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p、Bcl-2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P-gp、Bcl-2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gp和Bcl-2表达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况东[1](2021)在《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探讨其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机制。方法:白屈菜干草饮片100 g,经中药高速离心粉碎机粉碎,称取50g,经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旋转蒸发,烘干浸膏,得固体。MTT比色实验检测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分别作用24h、48h、72h后与对应时间段对照组的OD值,计算抑制率以及半数抑制浓度;光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与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对应作用时间下CEM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白屈菜生物碱不同浓度作用于CEM细胞不同时间段DNA Ladder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CEM细胞24h、48h后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及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下游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白血病CEM细胞24h、48h凋亡启动蛋白Caspase9、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白屈菜有效成分(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率50 g白屈菜干草粉末,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减压浓缩干燥得到白屈菜生物碱0.126 g,提取率0.525%。2.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白屈菜生物碱在同一作用时间内,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即同一作用时间,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同一药物浓度下,24 h、48 h、72 h的OD值随药物作用时间越长而降低,即作用时间越长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越高。24 h、48 h、72 h的IC50分别为27.63μg/mL、11.45μg/mL、8.65μg/mL。3.细胞形态学变化倒置显微镜(100×)下观察对照组CEM细胞状况良好,细胞分布均匀,形态规则,边缘完整,大小一致,侧突明显,折光透亮;经过不同药物浓度的白屈菜生物碱处理后的细胞,先后出现了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大小不一,折光变差,边缘毛糙,以及细胞碎片;经油镜下(1000×)观察发现,白屈菜生物碱药物组细胞染色出现细胞核皱缩,核边缘化或成碎片状,核内染色不均匀,染色质聚集,而对照组细胞染色均匀,细胞核边缘完整,细胞核大小一致且核与胞质界限清晰。4.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条带情况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下作用于CEM细胞所提取的对应作用时间(24 h、48 h、72 h)细胞的DNA,从DNA电泳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药物组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出现DNA Ladder,尤其是24h和48h的电泳图中,不同药物浓度组的DNA Ladder在180 bp~200 bp整数倍显现清晰;三个时间段中,对照组未出现DNA条带印迹,即DNA完整,无凋亡现象。5.RT-qPCR检测Bcl-2、Bax、Caspase9、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Bcl-2基因的转录与对照组差异显着,4μg/mL、8μg/mL、16μg/mL三个药物浓度的细胞在药物作用24h、48h后与对照组相比Bcl-2基因转录受到明显抑制(P<0.05或P<0.01);与Bcl-2成对的Bax基因转录则升高,在给药24h、48h后Bax基因转录均上调明显(P<0.05或P<0.01);线粒体途径上的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性;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6.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白屈菜生物碱在给药浓度达4μg/mL、8μg/mL、16μg/mL,作用时间分别为24h、48h,能够上调CEM细胞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虽然在作用24h时,Caspase3在药物浓度4μg/ml时与对照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当作用时间为48h时Caspase3的表达显着增高(P<0.01)。结论:1.白屈菜生物碱能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2.白屈菜生物碱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的作用与细胞凋亡相关。3.白屈菜生物碱诱导白血病CEM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可通过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Bcl-2基因的转录,促进Bax基因的转录,下降Bcl-2/Bax的基因转录比,促进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增多;同时上调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杨兆娜[2](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周爽[3](2021)在《BCL-2在慢性髓性白血病表达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骨髓增殖性恶性肿瘤。BCR-ABL融合基因是CML发生、发展的重要调控机制,也是治疗的关键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出现,使CM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已经非常接近健康人群,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为耐药及病情进展走向死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 cell lymphoma/leukemia,BCL)-2是抑制凋亡基因的重要成员,亦是CML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之一,同时也参与了CML耐药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CML患者与对照组、CML患者TKI治疗前后的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及相关性分析,探讨BCL-2对CML的作用机制,为CML的预后因素提供不同的新视角,同时亦为CML耐药患者治疗提供可能的新策略。方法:选取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CML患者60名,均为慢性期患者。将60名患者分组:1.初诊组共11人,随访并收集患者初诊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月时的外周血。根据治疗时间分为初诊-0组、初诊-3组、初诊-6组,初诊-12组。