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论文-钟子莲

抗美援朝运动论文-钟子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美援朝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美援朝运动,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宜宾县

抗美援朝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钟子莲[1](2019)在《记宜宾县抗美援朝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宜宾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以最崇高最诚挚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反侵略斗争。运动的起步发展时期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是全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初步发展时期。这段时间抗美援朝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宜宾专署及宜宾县城所在地宜宾城区及附近农村,在中共宜宾地委和中共宜宾县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宜宾城乡各地谣(本文来源于《巴蜀史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怡譞,胡浩宇[2](2019)在《《江西日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大规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关键时期做出支援朝鲜的重大抉择,给予朝鲜人道主义援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以来叁大战役中的重要一战,抗美援朝战争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至今不容忽视。以《江西日报》为例分析其对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效果研究不仅完善了地区性抗美援朝运动的相关研究,也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史实整理具有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14期)

万圆圆[3](2019)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国家认同建构及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立足人民的立场,制定周密的计划方案,增进人民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开展国家认同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思考。长寿县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培植民众国家认同提供有益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掌新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得到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和支持,无产阶级国家民众的国家认同不仅仅包括对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同,更应该包括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内的有机统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引导民众建构国家认同创造了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式的大动员,是促进民众建构国家认同的良好契机。“抗美援朝”是中国共产党在异常紧迫和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国际上新中国展现了不畏强权、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正义形象。与之呼应的抗美援朝运动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深入到每一人、每一处开展时事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民众心中树立强大自信、热爱和平的新中国形象,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引导民众建构国家认同。本文以长寿县为例,首先考察了抗美援朝运动中建构国家认同的历史过程,主要经历了叁个阶段:1950年12月至1951年4月抗美援朝运动初期是培育民众新知的阶段,1951年5月至1952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中期是建构民众国家认同的主要阶段,1952年11月至1954年抗美援朝运动后期是深化民众国家认同的阶段。紧接着以工人、农民和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把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具体落实到叁个不同群体,分析群体的心理,分别探讨民众复杂思想、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国家认同的建构。长寿县工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描述了抗美援朝运动前期工人的复杂矛盾心理,即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萌芽,却在亲美、恐美、崇美的交织中迷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经过“五一”劳动节的洗礼,配合企业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响应“马恒昌”小组发出的劳动竞赛倡议,真正做到爱国与生产两不误。工人通过检举和清洗,认清了敌我界限,最终在阶级团结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的国家认同最终体现在工人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长寿县农民国家认同的建构,分析了传统农民的政治冷漠心理和渴望和平、渴望土地的心态。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用土地把农民纳入政治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后,中国共产党以情感动员为主,开展诉苦运动,并通过培育宣传骨干在农村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在农民心中根植了“美帝国主义”的形象,同时塑造和发现农业劳模,通过榜样的力量打消农民的生产顾虑,掀起了劳动生产的热潮。传统农民的政治觉醒与国家观念的孕育,是建构国家认同的第一步。长寿县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利用抗美援朝运动的政治环境,对中小学生进行一场具有切身体验的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兼顾时事学习与文化学习,上街下田,通过写慰问信与志愿军互动,将中小学生懵懂的国家观教化为为祖国肩负使命的爱国主义观念,中小学生在“自发”向“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建构起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最后根据长寿县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历史实践总结得出四大经验,以期为新时期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提供借鉴: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整合以党为核心的政治资源;二是要牢牢把握话语权,主导政治传播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叁是要注重宣传策略和艺术,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宣传工作方式;四是要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6-05)

