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伴随着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的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对农业污染的控制方面,各发达国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优先考虑环境效益”为立法主导思想,主要采取从总体上防治农业污染的综合立法模式。农业生态补偿正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思路,平衡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对农业生态补偿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将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从补偿、赔偿等相关概念出发,重新界定生态补偿的内涵和外延,指出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的本质区别,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特征。从法学角度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法律关系和作用,指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界定实际上为农业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政府补偿机制和市场补偿机制的方式、具体运作、优越性和局限性等。特别是对政府和市场两种补偿机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选择考虑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具体思路。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解决思路。过去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末端治理,而且侧重于行政和惩罚手段,防治的效果不甚明显。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于提供一种从源头治理的路径,力求控制污染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至上而下转变为至下而上。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必须摒弃传统的治理方法,借助于集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果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政府和市场两种不同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新的见解,即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农业绿色税制、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农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农业生态补偿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完善提出新的构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基本理论
  • 2.1 补偿及生态补偿
  • 2.1.1 补偿的含义
  • 2.1.2 生态补偿的含义及特征
  • 2.1.2.1 生态补偿的含义
  • 2.1.2.2 生态补偿的特征
  • 2.1.3 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2.1.3.1 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
  • 2.1.3.2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 2.1.4 生态补偿的目的
  • 2.1.5 生态补偿的类型
  • 2.2 农业生态补偿
  • 2.2.1 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 2.2.2 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
  • 2.2.3 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
  • 2.3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
  • 2.3.1 生态系统的平衡理论
  • 2.3.2 经济学理论
  • 2.3.2.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2 外部性理论
  • 2.3.2.3 生态环境价值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4 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理基础
  • 第三章 政府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 3.1 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 3.1.1 政府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角色
  • 3.1.2 政府的补偿方角色
  • 3.2 政府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
  • 3.3 政府生态补偿的具体运作
  • 3.3.1 财政转移支付
  • 3.3.2 差异性的区域政策
  • 3.3.3 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
  • 3.3.4 生态税费制度
  • 3.4 政府生态补偿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3.4.1 政府实施生态补偿的优越性
  • 3.4.2 国外政府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 3.4.2.1 日本“环保型农户”的补偿政策
  • 3.4.2.2 德国环境友好型生产项目的生态补偿
  • 3.4.2.3 美国防止水质污染的补偿对策
  • 3.4.2.4 瑞士的农业补偿政策
  • 3.4.3 政府生态补偿的局限性
  • 3.4.3.1 政府补偿的标准往往偏低
  • 3.4.3.2 政府支付标准单一
  • 3.4.3.3 政府补偿中缺少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的积极参与
  • 3.4.3.4 政府补偿强化了环境保护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的观念
  • 第四章 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 4.1 市场生态补偿的适用范围
  • 4.2 市场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
  • 4.3 市场生态补偿的具体运作
  • 4.3.1 一对一交易
  • 4.3.2 开放的市场贸易
  • 4.4.3 生态标记
  • 4.4 市场生态补偿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4.4.1 市场生态补偿的优越性
  • 4.4.2 国外市场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 4.4.2.1 美国的保护性耕地计划
  • 4.4.2.2 墨西哥的国际碳汇交易及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 4.4.2.3 欧盟的生态标签体系
  • 4.4.3 市场生态补偿的局限性
  • 4.4.3.1 市场行为的逐利性
  • 4.4.3.2 市场交易一般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服务
  • 4.4.3.3 市场交易的双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
  • 4.4.3.4 市场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
  • 5.1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的指导思想
  • 5.1.1 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 5.1.2 政府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5.2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的基本原则
  • 5.2.1 有利于实现补偿目的的原则
  • 5.2.2 有利于实现有效补偿的原则
  • 5.2.3 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 5.3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5.3.1 自然生态条件
  • 5.3.2 经济发展状况
  • 5.3.3 国民生态保护意识
  • 5.3.4 不同机制的运行成本
  • 5.4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具体思路
  •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5.4.2 完善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税制
  • 5.4.3 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 5.4.4 完善农业生态标签制度,引导公民绿色消费
  • 5.4.5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外海洋生态补偿研究进展(1960-2018)[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基于虚拟耕地视角的河南省县际耕地生态补偿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06)
    • [3].中国生态补偿实践的法律规则需求[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4].生态补偿,要理顺四种关系[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06)
    • [5].生态补偿的减贫效果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24)
    • [6].生态补偿数字化平台建设中的关键信息技术研究[J]. 现代信息科技 2020(02)
    • [7].民族地区农户生态补偿受偿意愿与社会保障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05)
    • [8].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20(07)
    • [9].德国的生态补偿实践及其启示[J]. 中国土地 2020(05)
    • [10].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研究[J]. 城市学刊 2020(02)
    • [11].生态补偿实施路径探讨[J]. 江苏城市规划 2019(11)
    • [12].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以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02)
    • [13].认知滞后与制度滞后:海洋生态补偿的双重滞后与改进[J]. 海峡法学 2020(01)
    • [14].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对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启示[J]. 科教导刊(下旬) 2020(03)
    • [15].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1)
    • [16].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动态综述[J]. 生态经济 2020(07)
    • [17].应对畜禽养殖跨界污染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量研究——以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九洲江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10)
    • [18].德国生态补偿的做法与启示[J]. 资源导刊 2020(05)
    • [19].浅谈农业现代化视域下耕地生态补偿[J]. 上海商业 2020(05)
    • [20].城市群区际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06)
    • [21].博弈视角下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4)
    • [22].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生态补偿效率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7)
    • [23].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方法评析[J]. 中国地名 2020(07)
    • [24].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4)
    • [25].农地“三权”分置下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6].推进生态确权 构建完善市场——以国际典型模式看生态补偿成功做法[J]. 资源导刊 2020(08)
    • [27].生态教育视角下城市自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8)
    • [28].我国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与经济政策实践[J]. 营销界 2020(22)
    • [29].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J]. 资源科学 2020(09)
    • [30].我国生态补偿依据及补偿标准关键问题综述[J]. 生态科学 2020(05)

    标签:;  ;  ;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