2.复诊组:共49人,所有复诊病人均经过一年以上TKI治疗,根据BCR-ABLIS水平分为:(1)复诊A组:BCR-ABLIS<0.1%;(2)复诊B组:0.1%<BCR-ABLIS<10%;(3)复诊C组:BCR-ABLIS>10%。同时选取10名排除恶性肿瘤性疾病的健康体检成年人为对照组。收集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分组CML患者及对照组的外周血BCL-2 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BCL-2在不同分组、危险分级CML患者中的表达差异,BCL-2与CML的相关性。结果:1.60名CML患者中,发病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脾大占63.33%(38/60)、其次是乏力占43.33%(26/60)、贫血占31.67(19/60),体重减轻占31.67%(19/60)、脾区不适占30.00%(18/60)、盗汗占8.33%(5/60)、发热占6.67%(4/60)。2.BCL-2 mRNA在各组CML患者和对照组的表达:(1)对照组、初诊-0组、复诊A组、复诊B组、复诊C组,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值分别为1.00±0.83、5.18±3.87、1.15±1.50、1.82±2.36、3.33±2.89。结果显示各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5;与对照组、复诊A组及复诊B组相比,初诊-0组的BCL-2 mRNA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复诊A组相比,复诊C组BCL-2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复诊A、复诊B、复诊C三组的BCL-2 mRNA水平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组(MMR组),即BCR-ABLIS<0.1%,其BCL-2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未达到MMR组(P=0.234),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初诊患者治疗前后BCL-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11名CML初诊患者初诊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月,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值分别为5.18±3.87、0.93±1.71、0.62±0.28、0.39±0.57,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BCL-2 mRNA水平逐渐下降(P=0.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CML初诊患者BCL-2 mRNA在不同Sokal分级中的表达: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的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值分别为2.17±1.55、4.90±1.53和8.65±0.55。高危组BCL-2 mRNA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危组BCL-2 mRNA水平虽然高于低危组,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与BCR-ABL表达量、CML临床资料的相关性:(1)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与BCR-ABL表达量具有显着正相关性,r=0.372,P=0.010。(2)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与CM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显着负相关性,r=-0.34,P=0.034。(3)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与CML患者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CML初诊患者的Sokal分级与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不具有显着相关性r=0.588,P=0.074。(5)CML初诊患者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与脾脏大小(肋下厘米数)呈正相关,r=0.784,P=0.007。结论:1.BCL-2基因可能在CML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2.BCL-2 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提示CML的预后不良,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龙思利[4](2021)在《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儿童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达到81%,但仍有15%-20%的复发率,且一旦复发,治愈率不足40%。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耐药是ALL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icro RNAs(MiRNA)是约22个核苷酸的小非编码单链RN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参与GCs敏感性的调控,与ALL细胞对GCs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库分析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LL预后的影响,进而探讨miR-145对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逆转GCs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耐药性,为探索儿童ALL耐药性的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生物信息学:应用GEO数据库数据集分析miR-145在ALL儿童中的表达水平,通过TARGET数据库数据揭示miR-145和儿童ALL预后之间的联系。2.细胞培养: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孵育对DEX具有耐药性的人AL L细胞株CEM-C1细胞株及亲本细胞株CEM-C7。3.脂质体转染:在CEM-C1细胞中应用lipo-2000介导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miR-145模拟物mimic及其NC阴性对照,miR-145抑制剂inhibito r及其NC阴性对照,调控miR-145在细胞中表达,并分别将其分为MM、MMN、MI、MIN四个组。4.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检测不同浓度DEX(20、40、80、160和320 mg/ml)对四组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从而揭示miR-145在CEM-C1对GCs反应性中发挥的作用。5.吖啶橙染色:探索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术:分析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7.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145在CE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miR-145、促凋亡基因Bax和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基因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四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8.