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

论文摘要

现象学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多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思想涉及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领域,它历经意识论现象学(胡塞尔)与存在论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德国阶段和想象现象学(萨特)与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的法国阶段,支流庞杂,派系众多。现象学美学延续了现象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成为西方二十世纪美学主流之一,被称作为最富“哲学味”的美学流派,其中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就是这一流派的集大成者,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学家,也是建立了现象学美学体系并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深入地应用到美学领域的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美学体系是有关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经验性结构的体系,它既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又借鉴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所以该结构又可以理解为在意向性和情感先验双重关联下的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经验性结构。但杜夫海纳建立的是一个开放的美学体系,他引入的思想也是多元的,要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还需从法国现象学做起,而法国现象学又深深根植于其自身哲学传统之中,所以要想找到杜夫海纳的具体位置,就需要将其思想置于法国哲学之中。审美对象论首先碰到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一方面要被“上演”,另一方面要为公众所知觉。除艺术作品之外其他对象中也有潜在的审美特质,杜夫海纳特别列出生命对象、自然之物、实用对象和能指对象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以此拓宽审美对象的外延。其次是审美对象的宇宙论,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在世界中的审美对象,它关涉空间(或空间的时间化)艺术和时间(或时间的空间化)艺术,一个是审美对象的世界,它关涉再现和表现这两个世界,表现是再现的可能性,再现是表现的现实性,两者互为基础,表现因再现构成一个统一世界,再现因表现成为一个活力世界。最后是审美对象的存在论。杜夫海纳通过对萨特想象对象论、茵加登意象对象论、康拉德观念对象论的批判,认为审美对象只能是一种知觉对象,这种知觉是梅洛-庞蒂式的主体—身体所提示的知觉,它是一种纯粹知觉,仅以审美对象自身为目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其中原始未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客体化的态度去认识审美对象,也正是基于这种客观化的态度,审美对象首先是自在的存在,其次才是自为的存在。另外,审美对象就它是一种被感知物而言,它的自在始终是为我们的自在,审美对象就它是一种以表现自身为目的的对象而言,它的自为具有准主体的性质,因此,审美对象以一种“自在(为我们)一自为(准主体)”的方式存在。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论的现象学改造虽然切中了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但他所做的主客体交融的努力还具有分裂的痕迹,只是这种分裂更加重视客体(审美对象)的地位,而这种客体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体,它是被主体知觉意向性关联的客体,这又导致了对象自在性和知觉主体性的矛盾。尽管杜氏美学思想难免有些偏失,但毫不影响他对我们深刻的启示,尤其是我们可以借助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来理解中国美学中“意象”这个核心概念,这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汉语语境中深入体会杜氏美学思想的魅力,更能为中国美学的理解提供一个契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学理渊源
  • 第一节 杜夫海纳和19世纪的法国哲学
  • 第二节 杜夫海纳和20世纪的法国现象学
  • 第三节 康德和胡塞尔对杜夫海纳美学思想体系建构及其审美对象论的启示
  • 第二章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及其他对象
  • 第一节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
  • 一、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界限
  • 二、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两个条件
  • 第二节 作为其他对象的审美对象
  • 一、审美对象与生命对象
  • 二、审美对象与自然之物
  • 三、审美对象与实用对象
  • 四、审美对象与能指对象
  • 第三章 审美对象的宇宙论
  • 第一节 在世界中的审美对象
  • 一、空间中的审美对象
  • 二、时间中的审美对象
  • 第二节 审美对象的世界
  • 一、再现的世界
  • 二、表现的世界
  • 三、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 第四章 审美对象的存在论
  • 第一节 对萨特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的批判
  • 第二节 对茵加登审美对象是一种意象对象的批判
  • 第三节 对康拉德审美对象是一种观念对象的批判
  • 第四节 审美对象是一种知觉对象
  • 第五节 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 一、“自在—自为”在萨特和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发展
  • 二、审美对象是一种“自在(为我们)—自为”的准主体
  • 第五章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总评
  • 第一节 美学研究重心审美对象论的转向
  • 第二节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的努力与缺失
  • 第三节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与中国美学意象说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在被忽视和自尊间的中介作用[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2].对知觉经验的一个形式分析[J]. 哲学动态 2020(01)
    • [3].农村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学业求助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知觉与空间”: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 装饰 2020(01)
    • [5].知觉压力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1)
    • [6].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20(01)
    • [7].疼痛和不公正知觉的相互关系[J]. 医学与哲学 2020(11)
    • [8].医学高职生生涯阻碍知觉现状调查与分析[J]. 科技视界 2020(29)
    • [9].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0(11)
    • [10].精品赏鉴[J]. 营销界 2019(04)
    • [11].知觉表征论视角下的知觉环境依赖性特征[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6)
    • [12].降低消费者购买知觉风险策略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23)
    • [13].从未知到已知-超感体验对先验知觉的创新设计[J]. 创意与设计 2018(05)
    • [14].情景知觉中的信息界定:从主观预期到“惊奇”算法[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6)
    • [15].从语义学角度分析知觉经验表征[J]. 社科纵横 2017(03)
    • [16].知觉经验与知觉信念之第三条道路——基于戴维森与麦克道尔之争[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4)
    • [17].认知可渗透性与知觉辩护[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18].知觉辩护的直接性与不可错性[J]. 学术月刊 2015(12)
    • [19].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1)
    • [20].建筑空间与心理知觉[J]. 科技展望 2016(04)
    • [21].聋生个体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3)
    • [22].谈知觉基本特性在生活中的体现[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12)
    • [23].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隐瞒的中介作用[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4].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3)
    • [25].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3)
    • [26].指示性思维与知觉经验[J].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9(01)
    • [27].探析书法艺术中的知觉[J]. 大观 2020(06)
    • [28].贫困地区高中生歧视知觉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抑郁倾向的中介作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1)
    • [29].少数民族地区3~6岁幼儿知觉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基于拉萨7所幼儿园的调查[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05)
    • [30].尽享自然,绿色“养”吧 纯净喂养ABC之追根溯源宝宝餐[J]. 父母必读 2014(05)

    标签:;  ;  ;  ;  ;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