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客观化研究

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客观化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其致炎过程极为复杂,中医学认为RA属于“痹证”范畴,与古籍中“历节病”、“风湿”、“鹤膝风”等病的描述相似。在临床治疗中,痹病的定义显然不符合西医对RA的分类标准,容易导致误诊。我国学者多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RA进行分证治疗,辨治思路也因而有所不同,疗效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对RA的中医证型客观化已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但缺乏系统化地深入研究。临床研究证实RA证型中以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最常见。重庆地区气侯炎热潮湿,据初步统计湿热痹阻型及寒湿痹阻型RA约占我科住院RA患者的81.5%。因此,研究湿热痹阻型及寒湿痹阻型RA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本研究拟将RA中常见的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对反应疾病活动度、炎症及免疫相关的指标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方面的检测,探索其相关性,寻找两个证型之间的差异及客观化的指标,建立这两种证型新的RA中医证候分类方法。目的探讨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RA中医证候客观化分型及量化诊断的规律。方法收集住院和门诊RA患者临床数据及血清,进行DAS28(ESR)评分,常规方法检测患者的ESR、CRP、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血常规(WBC、RBC、PLT),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AKA),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7荧光强度与百分比,分析各指标在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RA间的差异。探讨免疫指标抗-CCP、RF、GPI及AKA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差异显著指标的诊断作用。结合RA中医临床症状评分量化表,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RA两证型归类判别函数公式。结果1湿热痹阻型RA的DAS28(ESR)、ESR、CRP、WBC及PLT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P<0.01)。湿热痹阻型RA的GLB水平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P<0.01),但ALB水平显著低于寒湿痹阻型(P<0.01)。2ROC曲线结果显示:以湿热痹阻型为阳性对照,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DAS28(ESR)>ESR>CRP>GLB>PLT>WBC(P<0.01)。以寒湿痹阻型为阳性对照,仅ALB对RA寒湿痹阻有诊断作用,曲线下面积为0.636(P=0.000)。3抗-CCP、RF、GPI及AKA水平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间无显著差异(P>0.05)。抗-CCP、RF、GPI分别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DAS28(4)、CRP等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小于0.5。4湿热痹阻型RA血清MMP-3浓度、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7平均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与正常对照组(P<0.05)。湿热痹阻型的TIMP-1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与寒湿痹阻型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A湿热痹阻型外周血表达CD147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RA寒湿痹阻与正常对照组(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ESR、WBC、CRP、关节发热、关节作冷、口渴、汗出、畏恶风寒、肢冷不温”对RA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证型判别有显著性意义。根据RA两中医证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判别数学模型方程为:P>0.5为寒湿痹阻可能性大,P<0.5为湿热痹阻可能性大,判对率为90.2%。结论1DAS28(ESR)、ESR、CRP、PLT、WBC、GLB及ALB可作为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RA的客观化分型依据。2上述七项指标的ROC曲线对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RA的判别有显著的诊断意义。3抗-CCP、RF、GPI及AKA不能作为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RA的客观化分型依据。4湿热痹阻型RA血清高浓度的MMP-3提示骨质破坏。外周血单核细胞膜CD147蛋白表达增加与表达CD147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的下降可能是RA炎症高活动及单核细胞迁移入滑膜组织的结果。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方程,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论文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客观化分型规律的初步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抗-CCP、RF、GPI 及 AKA 在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单核细胞 CD147 与血清 MMP-3、TIMP-1 检测在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Logistic 回归分析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探讨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湿热痹清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 河南中医 2017(08)
    • [2].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14)
    • [3].口服湿热痹胶囊大鼠体内代谢产物分析[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05)
    • [4].四妙散加减联合中药奄包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15(08)
    • [5].董振华治疗湿热痹经验浅析[J]. 浙江中医杂志 2018(05)
    • [6].清热祛痹汤治疗湿热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24)
    • [7].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 中医药通报 2014(06)
    • [8].湿热痹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05)
    • [9].加味四妙饮治疗湿热痹80例[J]. 陕西中医 2008(04)
    • [10].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关节功能分析[J]. 四川中医 2016(12)
    • [11].湿热痹清丸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07)
    • [12].中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60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0)
    • [13].五藤二草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63例临床观察[J]. 西南国防医药 2010(06)
    • [14].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 西部中医药 2019(04)
    • [15].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J]. 新中医 2017(04)
    • [16].不同敷贴时长治疗急性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处方药 2020(09)
    • [17].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黑龙江中医药 2015(02)
    • [18].湿热痹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师 2013(05)
    • [19].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60例[J]. 光明中医 2011(06)
    • [20].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09(05)
    • [21].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之热的脏腑基础[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09)
    • [22].湿热痹片对湿热痹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 2009(32)
    • [23].来氟米特联合中药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 2014(03)
    • [24].双柏散冷敷对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镇痛效果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1)
    • [25].中药内外合治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2(12)
    • [26].湿热痹片治疗湿热痹阻型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西南军医 2011(01)
    • [27].银苓消肿丸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02)
    • [28].清湿热方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7(03)
    • [29].升降散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2(01)
    • [30].中药内外兼治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11)

    标签:;  ;  ;  ;  ;  

    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客观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