细胞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MDR1蛋白在CE 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转染后四组细胞中miR-145、凋亡基因Bax和抵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情况。9.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对照MMN组和miR-145高表达的MM组细胞,将其分为MMN、MMN+3-MA、MM、MM+3-MA四组细胞,作用24h后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自噬与ALL细胞GCs抗性的关系。结果:1.数据库结果显示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2.miR-145高表达组ALL儿童的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组(P<0.001)。3.耐药蛋白MDR1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EM-C7细胞。4.miR-145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CEM-C7细胞。5.miR-145高表达后增加了GCs对CEM-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6.促凋亡基因/蛋白Bax的表达在miR-145高表达组中增加,而抗凋亡基因/蛋白Bcl-2及耐药基因/蛋白MDR1则表达减少。7.同时,miR-145增加自噬基因/蛋白Beclin 1和LC3-Ⅱ的表达诱导自噬,从而降低耐药基因/蛋白MDR1的表达。8.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后,MIN+3-MA组,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增加,且MM+3-MA组,Beclin l的表达较MIN+3-MA增加,而MDR1的表达降低。结论:1.miR-145在ALL儿童中低表达,提示患儿预后不良;2.miR-145可以通过诱导CEM-C1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来逆转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

刘倩[5](2020)在《PRK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TCGA分析的AML患者中Notch1相关基因的筛选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在分子表型上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特点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在白血病前期和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受影响的造血细胞逐渐积累了一系列分子变化,包括细胞的体细胞突变、基因组遗传学异常、表观遗传学变化和转录组学变化。通过新一代测序手段,已在AML中鉴定出多种基因水平改变、表观遗传学变化和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在AML的临床诊断治疗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基于公共数据库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更多AML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将有助于提高对AML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及靶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项目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支持的多中心研究,旨在通过大规模的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30多种人类肿瘤中的主要致癌基因。目前该数据库包含约20,000例肿瘤患者的样本及临床病理信息,其中AML病例203例,均可提供公开的肿瘤基因组数据,用以协助改进肿瘤的诊断方法、治疗标准,最终达到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目的。TCGA数据库的建立,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宝藏,将有助于提高对肿瘤机理的认识。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在物种间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对于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其由Nocth受体(Nocth1-4),Nocth配体(DSL)和CSL(一类DNA结合蛋白)等组成,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如细胞干性的维持、细胞凋亡的调节和免疫反应等。其中,Notch1受体可被配体结合并激活,进而引起Notch1细胞内结构域(NICD)的释放,NICD会转移到该细胞的细胞核中并与DNA及转录因子结合,进而引起下游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报道,骨髓基质细胞(BMSC)与造血干细胞(HSC)间的Notch1受体-配体结合会影响HSC的自我再生能力,阻碍细胞的成熟;恶性程度较高的骨肉瘤细胞具有较高的Notch1水平;Notch1的下调可以抑制宫颈癌组织的浸润、转移。在小鼠模型中,Notch1的激活可以诱发T-ALL,证明了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表明Notch1可以调节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并促进T-ALL的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此外,我们先前曾报道Notch1/D114途径在AML细胞中被激活,并可能促进AML的疾病进展。我们还发现Notch1通路的激活可能预示着AML的不良预后。由此可见,Nocth1信号通路在多种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利用新兴的公共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探讨Nocth1信号通路的调控网络对于理解AML的发病机理,发现新的诊断治疗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通过下载并分析TCGA数据库中AML患者的表达谱信息及临床病理学信息,筛选出与Notch1表达相关的基因,同时筛选与AML患者危险度分层及预后相关的基因,通过交叉比对初步确定AML中与Notch1表达相关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分子标记物及靶点,为后期相关的功能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 cBioportal 工具(http://www.cbioportal.org),下载 TCGA 数据库中 AML(非APL)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病理学信息。2.应用R X64 3.4.1软件对数据进行批量分析,并通过Spearman检验筛选与Notch1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的基因(相关系数>0.5,P<0.05)。3.基于TCGA数据库中AML患者的危险度分层信息,利用RX64 3.4.1软件批量分析各基因与患者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筛选与AML患者危险度分层相关的基因。4.基于基因的表达量信息,选取基因表达量的平均值,并依此将患者分为高表达、低表达两组,同时结合患者预后信息,绘制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各基因的表达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筛选能够提示患者预后的基因。5.将上述2,3,4三种方法筛选出的基因进行交叉比对取交集,筛选出既与Notch1表达相关、又与患者危险度分层及预后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1.