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

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固体地球物理

作者: 黄静

导师: 陈颙

关键词: 网格,网格技术,地震会商,虚拟地震会商系统平台,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文献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地震灾害是我国面临的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地震会商是地震趋势分析的重要形式和形成地震预测意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智能决策过程,这种过程以信息和专家知识的集成为基础。本论文对现行地震会商体制进行分析,认为传统的地震会商方式存在着信息利用不充分和专家知识集成效率低等不足,尤其是应急会商,表现为:地震数据资料信息量大但分散,应用较少;参与应急会商的时间紧迫;能够参与会商的专家人数较少;专家之间相互交流操作没有技术条件,协同研究比较少;专家资源利用低等。但是对防震减灾来说,地震会商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进行应急会商与紧急决策,“时间就是生命”,需要大量、实时资源,分布式的专家协同,在短时间内形成参考意见以指导应急救援。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条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迅速应对紧急事态的需求。 本论文分析现代地震会商的这种应急决策趋势,指出其时效性需求,引入了网格技术这一国内外新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利用网格的特点——能将所有的数据、信息与空间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实现全球数据和信息的互连互通,实现跨地区的远程互操作——来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最有效的协同工作方式,构建了虚拟地震会商系统,该系统可以及时更新数据源,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能够使更多专家参与会商,进行协同操作,并大大提高专家进行会商的时效性;对日常的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经过分析、对比和研究,该虚拟会商系统以网格技术和网页相结合为技术手段,从常用的网格体系结构中进行筛选,最后确定采用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来构建系统平台。该体系结构是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四层模型:1,用户应用层;2,集群服务;3,和服务器、网络进行连接的资源和连接协议;4,构造层。中间两层就是网格核心。相对于虚拟会商系统来说,这四层的实现依次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现行地震会商体制及其面临的难题

1.1 中国的地震灾害、地震预报与地震会商

1.2 地震会商的重要性

1.3 地震的应急工作

1.4 地震会商面临的难题

1.5 引进网格技术构建虚拟地震会商系统平台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的网格新环境

2.1 网格概念的形成

2.2 网格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2.3 网格技术的国内外现状与应用前景

2.4 网格环境应用于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的可能性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虚拟地震会商系统平台的框架设计

3.1 地震会商的要素与需求

3.2 主体框架设想

3.3 体系结构的确定

3.4 数据库的确定

3.5 会商系统平台的基本功能设计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虚拟地震会商系统平台中若干重要技术

4.1 会商系统中的数据库

4.2 OGSA的四层内容在虚拟会商系统中的体现

4.3 会商对话实现的具体步骤及内容

4.4 音频、视频会商的探讨

4.5 适用情况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应用实例

5.1 会商平台的应用示例

5.2 震后趋势的综合判定方法与强余震预测方法

5.3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6.3 参考文献

附件:震情会商制度

论文发表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2-16

参考文献

  • [1].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 黄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 [2].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 董惠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 [3].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 吴新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 [4].人类活动与地震灾害耦合系统[D]. 李晓璐.电子科技大学2015
  • [5].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 杨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
  • [6].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 肖东升.西南交通大学2009
  • [7].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Yang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D]. MSc.Yin Myo Min Htwe.武汉大学2009
  • [8].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 王毛毛.南京大学2013
  • [9].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及恢复力研究[D]. 金书淼.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 [10].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 宁宝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

相关论文

  • [1].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 杨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
  • [2].分布式地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周克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
  • [3].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 张晓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 [4].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 黄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 [5].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灾害风险分析[D]. 吕红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 [6].伽师强震群区、西秦岭阿尼玛卿缝合带上部地壳精细结构[D]. 徐朝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 [7].省级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何斌.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研究[D]. 潘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
  • [9].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 董惠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 [10].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 吴新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