)
    • [16].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机制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7(11)
    • [17].我院2007年~2018年护理学科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0(01)
    • [18].提升学科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06)
    • [19].能源与动力学科科研管理的一点体会[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8)
    • [20].关于大学中通识教育教学与跨学科科研有机结合的探索[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1(07)
    • [21].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探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05)
    • [22].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科研队伍的年龄特征及启示[J]. 职教通讯 2020(08)
    • [23].树立大科学观 创新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02)
    • [24].高校体育学科科研经费的管理与内部审计[J]. 经贸实践 2015(07)
    • [25].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科研评价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0)
    • [26].高校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方法概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4)
    • [27].以学科科研优势促进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 2011(11)
    • [28].学科科研生产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以J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例[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9].高校跨学科研究项目组织模式分析及其策略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06)
    • [30].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07)

    标签:;  ;  ;  ;  ;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