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拓山石窟发掘年代与造像题材”之二

论“拓山石窟发掘年代与造像题材”之二

一、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翟华君[1](2021)在《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中龙形纹饰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

孙清泮[2](2021)在《山东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各地建造寺庙、造像、写经蔚然成风,青州自然也不例外,驼山、云门山石窟便开凿于此时期并形成规模。根据调查,驼山石窟现存四个窟、一个大龛及一处摩崖造像,共有造像740余身;云门山石窟有两个大龛及三个小窟,各类造像270余身。作为隋唐时期山东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对其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是必要的。根据各窟时代特征,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风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融合、吸收了不同朝代造像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像特征。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汲取了北齐、北周以及南朝造像风格,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合统一,随后在隋代向着健壮、浑圆的特点演变,最终发展为唐代造像丰腴的风格。就造像题材而言,隋唐青州地区以弥陀为主,弥勒、观世音次之。这说明此时弥陀信仰兴盛,改变了北朝弥勒盛行的突出特点,与其他地区特征一致。这一转变与弥勒和弥陀净土的时空差异、往生净土的难易程度、统治者的态度以及高僧大德的推动等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对菩萨天衣、题记、小型造像以及驼山第4窟图像等内容进行考证,认为横于身前两道样式的天衣应是在北朝新样U形天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能最早出现在山东境内,随着文化交流影响到陕甘地区,最终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样式;造像记既反映出隋唐发愿对象程式化的特点,又表现出佛陀名称转化滞后的个性;驼山、云门山石窟窟壁小型造像并非都是“千佛”图像,其中驼山第2窟及第3龛是长期形成的数量庞大的佛像群体,反映出各时期民众造像的情况;最后,驼山第4窟正壁右上为维摩诘与文殊图像,其中维摩诘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图像相似,在这里,维摩诘图像起到增益净土以及联系释迦与弥勒的媒介作用。

孙洋[3](2019)在《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文中认为开凿于北周末至唐的青州驼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第2、3、4、5窟壁雕有小型造像,以往的着录研究称之为"千佛"。但通过对其题材类别、布局形式、题记内容及特征的分析显示,这些小型造像彼此间的联系非常弱,统称为千佛不合适,因其未表现千佛思想,而体现了基于行政、家庭、僧团等关系的公众造像性质,反映了民众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以及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逐渐加深,也显示了驼山石窟较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

孙洋,宋松[4](2019)在《驼山石窟第2窟胁侍菩萨再认识——以造像记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说明驼山石窟是山东地区北周末至隋唐时期开凿的一处大型摩崖石窟造像群。以往有学者以第2窟胁侍菩萨身旁的造像题记内容为依据,判定左右侧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大势至"。笔者近期对驼山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对造像记内容重新识读,同时运用考古学方法分析造像间的打破、避让和依附关系,认为相关题记非胁侍菩萨所属,而归属于其旁的小型像龛。新发现的观世音题材造像也为研究当时青齐地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最新的材料。

赵呈呈[5](2013)在《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青州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佛教的兴盛之地,开窟、建寺、写经、造像等佛教活动非常兴旺。近年来,随着青州地区大量佛教造像的出土,学术界对此地区北朝时期个体造像的研究日益重视,但对于石窟造像的探讨却为数不多。而青州作为山东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的中心地区之一,将此地区的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作为独立的整体来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将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青州地区驼山、云门山的隋代佛教石窟造像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隋及隋以前的政治文化背景与佛教信仰状况,以及北齐、北周、南朝的造像情况,重点总结分析青州地区隋代石窟造像的造像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驼山、云门山石窟开凿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这两个石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通过与隋代其他石窟造像进行比较,总结分析了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风格特点;第三部分,对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中的造像因素进行研究,探讨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风格的渊源;最后一部分阐述了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影响及其价值。全文重点在于对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风格特点及其渊源,以期明晰青州隋代石窟造像是如何传承本土与外来因素以形成独特的风格面貌,及其对后世造像所产生的影响。

杨淑芹[6](2010)在《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文中指出山东地区的唐代造像遗存较多,较完整的构成了唐代佛教造像的实物序列,是整个唐代造像的一个缩影,了解山东地区的唐代造像,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唐代造像的整体风格特征。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大体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初唐风格,一种是武周风格,一种是盛唐风格,三种不同造像风格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情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关联。佛教造像于盛唐时期发展至顶峰,并形成一种标准化的造像范式。山东地区武则天时期的佛教遗存较多,且多有明确的造像纪年,在整个唐代造像中特征非常鲜明,对盛唐造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综观山东地区的唐代佛教造像遗存,其造像样式与当时的石窟造像艺术中心龙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山东地区的唐代佛教样式既有某些本地区的固有特征,又具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共性与个性兼具。本文从山东地区唐代造像的遗存情况入手,分析山东地区唐代造像的造像类型、不同的几种造像风格及其发展演变以及山东地区武则天时期造像的风格特征、山东地区盛唐佛教造像的一般样式、武则天时期造像对盛唐时期造像的影响、山东地区造像与当时的石窟造像艺术中心龙门造像的异同及发展演变关系等情况。本文的研究以山东地区的摩崖造像、单体及佛塔造像为主,采用考古学、图像学的方法对造像分类排比,找出其发展演变关系,并对武则天时期的佛像及盛唐时期造像的一般样式做一个特别研究。