通过筛选TCGA AML数据库中与Notch1相关的基因,发现共有172个基因满足相关系数>0.5,P<0.05的入选条件。其中,148个基因表达与Notch1呈正相关,24个基因表达与Notch1呈负相关。2.基于TCGA数据库提供的AML患者危险度分层信息,分析发现共有17例(12.69%)处于低危组,91例(67.91%)处于中危组,26例(19.40%)处于高危组。分析各基因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共筛选出5,931个与AML患者危险度分层相关的基因。3.基于TCGA数据库提供的AML患者预后信息,分析各基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共筛选出1,584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因。4.将上述三种方法筛选出的基因交叉比对并取交集,共筛选出19个与Notch1表达相关、与患者危险度分层相关、与AML患者生存总体时间相关的基因。5.进一步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共有6个基因(PACS2,PRKD2,BCL9L,SIPA1,PPM1F,RAPGEF3)可能在AM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作为我们后续研究的对象。结论:通过下载TCGA数据库中AML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病理学信息数据,并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批量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19个与Notch1表达相关、与AML患者危险度分层相关、与AML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后期通过文献检索,进一步筛选出6个在AML中具有潜在功能的基因,其可能在AM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并可作为潜在的AML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第二部分PRK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机制分析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上高度异质性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不受控制,导致未成熟的前体细胞异常积累,以及正常成熟血细胞生成不足。AML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多种人体重要的器官,其对机体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将导致贫血、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疾病进展迅速且难以控制。AM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每100,000名成人就中有38例患病,其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6岁。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报道,2018年AML新病例数为19,520例,其中10,670人死于这种疾病。近年来,针对AML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抗白血病药物在AML的治疗方面仍令人不甚满意。年轻患者(年龄<60岁)的5年生存率仅为30-40%,而>60岁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更低,尚且不到10%。目前,AML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影响其进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遗传因素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化疗耐药及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后疾病复发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阐明AML的发生、进展、化疗耐药及复发的机制,发现新的治疗手段,研发更为有效的抗AML药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PRKD)家族隶属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超家族,包括PRDK1,PRKD2及PRKD3,其可以被活性氧、受体酪氨酸激酶和乏氧所激活,从而调节细胞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有研究表明PRKD2的表达可以在胃肠道间质肿瘤-内皮细胞的通信过程中充当一种重要的介质。此外,其可以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发挥重要的功能。PRKD2的表达水平及活性与淋巴瘤的分化水平相关,其可以通过激活NF-κB行使重要的调节功能。在胰腺癌及胶质瘤中,PRKD2的高表达则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浸润转移能力。PRKD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调控过程,然而其在AML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明确PRKD2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在AML细胞系中验证其对AML细胞增殖及耐药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分子调节通路。本课题将为AML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给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可参考利用的生物学靶点。研究目的:检测PRKD2基因在AML耐药及敏感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PRKD2对AML细胞增殖、耐药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第一部分筛选出的6个基因在AML耐药及敏感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筛选在AML进展及化疗耐药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的基因。2.在AML细胞系中感染携带有PRKD2表达载体及阴性对照载体的慢病毒,加入puromycin进行筛选,建立PRKD2稳定过表达的细胞及阴性对照细胞。3.合成针对PRKD2的siRNAs及无义对照siRNAs,转染AML细胞系,下调PRKD2在细胞中的表达。4.利用q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过表达及干扰PRKD2后AML细胞中PRKD2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5.细胞增殖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将过表达PRKD2的AML细胞铺于培养板中,加入CCK8检测细胞增殖速度;将过表达及干扰PRKD2的AML细胞铺于培养板中,并加入化疗药物,CCK8法检测细胞药物敏感性的改变。6.细胞凋亡的检测:利用化疗药物处理过表达及干扰PRKD2的AML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重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的改变。7.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在AML细胞系中干扰及过表达PRKD2后,Notch1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8.提取TCGA数据库中AML患者的mRNA数据信息,获得PRKD2表达量的均值,并依此将AML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分析两组间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9.