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公德思想研究

梁启超公德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复杂化,公共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过程中,一些在原来经济体制下没有的或者说是隐性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并且表现为越来越尖锐的态势。这些矛盾的出现固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反映出过分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体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能否实现,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塑造公共生活伦理,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仅需要直面现实,而且要从历史上汲取道德资源,以丰富和扩大我们的视野,探寻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梁启超首倡“公德”和“私德”概念,并利用它们审视传统道德,发现我国传统社会的“公德缺失”现象。所谓“公德缺失”,按照梁启超的理解,并不是说人们的生活中没有公德规范,而是公德与私德界限模糊,轻视公德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比较缺乏。此外,公德规范长期凝滞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探究梁启超的公德观,汲取其中所包含的进步与合理因素,摈弃其糟粕和时代局限性,是现阶段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梁启超公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我国传统社会,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经济的制限、皇权专制的阻遏、家族制度的制约和传统伦理的影响,致使公共生活空间发育不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积弱积贫,民不聊生,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蚕食。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深受福泽谕吉道德学说的影响,他从中深切感受到异域道德观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与中国传统道德观鲜明的对比,刺激他要为中国设计一套新的道德体系,于是,梁启超倡导学习西方普遍适用的建立一种能够促进中国发展的“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的新道德——公德。第二章主要介绍公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通过厘定公德概念的含义和特征,辨析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强调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梁启超构建公德思想的目的,在于以公德为基础,实现伦理革命的任务,以增强国民的爱国心和凝聚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民”,完成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由此,他开始关注价值层的核心问题——国民道德的改造。梁启超认为,只有对我国国民做启蒙工作,用资产阶级新道德、新思想去教育他们,克服他们从就旧社会带来的旧习气,使他们蜕变为具有资产阶级新道德、新思想的“新民”,这样,国家才能有救。正是由此出发,梁启超开始构铸起其庞大的“新民”思想体系。第三章主要论述梁启超公德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梁启超公德思想历史定位的基础上,肯定其公德观对唤起国民的爱国心、塑造资产阶级理想人格方面的意义。同时指出梁启超公德思想的唯心主义倾向。我国当代社会,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加强公德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梁启超公德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 文化传统
  • (二) 直接来源
  • (三) 现实需要
  • 二、梁启超公德思想的主要内涵
  • (一) 公德概念的界定
  • 1. 公德的涵义
  • 2. 公德的特征
  • (二)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 1. 公德与私德是统一的
  • 2. 公德与私德的差异性
  • (三) 公德与“新民”的塑造
  • 1.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
  • 2. 塑造“新民”的途径
  • 3. 理想的“新民”模式
  • 三、梁启超公德思想的现代启迪
  • (一) 历史评价
  • 1. 唤起国民爱国心,塑造中国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
  • 2. 体现时代的需求,促进中国传统伦理现代化
  • 3. 梁启超公德思想的局限
  • (二) 现代价值和启迪
  • 1. 提高国民公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
  • 2. 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 3. 加强公德建设,有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和有序
  • 4. 加强公德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5. 加强公德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规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公共生活空间的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6)
    • [2].“网络聊天”公共生活空间的二重逃逸[J]. 北方论丛 2020(02)
    • [3].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与优化策略——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07)
    • [4].大连港工业遗产的创意空间研究[J]. 工业建筑 2017(04)
    • [5].试论公共生活空间行为规范约束力的前提性条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11)
    • [6].平衡[J]. 人物 2013(10)
    • [7].开放式村部和农民公共生活空间的构建[J]. 中国乡村发现 2014(04)
    • [8].办好社区文化场馆的几点思考[J]. 杭州(周刊) 2014(02)
    • [9].身有所栖 心有所寄 聚焦宁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 宁波通讯 2016(06)
    • [10].城市道路: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J]. 城市交通 2010(05)
    • [11].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J]. 中外建筑 2011(03)
    • [12].计算机网络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07)
    • [13].消费空间与购物的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1)
    • [14].学校,唤醒儿童自我力量的乐园[J]. 山东教育 2016(Z4)
    • [15].“折腾城市”新浪潮[J]. 南风窗 2009(12)
    • [16].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 [17].围观现象的法律视角解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12)
    • [18].公共性:从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J]. 阅江学刊 2011(04)
    • [19].研究城市老年人公共生活空间的环境要素特征[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8)
    • [20].“生长的街市”:居民生活空间的规划编制与管理[J]. 中外建筑 2016(06)
    • [21].基于“生物气候场效应”的城市户外生活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J]. 中国园林 2014(12)
    • [22].建筑师的失误[J]. 现代班组 2018(07)
    • [23].休闲时代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5(09)
    • [24].知觉过程中的环境艺术审美趣味[J]. 作家 2015(24)
    • [25].新阶段社区发展理念下的扶贫开发策略[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03)
    • [26].学生公民品质培育与高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实践策略[J]. 中国农业教育 2014(06)
    • [27].休闲: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伦理思考[J]. 理论月刊 2015(06)
    • [28].构建现代熟人社区 营造公共生活空间——“阳光智慧社区建设研讨会”访谈实录[J]. 住宅与房地产 2015(26)
    • [29].浅析现代社会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 [30].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J]. 思想理论教育 2009(13)

    标签:;  ;  ;  ;  

    梁启超公德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