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论文题目: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作者: 高博禹

导师: 彭仕宓

关键词: 高含水期,流动单元,沉积微相,数值模拟,剩余油

文献来源: 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追踪当前剩余油预测及相关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地质、取心、测井、试油及开发动态等资料,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及油藏工程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开展以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流动单元研究、沉积微相-岩石相研究、油藏工程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动态分析,为剩余油预测提供依据。从微构造、沉积微相-岩石相、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实现剩余油分布的综合预测。以王官屯油田官142 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在层位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建立隔夹层划分标准和识别模式,研究连通体内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择,分析流动单元划分的精细尺度,提出了高含水期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基于流动单元划分,将官142 断块划分出13个小层,分为4 类流动单元。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心滩中粗砂岩相、心滩粉细砂岩相、心滩钙质砂岩相、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钙质砂砾岩相和河漫滩微相,并建立各种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以高密度节点方法建立油藏地质模型、流动单元三维模型,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并进行油藏动态分析和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井网合理性评价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分析。讨论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数值模拟网格,将高密度节点参数场和垂直平分(PEBI)网格方法相结合建立数值模拟静态模型,更为精细的描述油藏的复杂地质条件;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描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历史拟合更加符合油藏开发实际状况,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综合应用微构造、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官142 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论文研究,提出了以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为目标的油藏地质、工程研究方法和配套技术,将表征储层特征的“静态”和表征油藏开发变化的“动态”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

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2 剩余油预测的研究进展

1.2.1 开发地质学方法

1.2.2 油藏工程方法

1.2.3 数值模拟技术

1.2.4 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1.2.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

1.2.6 开发地震技术

1.2.7 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

1.3 流动单元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流动单元概念进展

1.3.2 流动单元的级次分类

1.3.3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进展

1.3.4 流动单元应用进展

1.4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1.4.1 地质模型

1.4.2 数学模型

1.4.3 网格划分

1.4.4 历史拟合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思路及技术流程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思路及技术流程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6.1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2 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工区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油藏基本特征

2.4 层位划分与对比

2.5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流动单元研究

3.1 流动单元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3.1.1 流动单元研究目的

3.1.2 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分类

3.1.3 官 142 断块流动单元研究思路及流程

3.2 渗流屏障识别

3.2.1 取心井隔夹层识别的方法和步骤

3.2.2 取心井岩心观察

3.2.3 隔夹层岩性、物性、电性、开发动态特征

3.2.4 隔夹层的识别模式

3.2.5 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与对比追踪

3.3 取心井连通砂体内流动单元划分

3.3.1 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研究

3.3.2 纵向流动单元划分精细尺度

3.3.3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结果

3.3.4 流动单元岩性、物性、电性、开发动态特征

3.4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3.4.1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横向对比

3.4.2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类型判别

3.5 隔夹层分布规律

3.5.1 单井隔夹层分布

3.5.2 隔夹层纵向分布规律

3.5.3 隔夹层平面分布规律

第4章 沉积微相及岩石相研究

4.1 沉积微相-岩石相研究方法

4.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3 辫状河沉积相及其相标志

4.4 取心井微相-岩石相划分及其相标志

4.4.1 取心井微相-岩石相划分

4.4.2 微相-岩石相类型及其相标志

4.5 沉积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

4.6 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平面分布规律

4.7 相层序和相模式

4.7.1 相层序

4.7.2 相模式

第5章 油藏地质建模

5.1 油藏地质建模方法

5.1.1 随机模拟原理

5.1.2 随机模拟方法与类型

5.1.3 油藏地质建模软件选择

5.2 官 142 断块油藏地质建模

5.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4 流动单元三维建模

5.4.1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

5.4.2 官 142 断块中生界储层流动单元模型

第6章 油藏工程研究

6.1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6.1.1 开发历程

6.1.2 开发现状

6.2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6.2.1 压降分析

6.2.2 含水上升率评价

6.2.3 注水利用率评价

6.2.4 耗水量评价

6.2.5 储量动用评价

6.2.6 驱油效率评价

6.2.7 产量递减规律分析

6.3 开发井网合理性评价

6.3.1 选择合理井网密度的必要性

6.3.2 合理井网密度计算

6.4 流体性质变化规律

6.4.1 流体性质概述

6.4.2 不同开发时期流体性质变化规律

第7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7.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7.2 分阶段数值模拟研究思路及流程

7.3 基本地质、动态模型

7.3.1 静态地质模型

7.3.2 动态模型

7.4 PEBI网格划分方法

7.4.1 传统网格划分方法的局限性

7.4.2 PEBI网格划分技术

7.5 分阶段历史拟合

7.5.1 低含水阶段

7.5.2 中、高含水阶段

7.5.3 历史拟合结果

7.6 数值模拟结果

第8章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综合预测

8.1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思路

8.2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综合预测

8.2.1 微构造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2.2 沉积微相-岩石相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2.3 储层非均质性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2.4 流动单元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2.5 油藏工程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2.6 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8.3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1-20

标签:;  ;  ;  ;  ;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