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PRKD2表达联合AML常见突变对AM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AML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及亲本细胞系K562中检测第一部分筛选出的 6 个基因(PACS2,PRKD2,BCL9L,SIPA1,PPM1F,RAPGEF3)的相对表达量,发现PACS2,PRKD2,BCL9L,SIPA1,RAPGEF3这5个基因具有显着变化。其中PRKD2变化幅度最大,与药物敏感细胞系K562相比,其在耐药细胞系K562/A02中表达水平显着提高。2.应用siRNA及慢病毒转染AML细胞,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及过表达PRKD2的效率,结果表明其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有显着的改变。3.过表达PRKD2后细胞功能的改变:在AML细胞系KASUMI及U937中过表达PRKD2后,CCK8实验显示AML细胞的增殖速率显着提升。同时,过表达PRKD2可以降低AM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显示PRKD2表达升高后,可以显着抑制阿霉素(ADM)诱导的细胞凋亡。4.干扰PRKD2后细胞功能的改变:在AML细胞系KASUMI、U937及K562/A02中干扰PRKD2的表达,CCK8实验显示干扰PRKD2后AM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显着增加。同时,流式细胞术显示PRKD2表达下调后ADM诱导的AML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5.过表达及干扰PRKD2后Notch1通路相关基因的改变:实时定量PCR及Wetsern blot显示,过表达及干扰PRKD2后Notch1通路相关基因(NICD,Notch1,HES1)的表达发生相应改变,其与PRKD2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6.PRKD2表达量与AM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根据AML患者PRKD2表达量的均值,共有47例患者被纳入PRKD2高表达组,87例被纳入PRKD2低表达组。分析显示,PRKD2高表达与AML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度分层情况密切相关。同时PRKD2高表达与AML常见突变(FLT3,NPMc)的发生密切相关。7.PRKD2表达联合AML常见突变对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PRKD2高表达及低表达对有无AML常见突变(FLT3,IDH1,RAS,NPMc)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结果表明,无论AML患者是否存在FLT3及NPMc突变,PRKD2高表达均提示AML患者预后不良;而对于IDH1及RAS突变,PRKD2高表达仅在不伴有该突变的AML患者中提示预后不良,具有预后判断价值。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PRKD2可能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来促进AML细胞的增殖及化疗耐药,且分析发现PRKD2表达与患者年龄、危险度分层、基因突变等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预后提示价值。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AML化疗耐药和增殖的具体机制,并为AML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生物学靶标。

韩博[6](2020)在《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症患者首位。临床上通常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无法从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中获益。此外,三阴性乳腺癌比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更易发生转移。当前主要依靠紫杉类、蒽环类、环磷酰胺和铂类药物的组合治疗,患者生存率较为低下。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传统的化疗方法缺少靶向性,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一些年老体弱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肿瘤患者难以耐受,因而出现无药可用的困境。中药作为肿瘤治疗的补充药物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莪术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类药材,早期的临床试验和相关基础研究发现其挥发油提取物榄香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既往的临床应用发现,榄香烯乳液在癌性胸腹水及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相对较低,老年体弱的患者可耐受。然而,已有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榄香烯的细胞毒机制,关于榄香烯的药理还有很多不明了之处,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不足。本研究根据莪术的临床药理特点,从榄香烯对肿瘤微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水平上系统研究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与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了榄香烯对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活性的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了榄香烯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向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乳腺脂肪垫内注射4T1细胞,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给予每日一次腹腔注射榄香烯(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治疗,设置不治疗对照组和每周腹腔注射一次紫杉醇(paclitaxel,PTX;20mg/kg)组。治疗3周后处死小鼠,摘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研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在肝脏和肺脏的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内HIF-1α、CD31、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使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um,DHE)作为荧光探针观察肿瘤组织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当浓度低于20μg/mL及以下时,榄香烯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当浓度为30μg/mL时,榄香烯具有显着的细胞毒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根据细胞实验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了低中剂量进行治疗。生存实验的结果表明,榄香烯治疗组(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与低剂量紫杉醇组(20mg/kg)乳腺癌小鼠的生存时间相近,均显着长于对照组乳腺癌小鼠。