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毕节地区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一、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舒进康,陈莉萍,赵里红,李仕杰,赵勇,王季春[1](2016)在《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不同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下,马铃薯高产的最佳空间配置模式,在带宽、行距、间距、窝距等空间因子不同配置的4种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及其光合性能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带宽为120 cm模式的鲜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极显着或显着高于其他模式,表明2:1行比下以间距、马铃薯小行距、窝距均为40 cm的中等距离空间配置更有利于光合作用,效果最佳,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陈莉萍[2](2016)在《套作马铃薯高产农机农艺配套措施及其光合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地区,间套作种植方式应用广泛,其中马铃薯/玉米间套作种植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研究其适宜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的空间配置、配套农艺措施及其高产高光效机理,是促进该套作系统持续增产增收的重要方向和手段。因此,本试验于2014年进行了适宜不同马铃薯收获机机型操作的间距试验,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模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应用,研究了马/玉行比、马铃薯窝距、马铃薯复合肥用量、间距、玉米密度等5因素对马铃薯植株光合性能以及群体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全生育期,马铃薯茎叶干物质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各因素不同水平下均在块茎膨大期达到峰值。行比、窝距、肥料对茎叶干物质积累影响极显着,间距以及玉米密度影响不显着;茎叶干物质量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加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差异不显着。2.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各因素不同水平下,LAI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但达到峰值的时期不尽一致。行比、窝距、施肥量以及间距对LAI影响极显着,玉米密度影响不显着;LAI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间距增加而减小;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着。行比、窝距、施肥量与间距对Chla+Chlb影响极显着,玉米密度影响不显着;Chla+Chlb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提高,随窝距、间距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间距72.5cm与77.5cm差异不显着;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在块茎膨大期差异不显着,淀粉积累期差异显着;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各处理Chla+Chlb下降。3.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行比、施肥量以及间距显着或极显着影响Pn、Gs、Tr和Ci,玉米密度影响不显着;Pn、Tr、Gs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且三者均与Ci呈极显着负相关;Pn、Gs、Tr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Ci变化规律相反;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Pn、Gs、Tr下降,Ci上升。4.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行比、窝距、施肥量以及间距显着或极显着影响Y(II)、ETR、qP和NPQ,玉米密度影响不显着;y(ii)、etr、qp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且三者均与npq呈极显着负相关;一定范围内,y(ii)、etr、qp随马铃薯行数、窝距、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npq变化规律相反;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y(ii)、etr、qp下降,npq上升。5.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光合调控相关酶的影响rubp羧化酶活性受行比、间距以及肥料影响极显着,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行比4:2与4:3,间距67.5cm、72.5cm和77.5cm之间差异不显着;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各处理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受行比、窝距、肥料以及间距影响显着或极显着,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窝距、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75kg/667m2、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着;淀粉积累期较块茎膨大期各处理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提高。6.马铃薯产量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关系lai、叶绿素含量、pn、y(Ⅱ)、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与马铃薯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马铃薯植株光能吸收、转运、光合碳同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互动变化过程,该过程极大地影响马铃薯产量。7.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块茎品质和薯/玉套作群体产量的影响商品薯率受施肥量影响极显着,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75kg/667m2、100kg/667m2与125kg/667m2之间差异不显着。可溶性糖含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影响极显着,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大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差异不显着。块茎淀粉含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及间距影响极显着,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大而降低,随间距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着。马铃薯产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间距影响显着或极显着,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随间距增加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着。所以有利于马铃薯高产的配置措施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2.5cm或25.5cm+肥料100kg/667m2或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或72.5cm,与处理10(a3b2c4d3b1)吻合,处理10下马铃薯密度为4269株/667m2,马铃薯产量为2371.26kg/667m2。玉米产量受玉米密度影响极显着,随玉米密度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以2800株/667m2最佳,玉米产量在612.92kg/667m2到671.51kg/667m2之间。8.适宜不同马铃薯收获机机型的高产配置措施考虑产量与田间操作性,综合预试验与本试验结果,建议马铃薯手扶收获机(机身宽度≦100cm)可采用的配置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5.5cm+肥料(15-15-15三元复合肥)100kg/667m2+间距62.5cm+玉米密度2800株/667m2;拖拉机配套马铃薯收获机(拖拉机轮距≦120cm)可采用配置措施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5.5cm+肥料(15-15-15三元复合肥)100kg/667m2+间距72.5cm+玉米密度2800株/667m2。

