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聚唾液酸的研究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聚唾液酸的研究

论文摘要

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是唾液酸以α-2, 8和(或)α-2, 9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同聚物。聚唾液酸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非免疫原性和可降解性,是理想的药物缓释和医用支架材料。此外,聚唾液酸经降解或者酶催化可得到一系列的唾液酸类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多为应用于医药或食品和保健品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获得聚唾液酸的唯一途径,本研究采用的菌株是大肠杆菌CCTCC M208088 (Escherichia coli CCTCC M208088)。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聚唾液酸制备过程中的发酵和提纯工艺进行优化,实现聚唾液酸的高效生产。首先,从E. coli CCTCC M208088合成聚唾液酸的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代谢特性、生理胁迫、释放效率等多个角度出发,实施一系列以强化聚唾液酸合成为目的发酵调控策略;其次,基于聚唾液酸发酵液的特性,构建出一条完整的提取纯化工艺。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对E. coli CCTCC M208088合成聚唾液酸的培养条件(pH和溶氧调控方式)进行了优化。经过pH调控策略的优化,确定了氨水流加控制pH的策略,结果聚唾液酸产量大幅提高了58%,达到3.03 g/L。与此同时,残留磷酸盐浓度从19.31 g/L左右降到1.72 g/L,大大减轻了后续产物提纯和废水处理的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搅拌速率和溶氧浓度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发现较高的溶氧条件有利于聚唾液酸的合成。通过对不同搅拌速率发酵结果的比较发现:在500-700 r/min范围内,低搅拌速率利于菌体的生长,而高搅拌速率有利于产物的合成。于是引入了分阶段调控策略,在发酵前期(12 h之前)采用低搅拌速率500 r/min,保证菌体的最适生长状态,而在发酵中期开始(12 h之后)采取高搅拌速率700 r/min,结果聚唾液酸产量进一步提高至3.92 g/L。(2)对E. coli CCTCC M208088合成聚唾液酸的培养方式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模式(间歇式流加、恒速流加、变速流加、指数速率流加)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培养有利于聚唾液酸的合成,而分批补料培养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为了整合两种发酵方式的优势,提出分批补料-分批培养组合发酵策略:发酵前期采用分批补料的方式(指数速率流加)使菌体浓度迅速增加,当菌体浓度接近最高水平时(16 h),一次性补入高浓度山梨醇转入分批发酵阶段,结果聚唾液酸产量达到了5.70 g/L。(3)研究了添加丙酮酸对E. coli CCTCC M208088代谢网络碳流通量分布的影响。发现添加丙酮酸可以显著加强三羧酸循环,提高菌体细胞的产能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弱磷酸戊糖途径的碳流通量,弱化菌体生长与产物合成对共用资源的竞争,从而提升了聚唾液酸的合成效率。在此基础上,将丙酮酸添加与组合发酵策略结合起来,聚唾液酸产量提高至6.92 g/L。(4)利用生理胁迫和促释放策略强化E. coli CCTCC M208088合成聚唾液酸的效率。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对聚唾液酸释放和合成的影响,发现吐温-60可以在促进聚唾液酸释放的同时强化聚唾液酸的合成效率。与对照相比,12 h添加0.4 g/L吐温-60可提高聚唾液酸产量10.9%。此外,考察了双氧水胁迫策略对聚唾液酸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酵过程中4 h添加7.5 mmol/L,8 h添加15 mmol/L,12 h添加15 mmol/L,16 h添加25 mmol/L H2O2的四点添加策略可使聚唾液酸产量比非胁迫情况下提高19.8%。(5)为了构建聚唾液酸的提取工艺,对聚唾液酸的稳定性、分离特性以及发酵液中主要杂质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聚唾液酸保持结构稳定的条件:热处理不超过100℃、酸碱处理在pH 5-10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络合沉淀聚唾液酸的反应条件:CPC质量浓度为聚唾液酸3倍,NaCl<0.1 mol/L,pH 6.0-7.0,温度<40℃。此外,确定了乙醇沉淀聚唾液酸的适宜条件,即处理液中添加氯化钠至0.68 mol/L,然后加入3倍体积的乙醇。最后,研究了珍珠岩过滤除杂的适宜的操作条件:处理液pH=10,珍珠岩用量为80 g/L。(6)确立了提取和精制聚唾液酸的工艺。为了提取聚唾液酸,发酵液首先经过80℃加热预处理30 min,然后离心去除菌体,得到的上清液用乙醇沉淀,沉淀物用水复溶后,以珍珠岩为助滤剂进行过滤,滤液经过超滤脱盐后再用CPC络合沉淀,形成的CPC-PSA络合沉淀物转移至0.8 mol/L NaCl溶液中复溶解离,然后再次利用乙醇沉淀,沉淀物洗涤后真空干燥即得聚唾液酸。得到的聚唾液酸样品纯度可达95%,总回收率在50-60%之间。为了制备医药级别的产品,聚唾液酸提取样品需要进一步的精制。样品依次经过超滤、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处理,再经脱盐、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最终产品。产品中蛋白未检出,内毒素含量低于100 EU/mg,纯度达到99.9%。精制样品的红外和核磁共振图谱的特征吸收峰与文献报道的α-2, 8糖苷键连接聚唾液酸比对一致。(7)优化的聚唾液酸生产工艺进行了500 L规模的中试放大验证,聚唾液酸产量达到5.50 g/L,分离得到的聚唾液酸纯度达到95%。中试的产量、发酵生产强度以及生产规模均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聚唾液酸和唾液酸结构
  • 1.1.2 聚唾液酸和唾液酸的理化性质
  • 1.1.3 唾液酸类物质的功能
  • 1.1.4 以聚唾液酸为原料制备唾液酸类衍生物
  • 1.1.5 聚唾液酸在蛋白药物修饰和神经修复手术中的应用
  • 1.2 聚唾液酸的生产方法
  • 1.2.1 聚唾液酸合成菌株
  • 1.2.2 细菌合成聚唾液酸的营养条件
  • 1.2.3 细菌合成聚唾液酸的培养条件
  • 1.2.4 大肠杆菌合成聚唾液酸的代谢途径
  • 1.2.5 聚唾液酸的提取纯化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聚唾液酸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唾液酸发酵过程pH 和溶氧控制策略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
  • 2.2.2 培养基
  • 2.2.3 培养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利用高浓度磷酸盐培养基发酵聚唾液酸
  • 2.3.2 氢氧化钠控制pH 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2.3.3 氨水流加控制pH 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2.3.4 溶氧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2.3.5 搅拌转速对聚唾液酸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
  • 2.3.6 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对聚唾液酸分批发酵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 coli CCTCC M208088 合成聚唾液酸培养模式的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
  • 3.2.2 培养基