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连续治疗3周后,低中剂量榄香烯乳(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虽然对小鼠原位肿瘤的尺寸没有显着影响,但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同时对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有缓解作用。在机理研究方面,我们发现榄香烯通过下调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蛋白CD3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新生,从而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此同时,榄香烯能够抑制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从而通过抑制Caspase-1活化而抑制IL-1β的表达,表明其具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榄香烯具有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功能,包括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榄香烯显着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ROS的升高和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的升高,证实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发挥其抑炎作用。在组织水平上,通过二氢乙啶染色观察到榄香烯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内的ROS水平显着下调,说明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来抑制HIF-1α和NLRP3的表达。综上,本研究通过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层次的系统实验,阐明榄香烯乳在低中剂量下细胞毒性较低且具有清除ROS的功能,通过减少乳腺肿瘤组织中的ROS而改善肿瘤组织的缺氧和炎性微环境,抑制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了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也缓解了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揭示了榄香烯在主要通过对肿瘤组织微环境的改善调理而实现其抗肿瘤效应,而不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但在高浓度下榄香烯对血管内皮和成纤维细胞具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将榄香烯作为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治疗药物,而不宜将其作为细胞毒化疗药物。

李美蓉[7](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张晓丹,周永明,严静贤[8](2020)在《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获得性造血祖细胞变异而引起的克隆性疾病,以骨髓中髓系原始细胞明显增生而分化受阻,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外周血白细胞有量与质的异常为特征。本文主要从中医药治疗AML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显示不仅有单味中药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分化和逆转耐药等作用,大量中药复方也通过很多途径发挥其治疗白血病的作用。

赵欢[9](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王雪[10](2020)在《O-GlcNAc糖基化调控乳腺癌细胞硼替佐米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首要病因。虽然综合治理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临床耐药的产生严重制约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瓶颈之一。揭示乳腺癌耐药的发生发展机制不仅为研究耐药逆转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乳腺癌治疗具有实际意义。耐药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建立的一系列调节方式,除了 P-糖蛋白药物外排转运体的过表达,导致的细胞适应性增强,细胞凋亡功能失调等也会造成耐药。其中,翻译后修饰调控的信号通路改变也是耐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蛋白质的O-β-N-乙酰葡糖胺(O-GlcNAc)修饰是一种简单的、动态的翻译后修饰,参与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O-GlcNAc转移酶(OGT)和O-GlcNAc糖苷酶(OGA)负责底物蛋白的糖基化添加与消除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包括药物刺激在内的多种应激反应均有O-GlcNAc修饰蛋白的参与。然而,O-GlcNAc修饰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仍待阐明。硼替佐米(BTZ)是一种用于临床治疗的靶向抗肿瘤药,可诱导细胞凋亡。虽然BTZ在临床上表现出对部分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其他实体瘤,特别是乳腺癌则疗效不佳。本论文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RT-qPCR、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分析了乳腺癌细胞在BTZ刺激下,胞内O-GlcNAc修饰的变化,探究了 O-GlcNAc修饰调控乳腺癌细胞BTZ耐药的作用机制。首先,本文研究了内源性BTZ抗性乳腺癌细胞MCF-7、T47D和BTZ敏感的MDA-MB-231细胞中O-GlcNAc修饰的水平。相比BTZ敏感的乳腺癌细胞,内源性耐药MCF-7和T47D细胞中O-GlcNAc修饰在BTZ刺激下动态增加。同时,在BTZ获得性抗性的MDA-MB-231衍生细胞MDA-BR1-3中,随着BTZ抗性越强,O-GlcNAc修饰水平出现升高,提示O-GlcNAc修饰参与了乳腺癌细胞BTZ耐药过程。接下来本文进一步探究了 O-GlcNAc修饰影响BTZ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本文以内源性抗性MCF-7细胞和获得性抗性MDA-BR3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BTZ诱导的O-GlcNAc修饰上调降低了乳腺癌相关的转录因子FOXA1蛋白质稳定性,进而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在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凋亡重要调控因子Bim启动子区存在FOXA1的结合位点。在BTZ耐药细胞中,FOXA1的O-GlcNAc修饰增强,使FOXA1的蛋白水平和稳定性降低,进而导致下游Bim转录减少,最终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这些结果证明FOXA1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细胞BTZ抗性及O-GlcNAc修饰呈负相关,O-GlcNAc糖基化调控了 FOXA1依赖的促凋亡蛋白Bim表达。最后,本文使用O-GlcNAc修饰抑制剂L01与BTZ作用于耐药细胞,观察到L01显着增强了 BTZ诱导的细胞凋亡,进一步证明了 O-GlcNAc修饰在乳腺癌细胞耐药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将O-GlcNAc修饰升高与乳腺癌BTZ耐药性相关联,证明了 O-GlcNAc调控的乳腺癌相关转录因子FOXA1在乳腺癌细胞凋亡失调中发挥功能性作用。BTZ联合O-GlcNAc抑制剂可以克服乳腺癌BTZ耐药,为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gp和Bcl-2表达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gp和Bcl-2表达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品与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其他耗材