孔祥荣,王荣芳,赵庆洪,刘黔瑚[3](2015)在《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威宁县马铃薯主产区粮食增产途径,在种植优势作物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一套一种效果最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陈香颖[4](2014)在《间距行距配置对套作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套作群体内部对光能的高效利用原理及其增产机理,丰富西南地区套作栽培体系。本试验通过单作及2:2行比下,不同马铃薯小行距、间距、玉米小行距的组合搭配,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系统内部的光环境、光合生理特性、光胁迫下叶片生理响应、干物质积累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马铃薯光合叶片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对马铃薯绿色叶片的分期测定发现,套作模式下,叶面积指数与马小行距及间距紧密相关,马小行距及间距越小(玉米行距越大)叶面积指数越低。由于马铃薯受玉米的荫蔽,比叶重、Chla、Chlb、Chla+Chlb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块茎增长期达最大值。本实验中,“马铃薯小行距+间距+玉米小行距”为80cm+30cm+40cm(处理1)和40cm+60cm+20cm(处理7)的配置LAI高达4以上同时处理7始终保持较高的Chlb含量,有效增加了叶片捕获光能的能力,是其获得高产的基础。(2)对马铃薯光分布与光截获的影响通过对马铃薯PAR的分层、分位点测定发现,PAR存在时空上的差异,随测量位点的变化呈“W型”变化,即PAR的截获与马铃薯垂直结构存在同伸关系,且马铃薯截获PAR最多的为冠层上、中部。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淀粉积累期PAR低于块茎形成期。同时,PAR截获还受光照方向的影响,表现为顺着光照方向远离玉米行的马铃薯中上部受光高于靠近玉米行的马铃薯中上部受光。当马铃薯幅宽一定(玉米小行距一定)时,间距大的处理马铃薯各位点截获的PAR更高,随着间距的增加能够提高上部叶片的光能截获;随着行距的增加能够提高下部叶片的光能截获。当马铃薯幅宽增加(马铃薯小行距一定,间距增加),下部叶片能够接受的光照也越强。(3)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套作降低了马铃薯Pn、GS、Tr, Pn、GS、Tr表现为随叶位的降低而降低。升高了马铃薯Ci,表现为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升高。本试验中在淀粉积累期Pn套作低于单作,Pn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处理1和处理7均具有较高的Pn,处理1表现为中、下位叶Pn更高,而处理7表现为上位叶Pn更高,这是处理7产量高于处理1的能量基础。上、中、下叶位光合特性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PAR与Pn、GS、Tr均呈正相关,但套作下PAR与Ci呈负相关,且套作加强了两者间的相关性。Pn、GS、Tr间互相呈正相关,但显着性因叶位不同而不同。而它们与Ci几乎都表现为负相关。比较两个生育时期发现,套作加强了PAR与Pn的相关性,加强了中位叶与下位叶指标间的相关性,也加强了下位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套作下Ci与各指标负相关。(4)对马铃薯抗氧化酶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套作促进了马铃薯保护酶SOD、CAT活性的增加,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升高,但存在处理间的差异。马铃薯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程度与所受光照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处理7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为最低,且两个时期间波动不大。(5)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在生育前期,马铃薯小行距影响其茎、叶干物质积累,在生育中后期,间距成为其主要限制因素。块茎干物质积累以处理7为最高。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与玉米产量,但套作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更大。本试验中各处理LER均大于1,套作优势明显。其中以处理7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205.23kg/667m2,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极显着。复合产量最高为处理7和处理4,前者为875.10kg/667m2,后者为865.96kg/667m2,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

蔡叶茂,王季春,赵勇,舒进康,杨国才,高旭,杜川,胡思林[5](2013)在《不同田间配置对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马铃薯品种、马铃薯与玉米的间距和带宽、马铃薯窝距对马铃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品种、马铃薯与玉米的带宽是影响总产量的关键因子,其次是马铃薯窝距,马铃薯与玉米的间距对总产量的影响最小;当采用渝薯1号,马铃薯窝距为40 cm,马铃薯与玉米的间距为20 cm、带宽为120 cm时,总产量最高、达30 981.4 kg/hm2。

王朝海,顾霄,王朝贵,白永生,周平,顾尚敬[6](2011)在《高寒山区玉米、马铃薯特种套作模式研究简报》文中提出通过马铃薯、玉米单作、二套二等距、二套二不等距、四套四等距、四套四不等距等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均比单作玉米或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套作模式中,产值差异不显着,但二套二经济效益比四套四经济效益高,二套二又以不等距栽培较好。

王朝海,顾霄,王朝贵,周平,白永生,顾尚敬[7](2010)在《玉米/马铃薯套作模式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马铃薯、玉米单作、单套单、双套双、单套双、双套单等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均比单作玉米或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套作模式中,以单套单或双套双效益最为显着。