  • 3.2.3 培养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唾液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2 分批补料培养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3.3.3 分批补料-分批培养组合发酵模式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 coli CCTCC M208088 合成聚唾液酸的代谢网络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
  • 4.2.2 培养基
  • 4.2.3 培养方法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E. coli CCTCC M208088 代谢网络的构建和计算
  • 4.3.2 E. coli CCTCC M208088 代谢网络分析
  • 4.3.3 外源添加丙酮酸对E. coli CCTCC M208088 代谢网络的影响
  • 4.3.4 丙酮酸添加与组合培养策略结合用于聚唾液酸发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胁迫和促释放策略强化E. coli CCTCC M208088 合成聚唾液酸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菌株
  • 5.2.2 培养基
  • 5.2.3 培养方法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外源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5.3.2 吐温-60 添加策略的优化
  • 5.3.3 吐温-60 添加策略应用于7 L 发酵罐
  • 202 胁迫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5.3.4 H202胁迫对聚唾液酸发酵的影响
  • 202 胁迫策略应用于7 L 发酵罐'>5.3.5 H202 胁迫策略应用于7 L 发酵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聚唾液酸提取与精制工艺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2 检测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聚唾液酸的稳定性
  • 6.3.2 聚唾液酸的分离特性
  • 6.3.3 发酵液中的主要杂质的去除
  • 6.3.4 聚唾液酸的提取
  • 6.3.5 聚唾液酸的精制
  • 6.3.6 聚唾液酸结构鉴定
  • 6.3.7 聚唾液酸生产工艺的中试放大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Ⅱ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色谱法与质谱法分析唾液酸的衍生方法的研究进展[J]. 色谱 2019(12)
    • [2].唾液酸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作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2)
    • [3].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唾液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9)
    • [4].燕窝的精华——唾液酸[J]. 食品科学 2016(05)
    • [5].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燕窝中唾液酸[J]. 分析试验室 2014(05)
    • [6].燕窝中唾液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9(05)
    • [7].基于棉花亲水色谱从鸡蛋黄中分离纯化唾液酸化糖肽研究[J]. 分析化学 2020(01)
    • [8].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燕窝中唾液酸的含量[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07)
    • [9].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昔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6例[J]. 中外医疗 2011(06)
    • [10].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昔脂钠对急性视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1)
    • [11].浙江地区献浆人群中总唾液酸水平的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8(09)
    • [12].唾液酸受体并非流感病毒各亚型在雪貂组织中播散分布的决定因子[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04)
    • [13].三黄鸡α-2,3唾液酸转移酶Ⅲ基因的克隆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J]. 畜牧与兽医 2013(04)
    • [14].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奶粉中唾液酸含量的测定[J]. 分析测试学报 2008(S1)
    • [15].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用于重组人促红素中唾液酸的含量测定[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27)
    • [16].鸡α-2,3-唾液酸转移酶Ⅰ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1)
    • [17].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09)
    • [18].牛初乳中唾液酸乳糖与乳糖的色谱分离[J]. 过程工程学报 2017(03)
    • [19].测定唾液酸含量的改良间苯二酚-盐酸法的建立及验证[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6(10)
    • [2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0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1(04)
    • [21].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昔脂钠联合七叶皂苷鈉治疗视神经损伤的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1)
    • [22].唾液酸化人乳寡糖的分离及串联质谱结构序列分析[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04)
    • [23].重组人促红素异构体唾液酸化程度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19)
    • [24].唾液酸在Ⅰ段Ⅱ段和Ⅲ段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6(02)
    • [25].FASEB:唾液酸-解开大脑疾病的关键因素[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9)
    • [26].常见妇科肿瘤患者血清中唾液酸化糖蛋白标志物的筛选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11)
    • [27].受体唾液酸化与肿瘤的关系研究[J]. 科技资讯 2016(18)
    • [28].唾液酸:一种新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J]. 临床检验杂志 2008(05)
    • [29].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在多种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05)
    • [30].唾液酸化路易斯-X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表达[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12)

    标签:;  ;  ;  ;  ;  ;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聚唾液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