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安徽省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新型质粒介导AmpC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控中心收集2005年随机月份35所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各种临床送检标本,无重复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402株。采用MH琼脂倍比稀释法对野生菌进行12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经头孢西丁表型试验进行初步筛选,对初筛阳性及可疑阳性的细菌,采用三维试验筛选高产AmpC酶株。对所有菌株通过多重PCR扩增质粒介导ampC基因。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1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以揭示其是否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将多重PCR阳性的菌株行转移接合试验,并行全编码引物PCR扩增。对多次测序并经GenBank比对后确定的产新酶菌株进行以下实验:PCR扩增野生株和/或转移接合子中的Am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UC-118载体,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JM109中,再次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至GenBank比对,进行DNA序列分析。将新酶全编码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HSG398,转化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JM109中,用加有抗菌药物的琼脂平板进行转化株筛选。用琼脂倍比稀释法对野生株、接合子与转化株同时进行MIC测定。采用超声破碎法进行产新酶细菌转化株的粗酶提取,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其等电点(pI)。对粗酶纯化后,SDS-PAGE和考马斯蓝染色测定新酶分子量大小,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以初步了解新酶的动力学特性。采用Southern Blotting试验再次验证新酶是否由质粒介导并定位其编码基因所在质粒大小。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产酶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1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对402株大肠埃希菌用多重PCR检测质粒介导ampC基因,有28株阳性,再分别用单对引物对阳性株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CIT阳性11株,EBC阳性7株,DHA阳性7株,ACC阳性2株,MOX阳性1株。对28株产酶菌PCR产物的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有两株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其基因序列均己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EF054895,EF417572,其中一株所产新酶经Jacoby GA同意并命名为MIR-4。产新型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的转移接合试验和克隆表达试验均取得成功,其野生株、接合子及转化株的MIC结果显示:野生株和接合子有着几乎相同的耐药谱,而转化株对部分药物的敏感性较前两者明显下降。产新型质粒介导AmpC酶细菌转化株的等电聚焦及SDS-PAGE结果显示,其等电点在8.2左右,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5kDa。Southern Blotting试验再次证实了新酶由质粒介导并定位其编码基因位于54Kb的质粒。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初步了解新酶对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Km值和Vmax值,结果显示:该酶对头孢他啶的水解效率最低.结论:本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1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本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以CIT,EBC,DHA型为主。经对编码基因比对分析后鉴定其中两株为新型质粒介导AmpC酶,均是首次在安徽省被发现。产新酶菌株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之间传递,因此有必要加强本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的监测并同其他地区进行耐药资料的交换,以形成大的耐药监测网,这些工作对于阻止耐药基因的传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论文目录

  • 一.缩略词表
  • 二.摘要(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第一部分正文(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第二部分正文(新型质粒介导AmpC酶分子生物学特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附录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获荣誉及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人苍白杆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及ampC基因检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18)
    • [2].鲍曼不动杆菌AmpC酶的检测[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07)
    • [3].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和AmpC耐药基因检测[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09)
    • [4].重视AmpC酶的临床检测[J]. 新疆医学 2009(02)
    • [5].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调查[J]. 首都医药 2008(06)
    • [6].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基因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04)
    • [7].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24)
    • [8].人苍白杆菌引起感染的临床特征、产AmpC酶与耐药性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03)
    • [9].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08)
    • [10].产ESBLs和AmpC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实用预防医学 2013(04)
    • [11].耐多药大肠埃希菌AmpC酶基因型及耐药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6)
    • [12].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与基因的检测及耐药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2(05)
    • [13].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基因分析[J]. 疾病监测 2011(05)
    • [14].产AmpC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07)
    • [15].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06)
    • [16].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8)
    • [17].耐头孢西丁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情况与耐药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6)
    • [18].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20)
    • [19].AmpC酶分类及检测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学 2009(03)
    • [20].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09(04)
    • [21].天津地区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05)
    • [22].1株鹑鸡肠球菌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型鉴定[J]. 中国兽医学报 2009(07)
    • [23].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研究[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03)
    • [24].头孢西丁纸片法筛选产AmpC酶的不动杆菌[J]. 检验医学 2008(03)
    • [25].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的检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08)
    • [26].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03)
    • [27].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5(02)
    • [28].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耐药与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与耐药的关系分析[J]. 甘肃科技 2014(06)
    • [29].阴沟肠杆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药敏分析[J]. 广东医学 2014(01)
    • [30].鸡源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型鉴定[J]. 中国兽医杂志 2014(04)

    标签:;  ;  ;  ;  ;  ;  ;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