龙国,张绍荣,曹曦,王锦[8](2010)在《不同播期对脱毒马铃薯毕引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索脱毒马铃薯毕引1号春播适期,以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毕引1号脱毒原种为试验材料,于2008~2009年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该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马铃薯产量结果依次为立春(37364.55kg/hm2)>雨水(35490.90kg/hm2)>惊蛰(30910.65kg/hm2)>大寒(25816.05kg/hm2)>小寒(24738.60kg/hm2)>冬至(20672.40kg/hm2),马铃薯新品种毕引1号在贵州毕节地区自然条件下春播的最适播期为立春前后。

龙国,张绍荣,曹曦,王朝海,王锦,蔡向西[9](2010)在《马铃薯新品种毕薯4号的选育》文中指出为解决马铃薯生产上的品种更新问题,采用昭绿88作母本,自引3号作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马铃薯新品种毕薯4号。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薯块经济性状好,商品薯率高等突出特点,于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贵州省海拔7702 240 m地区推广种植。

范厚明[10](2010)在《贵州高海拔山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实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是对传统单一玉米种植制度的高效化改良,是在玉米种植基础上,通过间套复种等,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总收入的旱地耕作制度。地处贵州高海拔山区的毕节地区是贵州省玉米主产区,玉米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单产高低和总产多少,直接左右着全区粮食产量。大力推广和普及玉

二、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不同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叶绿素和叶面积测定
        1.3.2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1.3.3收获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式马铃薯叶片SPAD及LAI
    2.2 不同模式马铃薯叶片光合特性
    2.3 不同模式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
3 结论与讨论

(2)套作马铃薯高产农机农艺配套措施及其光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种植概况
    1.2 马铃薯高产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1.3 马铃薯/玉米间套作高产相关农艺措施研究
        1.3.1 品种搭配
        1.3.2 行比配置
        1.3.3 密度配置
        1.3.4 肥料施用
    1.4 影响马铃薯/玉米间套作高产相关光合生理指标研究
        1.4.1 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
        1.4.2 光合参数
        1.4.3 叶绿素荧光参数
        1.4.4 RuBP羧化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问题
    2.5 可行性分析
    2.6 试验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前期准备—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机型调查
    3.2 预试验——农机间距试验设计
    3.3 试验地点与材料
        3.3.1 试验地点
        3.3.2 试验材料
    3.4 试验设计与方法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方法
    3.5 测定指标及方法
        3.5.1 土壤肥力测定
        3.5.2 马铃薯植株取样
        3.5.3 马铃薯干物质与叶面积指数测定
        3.5.4 马铃薯光合指标测定
        3.5.5 块茎品质及群体产量测定
    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预试验结果——适于农机收获的间距
    4.2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4.3.1 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3.2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3 对复合产量的影响
    4.4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4.4.1 对商品薯率的影响
        4.4.2 对块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4.3 对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4.5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5.1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5.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6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
        4.6.1 对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4.6.2 对气孔导度(Gs)的影响
        4.6.3 对蒸腾速率(Tr)的影响
        4.6.4 对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4.7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7.1 对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 (II))的影响
        4.7.2 对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4.7.3 对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
        4.7.4 对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4.8 各因素水平及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调控相关酶的影响
        4.8.1 对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4.8.2 对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9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叶面积指数
        5.1.2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
        5.1.3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叶片RuBP羧化酶及光合参数
        5.1.4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
        5.1.5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
        5.1.6 农艺措施与马铃薯块茎品质
        5.1.7 适宜马铃薯/玉米套作的拖拉机选择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图片展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

(3)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效益
3 结论

(4)间距行距配置对套作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套作概述
    1.2 关于马铃薯/玉米套作
    1.3 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研究
        1.3.1 行比、带宽研究
        1.3.2 品种、密度研究
        1.3.3 间距、行距研究
    1.4 套作光能利用相关研究
        1.4.1 套作模式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研究
        1.4.2 套作模式中光环境及光合特性研究
    1.5 套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研究
第二章 绪论
    2.1 选题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及地点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2 田间试验设计及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试验方法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1 取样及样品保存
        3.3.2 茎、叶、块茎干重及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3.3.3 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物酶含量的测定
        3.3.4 光合指标测定
        3.3.5 产量测定与计算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1.1 马铃薯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
        4.1.2 马铃薯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
        4.1.3 块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分析
        4.1.4 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变化分析
    4.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1 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分析
        4.2.2 马铃薯比叶重(SLW)的变化分析
        4.2.3 马铃薯叶绿素的变化分析
        4.2.3.1 叶绿素a、b含量(Chl a、Chl b)的变化分析
        4.2.3.2 叶绿素总含量(Chl a+Chl b)的变化分析
    4.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指标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环境的影响
        4.3.1.1 马铃薯不同生育期不同位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radiation,PAR)的变化分析
        4.3.1.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叶位PAR的影响
        4.3.2 马铃薯不同叶位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的变化分析
        4.3.2.1 上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
        4.3.2.2 中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
        4.3.2.3 下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
        4.3.2.4 各处理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
        4.3.3 马铃薯不同叶位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的变化分析
        4.3.3.1 上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
        4.3.3.2 中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
        4.3.3.3 下位叶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
        4.3.3.4 各处理气孔导度的变化分析
        4.3.4 马铃薯不同叶位胞间CO_2浓度(Intercellular CO_2,Ci)的变化分析
        4.3.4.1 上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
        4.3.4.2 中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
        4.3.4.3 下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
        4.3.4.4 各处理胞间CO_2浓度的变化分析
        4.3.5 马铃薯不同叶位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的变化分析
        4.3.5.1 上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
        4.3.5.2 中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
        4.3.5.3 下位叶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
        4.3.5.4 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分析
        4.3.6 各光合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xiode dismustase activities,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4.4.2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activities,CAT)活性的动态变化
        4.4.3 丙二醛(Malonialdehyde,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4.5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对复合产量的影响
        4.5.4 不同处理对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1.2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光环境的影响
        5.1.3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1.4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抗氧化酶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5.1.5 间距行距不同配置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图片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课题情况

