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illus sp.CDB3 ars1中抗砷基因功能鉴定及新抗砷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Bacillus sp.CDB3 ars1中抗砷基因功能鉴定及新抗砷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论文摘要

砷是一种有毒的两性金属,能以有机盐和无机盐的形式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人类摄入过量的砷可以导致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然而几乎所有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对砷的解毒系统。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原核微生物的抗砷系统。从澳大利亚砷污染土壤中分离出来的Bacillussp.CDB3菌株中含有一个拥有8个基因的抗砷操纵子ars1(arsRYCDATorf7orf8),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抗砷操纵子中的一员。其中Orf7和orf8基因第一次被发现与已知抗砷基因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上。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含有ars1的质粒pAR27上基因的单敲除和双敲除,砷敏感菌株E.coli AW3110的转化及抗砷实验,初步研究抗砷操纵子中arsA,arsD,arsT,orf7和orf8基因的功能。并对已知基因组原核微生物抗砷操纵子中的新抗砷基因进行了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砷敏感菌株E.coli AW3110的抗砷实验结果表明,arsA基因是参与细菌抗砷反应的重要基因之一。arsA基因的突变会大大降低细菌抵御亚砷酸盐的能力。这表明Bacillus sp.CDB3ars1上的arsA基因产物可以与ArsY结合,形成ArsAY复合物,提高细菌对亚砷酸盐的抗性。将arsDA基因敲除质粒pWZ6转化到E.coli AW3110菌株中并进行抗砷实验,结果表明C末端两对半胱氨酸(Cys112,113和Cys119,120)对ArsD调节arsl转录起着关键的作用。Bacillus sp.CDB3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除了抗砷操纵子ars1上的arsT基因外还含有三个可能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然而只有ArsT完整保留了已知功能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功能域。RT-PCR的实验结果证明arsl可以在异源宿主E.coli AW3110中转录产生一个包含8个基因的长转录子和一个包含3个基因的短转录子。表明orf7和orf8基因可以在异源宿主E.coli AW3110中转录表达。虽然抗砷实验的结果未能证明Orf7是一个与抗砷相关的基因,但是其参加抗砷反应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orf8基因产物由141个氨基酸组成,该基因的突变仅影响宿主对砷酸盐的抗性,但对亚砷酸盐的抗性没有影响。转orf8基因E.coliJM109的抗砷实验结果表明新基因orf8可以提高异源宿主对砷的抗性。我们利用GeneBank中的数据库,从已知基因组原核微生物中筛选出577个可能的抗砷操纵子和242个与抗砷相关的新基因。其中,90个基因与已知基因具有序列同源性,152个基因无明显同源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中75个基因被预测出可能参与的生化途径,分布到13个生物反应途径中。其中参与到细胞位置构成和生物反应调节的基因分别占29.3%和13.3%。在这90个基因中,有55个基因被分成8类分子功能,具有转移酶活性,水解酶活性和核苷酸结合活性的基因共占69%。除此之外,有6个基因在抗砷操纵子中高频出现(10次以上),分别为major facilitator transporter(32),putative permease(47),redox active disulfide protein 2(42),GCN5-like N-acetyltransferase(13),glyoxalase/bleomycin resistance protein/dioxygenase(27)和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10)。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砷的化学组成和历史
  • 1.3 砷在微生物体内的转化
  • 1.4 砷的生态学
  • 1.5 砷的应用
  • 1.6 砷的毒性
  • 1.7 微生物抗砷
  • 1.7.1 氧化
  • 1.7.2 砷吸收量的控制
  • 1.7.3 砷的迸出
  • 1.7.4 微生物常见的抗砷蛋白
  • 1.7.5 其它抗砷基因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ACR3类膜蛋白ArsY与ArsA相互作用的初探
  • 2.1 材料
  • 2.1.1 菌株和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的制备
  •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2.2.3 大肠杆菌质粒的少量制备
  • 2.2.4 DNA片断及质粒的纯化
  • 2.2.5 DNA的酶切及连接
  • 2.2.6 菌落PCR
  • 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2.2.8 抗砷实验
  • 2.2.9 DNA序列合成
  • 2.3 结果
  • 2.3.1 ars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2.3.2 CDB3 ars1抗砷操纵子中ars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arsA基因的缺失对AW3110菌株抗砷能力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基因功能验证的方法
  • 2.4.2 arsA基因在细胞抗砷机制中的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Bacillus sp. CDB3 arsD非调节基因的验证及arsT基因的功能分析
  • 3.1 材料
  • 3.1.1 菌株和质粒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引物设计
  • 3.2.2 DNA测序方法
  • 3.3 结果
  • 3.3.1 arsD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3.3.2 arsT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3.3.3 ArsD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CDB3 ArsD非调节蛋白的验证
  • 3.3.5 Ars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6 arsT基因的缺失对抗砷能力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Bacillus sp. CDB3 ars1新基因orf7和orf8的功能分析
  • 4.1 材料
  • 4.1.1 菌株和质粒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RNA提取
  • 4.2.3 RT-PCR
  • 4.2.4 PCR反应
  • 4.3 结果
  • 4.3.1 orf7,orf8和arsC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4.3.2 RT-PCR对转pAR27大肠杆菌中8-gene转录子表达的验证
  • 4.3.3 orf7和orf8突变株对大肠杆菌抗砷能力的影响
  • 4.3.4 orf8基因产物是否是抗砷还原酶的验证
  • 4.3.5 orf8基因可提高异源菌株对砷的抗性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新抗砷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2.1 抗砷操纵子中新抗砷基因的筛选及初步分析
  • 5.2.2 抗砷操纵子中可能的抗砷基因的功能分类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Bacillus sp.CDB3 ars1中抗砷基因功能鉴定及新抗砷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