李森,董贵胜[7](2000)在《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文中研究说明

二、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史回顾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州地区概况
    第一节 青州地区地理环境
    第二节 古代青州佛教发展概述
第二章 驼山石窟调查
    第一节 第1 窟
    第二节 第2 窟
    第三节 第3 龛
    第四节 第4 窟
    第五节 第4、5 窟之间的摩崖造像
    第六节 第5 窟
第三章 云门山石窟调查
    第一节 第1 龛
    第二节 第2 龛
    第三节 第 1、2 龛之间及第 2 龛右侧小龛
    第四节 第3 窟
    第五节 第4 窟
    第六节 第5 窟
第四章 石窟时代特征及风格演变
    第一节 主要窟龛的类型、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云门山石窟小龛的类型、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石窟造像时代风格及其演变
第五章 造像题材及佛教信仰
    第一节 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题材
    第二节 隋唐青州地区佛教信仰
第六章 驼山、云门山石窟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菩萨造像天衣渊源
    第二节 造像题记反映的问题
    第三节 窟壁小型造像的性质分析
    第四节 驼山第4 窟图像考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驼山、云门山石窟洞窟统计表
附录二: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龛统计表
附录三:驼山、云门山石窟窟龛造像分布示意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千佛的定义及驼山石窟研究现状
二、驼山石窟小型造像概况
三、驼山石窟小型造像性质分析
结 语

(4)驼山石窟第2窟胁侍菩萨再认识——以造像记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裕群先生对造像记的认识及笔者存疑
二、笔者对造像记考察结果和看法
三、造像记归属分析讨论

(5)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驼山、云门山佛教石窟造像概况
    第一节 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南北朝至隋青州地区历史沿革
        二、 南北朝至隋青州经济文化情况
        三、 南北朝至隋青州佛教状况
    第二节 驼山、云门山石窟概况
        一、 驼山石窟
        1、 第1 窟
        2、 第3 窟
        3、 第2 窟
        4、 第4 窟
        5、 第5 窟
        6、 摩崖造像
        二、 云门山石窟
        1、 第1 窟
        2、 第2 窟
        3、 第3——5 窟
    小结
第二章 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风格特点
    第一节 石窟形制
        一、 尖拱顶窟
        二、 平顶窟
    第二节 造像样式及特点
        一、 造像样式
        二、 造像特点
        1、 身着钩钮式佛衣的佛像
        2、 配饰繁丽华美的菩萨像
    第三节 造像题材及信仰
        一、 西方三圣题材
        二、 弥陀净土信仰
第三章 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风格渊源
    第一节 佛像
        一、 发式
        二、 佛衣
        1、 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
        2、 钩纽式袈裟
    第二节 菩萨像
        一、 宝冠
        二、 衣饰
        1、 长宝缯
        2、 斜形璎珞
        3、 X 形璎珞
        4、 U 形披帛
    小结
第四章 驼山、云门山隋代石窟造像的影响与价值
    第一节 促进了西方三圣题材在山东地区的应用与传播
    第二节 促进了钩纽式佛衣在其他地区的应用与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山东地区佛教造像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山东地区唐代造像研究述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
    第一节 唐代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山东地区唐代造像概况
        一、石窟、摩崖造像
        二、单体及造像碑造像
        三、佛塔造像
    注释
第二章 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遗存类型分析
    第一节 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遗存类型分析
        一、洞窟造像
        二、小龛造像
        三、单体、塔及造像碑造像
    第二节 山东地区窟龛造像的分期及特征
        一、纪年造像
        二、相近造像
        三、造像分期及特征
        四、造像的时代风格
第三章 山东地区武则天时期及盛唐时期佛教造像样式
    第一节 山东地区武则天时期佛像典型特征
        一、山东地区武则天时期的造像遗存情况
        二、佛造像的典型特征
    第二节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的一般样式
        一、佛造像样式
        二、菩萨造像样式
        三、弟子造像样式
        四、力士造像样式
    第三节 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与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异同
    注释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中龙形纹饰的调查与研究[D]. 翟华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山东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研究[D]. 孙清泮. 兰州大学, 2021(12)
  • [3]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J]. 孙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03)
  • [4]驼山石窟第2窟胁侍菩萨再认识——以造像记为切入点[J]. 孙洋,宋松. 齐鲁艺苑, 2019(03)
  • [5]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D]. 赵呈呈.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1)
  • [6]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D]. 杨淑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0(10)
  • [7]关于《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的两点商榷[J]. 李森,董贵胜.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论“拓山石窟发掘年代与造像题材”之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