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之间的左翼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旨在探明在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背景下,左翼作家是怎么样表述女性的,这些表述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些表述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进而探索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的特点。左翼文学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透过左翼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从五四文学到解放区文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思想变革和实践运动。很多女性经历了五四退潮后的彷徨和痛苦,受到了革命的召唤,把革命当作解放自我的一种捷径,最终从家庭的“小我”走向集体的“大我”。两性关系在中国现代主体的建构过程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从性别维度进入左翼文学研究。从性别和性别政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主体性”、“平等”等一系列范畴重新审视。两性关系不仅仅涉及个体,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与女性密切相关的身体和爱情两个方面来论述三十年代女性形象的特质。从女性身体的角度出发,探究女性的自我欲求和存在价值。通过女性在爱情方面的抉择和失落,反观女性和革命、男性之间的关系。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左翼文学的三十年代,作家们都自觉地承担起了启蒙者的角色,试图通过作品中的形象的给迷惘中的人们指引一条出路。但太过看重文学的功利性色彩,也导致了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出现概念化、政治化的倾向,在女性意识方面也有所淡化,这种不足是令人遗憾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左翼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 2.1 知识女性
  • 2.1.1 追寻革命的女性
  • 2.1.2 苦闷彷徨的女性
  • 2.1.3 骄奢淫逸的女性
  • 2.2 底层女性
  • 2.2.1 阶级压迫下的女性
  • 2.2.2 封建伦理道德压迫下的女性
  • 3 女性形象文学生成的原因
  • 3.1 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
  • 3.2 从"出走"的娜拉到"从军"的花木兰
  • 4 左翼女性形象的特质
  • 4.1 革命话语中女性的身体书写
  • 4.2 爱情与革命的两难选择
  • 5 女性形象的价值意义
  • 5.1 启蒙意义
  • 5.2 政治化倾向和女性意识的淡化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左翼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面性[J]. 赤子(中旬) 2013(10)
    •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乡村实况考察[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 [3].三十年代江西音乐的历史诠释[J]. 黄河之声 2011(20)
    • [4].论现代出版推动下的三十年代作家自传热[J]. 文教资料 2014(29)
    • [5].论三十年代的沈从文和左翼作家的相似性[J]. 艺术品鉴 2015(10)
    • [6].海派小说“现代性”质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5)
    • [7].浅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J]. 参花(下) 2017(11)
    • [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文化论争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与局限探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9].革命“乌托邦”书写:左翼浪漫文本的“先锋性”呈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2)
    • [10].美文与雅诗——论何其芳三十年代初诗文写作[J]. 长江学术 2012(02)

    标签:;  ;  ;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