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论文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将受贿犯罪的犯罪主体进行了扩充,填补了许久以来刑法学界一直探讨的受贿罪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以及一些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限制造成的对腐败问题惩治的疏漏。此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3年10月31日经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在2003年12月10日签署该公约,2005年10月27日,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加入。该《公约》在第18条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我国此次《修正案七》第十三条所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是为了顺应我国加入《公约》而设置,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期更有力的打击贿赂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本文试图立足于刑法学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和办案经验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全面的探讨与研究。文章首先从我国受贿罪立法进程开始,梳理我国对受贿罪的立法架构,阐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受贿罪罪名体系中的地位是和立法意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我国受贿犯罪法律体系的一大进步,它使得我国对当前存在的贿赂犯罪行为有了更为严密的法律规制,有着重要的补充和兜底作用。之后,文章围绕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角度展开分析。通过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性质、范围、与《公约》之间的比较等讨论,认为此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其范围涵盖了五种犯罪主体,在“关系密切”的解释上则需要有权解释的机关做出更加细化的规定,与《公约》的接轨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此罪的犯罪客体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刑法学界的观点与国外理论学说,认为应当将犯罪客体定为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更为合理。在此罪的主观方面分析中,着重讨论对“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解读各学术观点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支持了制约关系否定说的观点。在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讨论分析中,首先对“利用影响力”进行涵义上的描述,认为影响力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表层上的关系型影响力的和实质意义上的权力型影响力,其次针对此罪的具体表现形式细分成4种情形进行研究,结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应用有所探索。并分析了对“不正当利益”范围的理解,认为应当从相关事项的规定和掌握证据的完善程度判断利益的正当与否。同时附带对“索贿”和“收受”做了简单论述,认为从行为人的表现、贿赂的数额、次数以及相关联事项之间的作用进行考察认定较为合理。文章第三部分着重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展开,分析了此罪与非罪的界限、与诈骗罪、敲诈勒索罪之间的界限、与斡旋型受贿罪的界限、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界限以及与受贿罪共同犯罪的界限,结合案例和具体情形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对此罪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最后,在前述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此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一些薄见。首先,在犯罪主体规范方面,笔者建议将“近亲属”扩大到“亲属”范围,与“关系密切的人”区分开来,更好地与《公约》的接轨,并建议对“关系密切”做出明确解释以指导司法实践。其次,对“不正当利益”的界定做出列举式规范的设想,解决办案中的难题。再次是针对多环节的受贿问题,建议纳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范体系以更好地贴合我国实际中的需要。最后,笔者认为,应当建构我国受贿犯罪的罪名体系。总之,笔者在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分析过程中,力求将刑法学界相关问题的讨论吸纳进来,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加以思考、论证,目的在于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新出台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来界定犯罪、打击贿赂犯罪,实现我国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做出的承诺,充分发挥其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涵义及渊源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概述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渊源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受贿犯罪体系中的地位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分析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的性质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的范围
  • (三) 犯罪主体身份竞合的规制
  • (四) 与《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罪”主体的比较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客体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客体
  • (二) 犯罪对象——贿赂的讨论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 (二) 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 (一) “利用影响力”
  • (二) 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 (三) 该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
  • (四) “索取”和“收受”
  • (五) 数额较大、较重情节
  • 第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 一、罪与非罪
  • 二、以索贿成立的本罪与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的比较
  • 三、本罪与斡旋型受贿罪的界限
  • 四、本罪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界限
  • 五、本罪与受贿罪共同犯罪的界限
  • (一) 本罪与一般受贿罪共同犯罪的界限
  • (二) 本罪的共同犯罪与斡旋型受贿罪的共同犯罪的界限
  • (三) 三罪名在具体情形下的界限
  • 第四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完善
  • 一、犯罪主体的立法完善
  • 二、以列举方式界定“不正当利益”
  • 三、将多重斡旋受贿或利用影响力受贿纳入本罪之规定,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人托人”的受贿问题
  • 四、建构我国的受贿罪罪名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贪污受贿罪量刑标准立法反思与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受贿罪罪刑配置问题之反思与消解[J]. 政治与法律 2019(09)
    • [3].贪污受贿罪量刑的规范化分析[J]. 法制博览 2018(09)
    • [4].受贿罪构成要件涵摄下的“为他人谋取利益”[J]. 现代法学 2018(03)
    • [5].论受贿罪的着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6].权钱交易当戒——从政提醒之受贿罪[J]. 青海党的生活 2016(02)
    • [7].从一则案例来看“没有具体的请托事项”是否可以构成受贿罪[J]. 法制博览 2017(09)
    • [8].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将何去何从——以最新贪污贿赂司法解释为视角[J]. 德州学院学报 2017(01)
    • [9].取消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之分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01)
    • [10].论我国受贿罪刑事立法的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借鉴[J]. 商 2015(43)
    • [11].浅析贪污、受贿罪的定罪量刑标准[J]. 法制博览 2016(25)
    • [12].受贿罪若干问题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8)
    • [13].干股型受贿罪中几个疑难问题的辨析[J]. 政治与法律 2016(10)
    • [14].收受型受贿罪停止形态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5(05)
    • [15].事前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J]. 法制博览 2015(19)
    • [16].受贿罪未完成形态认定与处罚的实证分析[J].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8(02)
    • [17].关于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要件要素理论之争的研究[J]. 神州 2013(21)
    • [18].退休后构成的受贿罪[J]. 法律与生活 2009(14)
    • [19].受贿罪之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研究[J]. 刑事法评论 2010(02)
    • [20].“无具体请托事项”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分析[J].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7(02)
    • [21].受贿罪既未遂认定标准研究[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6)
    • [22].受贿罪认定若干疑难问题辨析[J]. 法制与社会 2018(34)
    • [23].我国刑法受贿罪立法修订的现状与展望[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4].受贿罪的共犯[J]. 理论观察 2019(07)
    • [25].“非数额情节”与“数额”并重:我国受贿罪应确立双轨评价标准——兼评《贪污贿赂解释》第1-3条[J]. 时代法学 2017(06)
    • [26].受贿罪非数额情节“降格升档”之功能与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01)
    • [27].受贿罪利益要件与损失型受贿罪有关问题探讨[J]. 潍坊学院学报 2016(05)
    • [28].受贿罪犯罪对象研究[J]. 法制博览 2016(27)
    • [29].我国贪污、受贿罪定罪量刑的立法变迁及设想——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契机[J]. 法制与社会 2015(22)
    • [30].受贿罪赃款去向问题研究[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6)

    标签:;  ;  ;  ;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