    1.5 试剂的配制
        1.5.1 10%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1.5.2 70%、75%乙醇的配制
        1.5.3 10%HCl、20%Na OH
        1.5.4 细胞冻存液配制
        1.5.5 0.5×TBE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
    2.2 药物配置
    2.3 细胞培养
    2.4 MTT比色实验
    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5.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
        2.5.2 油镜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2.6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6.1 DNA提取实验
        2.6.2 琼脂糖电泳
    2.7 RT-qPCR实验
        2.7.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7.2 细胞培养
        2.7.3 RNA样本提取
        2.7.4 RNA样本的选择
        2.7.5 cDNA合成
        2.7.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Western blot实验
        2.8.1 Western blot所需试剂
        2.8.2 蛋白样本的提取
        2.8.3 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 的蛋白表达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白屈菜有效成分(生物碱)的提取率
    3.2 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3 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3.3.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3.3.2 油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3.4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CEM细胞凋亡情况
    3.5 Bax、Bcl-2、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
        3.5.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cl-2 基因转录情况
        3.5.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ax基因转录情况
        3.5.3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基因转录情况
        3.5.4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
    3.6 Caspase9、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3.6.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蛋白的表达情况
        3.6.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急性白血病的分证论治
        4.1.1 辩证分型
        4.1.2 中医治疗用药
    4.2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4.2.1 发病机制
        4.2.2 临床特征
        4.2.3 治疗与用药研究
    4.3 白屈菜生物碱对造血系细胞癌的作用研究
    4.4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
        4.4.1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4.4.2 线粒体途径介导T-ALL细胞凋亡的研究
        4.4.3 有毒中药调控线粒体相关基因、蛋白介导CEM细胞凋亡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屈菜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患者样本
        4.质粒、siRNA、病毒
        5.实验试剂
        6.试剂盒
        7.抗体
        8.引物
        9.药物
        10.主要仪器
        B 实验方法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7.蛋白提取
        8.Western Blotting
        9.免疫共沉淀
        10.瞬时转染
        11.免疫荧光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13.RNA提取
        14.逆转录
        15.实时定量PCR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19.TC水平检测
        20.TG水平检测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22.变量定义
        2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9.总结
    讨论
    缩略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质粒
        4.抗体
        5.病毒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8.分析软件及网站
        9.统计分析
        10.患者样本信息
        B 实验方法
        1.克隆形成实验(CFU)
        2.细胞增殖
        3.免疫组化
        4.体外泛素化
        5.PLA邻位连接检测
        6.蛋白纯化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9.Biacore技术
    实验结果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13.总结
    讨论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缩略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BCL-2在慢性髓性白血病表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BCL-2 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PRK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基于TCGA分析的AML患者中Notchl相关基因的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RK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机制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着1
英文论着2

(6)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榄香烯简介
    1.2 榄香烯抗肿瘤效应
        1.2.1 引起细胞周期阻滞
        1.2.2 诱导细胞凋亡