杜明杰[4](2019)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美援朝运动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在中国国内发起的在物质上、道义上直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得比较成功的一次运动。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挫折。为了克服官兵及群众的顾虑,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为:结合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对志愿军进行的国际主义教育,使志愿军认识到抗美援朝是正义的行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对群众开展以“叁视”(仇视、鄙视、蔑视)为中心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有力地清除了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侵略给部分中国人所造成的亲美、崇美、恐美心理;对战俘进行拥护和平反对战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使战俘认识到朝鲜战争的性质、认识到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因而积极响应志愿军的号召,参加和平反战的宣传。抗美援朝运动中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表现为:从具体支持抗美援朝的运动开展、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而运用的各种载体、制度以及队伍方面的保障、人际动员四个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总结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抗美援朝为中心任务,同时又立足于国内各项事业的建设;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坚持群众性、注重渗透性、掌握灵活性、把握时机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力地激发了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使得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光辉典范,对于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意利用抗美援朝运动的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小彤[5](2019)在《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广播宣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美援朝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规模群众性爱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抗美援朝运动初期较为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灵活性等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工作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搜集历史文献并加以整理分析,总结出了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广播宣传的特点、内容以及成效和不足。抗美援朝运动初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凭借固定节目、广播大会、专题讲座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向全市人民广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广播宣传对象为工人、青年学生和里弄居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内容一方面着眼于宣讲政治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致力于广播与当时的中心任务——抗美援朝有关的情况,动员听众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运动初期的广播宣传达到了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生产,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认识,推动各项实际工作开展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联系群众规模有限、扩大了情绪和信息的局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结和反思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广播宣传的成效与不足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坚持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发挥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特长,才能增强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田晓宁[6](2019)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人民日报》的新闻照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美援朝时期新中国新闻媒介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宣传鼓动运动。它既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国内经济建设、社会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过刊登大量新闻照片对抗美援朝运动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地报道与宣传,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情。抗美援朝运动时期,《人民日报》刊登的新闻照片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照片刊登数量较多,但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照片版面编排比较集中,版面设计以齐列为主。体裁上以专题照片为主、插图照片为辅,图文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照片构图以近景居多、平拍为主,主陪体处理呈某种固定模式,多使用典型背景。从内容上来看,《人民日报》新闻照片的报道题材丰富多样,报道主题紧密配合宣传需要。照片性质整体上以客观中性报道为主,不同主题下的照片性质有所差别。照片通过传递民族主义与和平主义两大意识形态,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团结全民参与抗美援朝。照片信息处理偏向“一面提示”,内容选择上侧重报道典型群体与模范榜样,常使用比较论证法与恐惧诉求法。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人民日报》运用新闻照片时,重视政治传播,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视觉符号建构隐性意指、传播主流话语,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顺利实现了宣传目标。但受当时现实环境的影响,新闻照片也存在印制粗糙、宣传方式生硬、拍摄手法固化等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娟[7](2019)在《翻开尘封的记忆——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西北工业部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术界在宏观领域对抗美援朝运动和建国初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抗美援朝运动中个体案例研究较少。本文以原西北工业部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西北高工)为个案,考察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各种支援活动和教育教学等情况,探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陕西档案》期刊2019年02期)

刘燕花[8](2019)在《关于西北地区人民对抗美援朝运动的参与度探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不仅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将其侵略范围扩大至中国。为了保证中国的自身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1950年7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拉开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序幕。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同年10月赴朝作战,随后全国性的抗美援朝运动发展起来,西北地区人民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以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运动奉献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作战。(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盛雷[9](2018)在《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百日建厂"运动,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初期在东北地区进行的爱国主义建厂竞赛,其目的是配合工业迁移,用较短时间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建立一个工业基地,巩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后方。在中共中央的统筹安排下,仅用一百天左右的时间便完成预定计划,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为东北工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8年09期)

戴伟[10](2018)在《松江省抗美援朝运动战勤动员工作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东北地区作为国防建设的主要基地,为了支援前线,地处东北地区的松江省担负了重要而繁多的战勤任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级政府为了进行战勤动员做了大量工作,全省人民在不同的岗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档案》期刊2018年01期)

抗美援朝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大规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关键时期做出支援朝鲜的重大抉择,给予朝鲜人道主义援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以来叁大战役中的重要一战,抗美援朝战争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至今不容忽视。以《江西日报》为例分析其对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效果研究不仅完善了地区性抗美援朝运动的相关研究,也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史实整理具有价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美援朝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钟子莲.记宜宾县抗美援朝运动[J].巴蜀史志.2019

[2].王怡譞,胡浩宇.《江西日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9

[3].万圆圆.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国家认同建构及经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杜明杰.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李小彤.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广播宣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田晓宁.抗美援朝运动中《人民日报》的新闻照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7].张娟.翻开尘封的记忆——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西北工业部高级工业职业学校[J].陕西档案.2019

[8].刘燕花.关于西北地区人民对抗美援朝运动的参与度探考[J].吕梁学院学报.2019

[9].盛雷.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J].世纪桥.2018

[10].戴伟.松江省抗美援朝运动战勤动员工作概述[J].黑龙江档案.2018

标签:;  ;  ;  ;  

抗美援朝运动论文-钟子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