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郭春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对118例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观察,发现药物的注射浓度、药物连续输注的时间、静脉穿刺的血管管径、输液速度、微粒污染、个体差异是引起病人局部静脉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降低药物浓度、更换血管输注部位、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规范输液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等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病人局部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药物治疗的护理安全,使病人在安全舒适中接受治疗,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预防护理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文献报道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局部静脉炎发率高达57。16%,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以寻找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对2000年7月-2012年1月入住我院血液科的118例病人应用静脉输注药物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18例应用静脉输液,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0岁;急性白血病92例,晚期淋巴肉瘤26例;给药途径:除5例经中心静脉置管途径输注给药,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给药时间>4h者局部静脉炎达92%。其中I级静脉炎84例,Ⅱ级18例,Ⅲ7例。

1.2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3],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2.1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压药物。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一般容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如果病人需要长期发复注射,那么一定要有计划的保护好静脉,接受采用PICC导管,静脉港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炎刺激作用越大,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静脉炎发生效率为45.6%,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也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2.2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中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配伍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

2.3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原则。

2.4患者状况,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粘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改变与静脉炎相关,例如,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壁损伤,极易发生静脉炎。

3静脉炎的预防

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选择优质输液器具和恰当穿刺部位、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时干预已发生的静脉炎等。

3.1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一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例如,在应用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限制液体输入量在每日1000ml以内。

3.2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严格选择穿刺针型号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医务人员应首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直径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和感染部位的静脉。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如果选用外周静脉存在困难,则可选用深静脉置管。根据静脉管径粗细,选择合适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

3.3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例如,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有效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达95%,从而减少药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导致的静脉炎风险。

对于静脉留置针,医务人员应注明穿刺时间,每隔2~3日按照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从液体配制到输液的整个工作中,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4静脉炎的护理

4.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静脉炎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4.2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静脉炎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4.3进行静脉炎患病部位的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细菌性静脉炎的依据。

4.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4.6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4.7若疑似化学反应导致的静脉炎,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4.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对于已有炎症的血管采采用50%硫酸镁湿敷,持续外敷,每日更换班次,局部敷药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20-30分钟每日2次,如果发生药液漏至血管外,则应立即停止输入,尽量抽出局部渗药,并在局部注射程%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并可持续涂抹喜疗妥或50%硫酸镁。

5结果

84例静脉输液后出现I级静脉炎的病人经过湿敷50%硫酸镁1d~2d后均治愈,25例Ⅱ级~Ⅲ级静脉炎的病人予以抬高患肢,局部静脉应用止痛消炎膏涂抹或用50%乙醇湿敷后涂以喜疗妥软膏加予按摩,2d~3d后疼痛及硬结消失。

6小结

输液中静脉炎应针对静脉炎发生的原因而采取正确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这不仅可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而且可改善患者对静脉治疗的满意度,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同时应该严格控制输液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加强静脉液配置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静脉炎输液护理专业化的步化,提高静脉输液治疗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显和.化疗病人静脉系统维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

[2]张磊,岑金梅,梁香玲.金黄散外敷拜{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22(15):6.

[3]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817.

[4]张秀兰,李淑梅.关于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问题的探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20):15.

[5]黄丽平.50%酒精加喜疗妥软膏治疗静脉炎28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2):47.

标签:;  ;  ;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