        1.2.3 抑制血管生成
        1.2.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1.2.5 逆转耐药及放、化疗增敏
    1.3 榄香烯临床试验研究概述
        1.3.1 恶性胸腹腔积液
        1.3.2 中晚期肝癌
        1.3.3 肺癌
        1.3.4 胃癌
        1.3.5 其他肿瘤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来源和相关培养试剂
        2.1.2 实验试剂
        2.1.3 抗体
        2.1.4 PCR引物
        2.1.5 实验动物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活性检测(CCK8方法)
        2.3.3 Annexin V-FITC/PI试剂食检测细胞凋亡
        2.3.4 DCFH-DA探针方法检测巨噬细胞内ROS
        2.3.5 qRT-PCR检测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的表达
        2.3.6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法检测ROS
        2.3.7 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
        2.3.8 榄香烯治疗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预实验
        2.3.9 治疗效果评价实验
        2.3.10 生存期实验
        2.3.11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活性研究
    3.1 榄香烯的细胞毒性
    3.2 榄香烯对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榄香烯对肿瘤缺氧微环境的调控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与转移
    4.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炎性微环境的影响
    4.3 榄香烯对活性氧(ROS)的影响
        4.3.1 榄香烯对ROS的清除作用
        4.3.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中ROS的清除作用
    4.4 榄香烯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全文参考文献
附录1 非论文综述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糖代谢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施治
2 中医药治疗AML的临床研究
    2.1 中药联合常规剂量化疗治疗AML
    2.2 中药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AML的临床研究
3 中医药治疗AML的机制研究
    3.1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
    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3.3 逆转多药耐药
4 问题与展望

(9)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O-GlcNAc糖基化调控乳腺癌细胞硼替佐米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肿瘤耐药性
    1.2 肿瘤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2.1 MDR与P-糖蛋白
        1.2.2 MDR与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
        1.2.3 MDR与DNA损伤修复
        1.2.4 MDR与细胞凋亡
    1.3 O-GlcNAc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1.3.1 O-GlcNAc糖基化概述
        1.3.2 O-GlcNAc糖基化与癌症
        1.3.3 O-GlcNAc糖基化与细胞应激
    1.4 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研究进展
        1.4.1 硼替佐米概述
        1.4.2 硼替佐米与乳腺癌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2 O-GlcNAc修饰增强乳腺癌细胞BTZ耐药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菌株和质粒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溶液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2.3.3 细胞凋亡实验
        2.3.4 细胞转染
        2.3.5 MTS活力测定
        2.3.6 Caspase-3/9活性测定
        2.3.7 蛋白酶体活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乳腺癌细胞内源性BTZ抗性与O-GlcNAc修饰呈正相关
        2.4.2 乳腺癌细胞获得性BTZ抗性与O-GlcNAc修饰呈正相关
    2.5 本章小结
3 O-GlcNAc修饰降低乳腺癌细胞中FOXA1蛋白稳定性和Bim转录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菌株和质粒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3.3.2 RT-qPCR
        3.3.3 PCR扩增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TZ抗性细胞中FOXA1的蛋白稳定性降低
        3.4.2 FOXA1降低引起Bim转录下调,阻止BTZ诱导的细胞凋亡
    3.5 本章小结
4 O-GlcNAc修饰抑制剂与BTZ联用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MTS活力测定
        4.3.2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4.3.3 细胞凋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01与BTZ联用降低乳腺癌细胞耐药性
        4.4.2 L01与BTZ联用上调FOXA1蛋白稳定性和Bim转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gp和Bcl-2表达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况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BCL-2在慢性髓性白血病表达的临床研究[D]. 周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D]. 龙思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PRKD2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刘倩. 山东大学, 2020(04)
  • [6]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D]. 韩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7]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 张晓丹,周永明,严静贤.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5)
  • [9]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O-GlcNAc糖基化调控乳腺癌细胞硼替佐米耐药机制研究[D]. 王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P-gp、Bcl-2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