(5)不同田间配置对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田间管理
        1.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总产量及总产值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6)高寒山区玉米、马铃薯特种套作模式研究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处理
    1.3 田间设置
2 耕作管理
3 试验结果
    3.1 主要经济性状
        3.1.1 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
        3.1.2 玉米主要经济性状
    3.2 产量结果及分析
        3.2.1 马铃薯产量结果 (表4)
        3.2.2 玉米产量结果 (表5)
    3.3 各处理产值结果及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
    4.2 玉米与马铃薯套作比玉米或马铃薯单作经济效益高
    4.3 在套作模式中, 以二套二不等距为理想模式

(7)玉米/马铃薯套作模式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耕作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分析
        2.1.1 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
        2.1.2 玉米主要经济性状
    2.2 产量分析
        2.2.1 马铃薯产量
        2.2.2 玉米产量
    2.3 产值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8)不同播期对脱毒马铃薯毕引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块茎膨大的影响
    2.3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地下部单株结薯、单株产量和大中薯率的影响
    2.4 不同播期马铃薯对马铃薯生育阶段的影响
    2.5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2.6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茎叶生长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0)贵州高海拔山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行粮肥分带间套轮作
    1.1 第一年春季洋芋播种规格
    1.2 在洋芋预留行中播种玉米大豆
    1.3 第一年秋季洋芋收获后, 在洋芋占地位置上播种绿肥
    1.4 第二年春季在玉米占地位置上播种洋芋
    1.5 第二年春季实行绿肥聚垄免耕种玉米
2 选用优质高产良种
3 实行开沟施肥或绿肥聚垄耕作
4 合理密植, 建立高产优质群体
    4.1 因品种株型确定密度
    4.2 肥地宜密, 瘦薄地宜稀
    4.3 沙壤土宜密, 黏壤土宜稀
    4.4 搞好间套复种的品种搭配
5 培育壮苗, 大力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移栽
    5.1 培育壮苗
    5.2 实行单株定向移植
6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7 适时中耕, 科学追肥
8 加强病虫害防治
9 适时收获, 确保丰产丰收

四、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不同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舒进康,陈莉萍,赵里红,李仕杰,赵勇,王季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8)
  • [2]套作马铃薯高产农机农艺配套措施及其光合性能研究[D]. 陈莉萍. 西南大学, 2016(02)
  • [3]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研究[J]. 孔祥荣,王荣芳,赵庆洪,刘黔瑚.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9)
  • [4]间距行距配置对套作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陈香颖. 西南大学, 2014(10)
  • [5]不同田间配置对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产量的影响[J]. 蔡叶茂,王季春,赵勇,舒进康,杨国才,高旭,杜川,胡思林.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3)
  • [6]高寒山区玉米、马铃薯特种套作模式研究简报[J]. 王朝海,顾霄,王朝贵,白永生,周平,顾尚敬. 吉林农业科学, 2011(05)
  • [7]玉米/马铃薯套作模式研究初报[J]. 王朝海,顾霄,王朝贵,周平,白永生,顾尚敬. 耕作与栽培, 2010(06)
  • [8]不同播期对脱毒马铃薯毕引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龙国,张绍荣,曹曦,王锦. 农技服务, 2010(09)
  • [9]马铃薯新品种毕薯4号的选育[J]. 龙国,张绍荣,曹曦,王朝海,王锦,蔡向西.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9)
  • [10]贵州高海拔山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范厚明.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8)

标签:;  ;  ;  ;  ;  

毕节地区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