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及其寄主作物与杀虫剂三者相互作用的研究

豆野螟及其寄主作物与杀虫剂三者相互作用的研究

论文题目: 豆野螟及其寄主作物与杀虫剂三者相互作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动物学

作者: 潘亚飞

导师: 雷朝亮

关键词: 豇豆田,化学杀虫剂,节肢动物,豆野螟,寄主植物,药剂敏感性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豇豆是人们喜食的蔬菜,是夏秋蔬菜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品种多,生长周期短,近年来随着优良豇豆品种的推广,豇豆栽培面积日益增多,种植面积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害虫多而且呈现危害加重的趋势。目前豇豆优势害虫的防治主要是应用化学杀虫剂进行控制,并且常常只考虑一种害虫。经常使用化学杀虫剂的豇豆田,优势害虫种群明显,世代倍数不断增加,很难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因此,恢复由于化学杀虫剂大量使用而破坏的菜田环境,充分发挥和利用菜田天敌的目标控制作用,降低优势害虫的世代增长倍数,是减轻主要害虫危害保证食物安全的重要策略。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化学杀虫剂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田间害虫、天敌的生境发生变化,引起它们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发生改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豆角这一生境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和不同杀虫剂与豆角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力求为豆野螟的综合防治寻求新的理论基础和防治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豆野螟的综合治理的研究从害虫—杀虫剂两因子水平提高到作物—害虫—杀虫剂三因子水平;揭示出作物—害虫—杀虫剂潜在的内部联系以及这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探索杀虫剂的使用是否对豆角等豆类作物作物的次生代谢物质造成干扰和影响;为豆野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并在此研究上进而提出更为系统的对豆野螟的综合防治的设想,为豆野螟的抗性机理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本研究从生态位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豇豆一年几茬的现状,选择了春播和夏播的豇豆田,并对主要害虫、天敌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以期为豇豆田生态系统中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为菜田害虫的现代管理提供借鉴。 本文对武汉地区春播和夏播豇豆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类及空间、时间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豇豆中,瓢虫、蜘蛛和捕食蝽同主要害虫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跟随效应强,具保护利用价值;害虫生态位宽度以蚜虫、蓟马、豆野螟较宽,天敌生态位春播田中瓢虫较宽,夏播田中蜘蛛较宽。对武汉地区使用化学农药的豇豆田生态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害虫、天敌昆虫、蜘蛛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区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比较合理,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低,害虫数量比例较小,天敌比例较大,节肢动物类群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天敌对优势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化学防治的春播和夏播田,由于施药后,豇豆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害虫的数量虽然得到了暂时的抑制,但是药效期过后害虫数量恢复速度很快,害虫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迅速上升,同时,多数天敌种群数量则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豆野螟的研究

1.1 豆野螟的分布

1.2 豆野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1.2.1 豆野螟的世代与历期

1.2.2 生活习性

1.2.2.1 成虫羽化

1.2.2.2 交尾与产卵

1.2.2.3 成虫趋光性

1.2.2.4 卵

1.2.2.5 幼虫

1.2.2.6 幼虫耐饥力

1.2.3 田间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3 豆野螟防治技术的研究

1.3.1 豆野螟的农业防治技术

1.3.1.1 抗虫品种培育

1.3.1.2 耕作技术

1.3.1.3 农事操作

1.3.2 豆野螟的化学防治技术

1.3.3 豆野螟的生物防治

1.3.4 豆野螟的综合防治

2.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

2.2 昆虫诱导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

2.3 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

2.3.1 寄主识别与寄主定位

2.3.2 交配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2.3.3 取食行为

2.3.4 生长发育抑制

2.3.5 杀卵和降低生殖力

2.3.6 杀虫作用

2.3.7 昆虫外激素的协同剂

2.3.8 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寻找寄主的线索(诱导的植物化学防御ⅳ

2.3.9 帮助寻找更有效的害虫驱避剂

2.3.10 用于抗虫品种的选育

2.4 寄主植物对昆虫的影响

2.4.1 寄主植物对昆虫MFO的影响

2.4.2 寄主植物对昆虫EST的影响

2.4.3 寄主植物对昆虫GST的影响

2.4.4 影响昆虫解毒酶系诱导的因子

3.寄主植物影响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

4.农药对寄主植物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5.有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第一节 豇豆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生态位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分析方法

2.2.1 生态位宽度

2.2.2 生态位重叠

3.结果与分析

3.1 豇豆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类

3.2 空间生态位分析

3.3 时间生态位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取样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节肢动物结构组成的影响

3.2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3.3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4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均匀度的影响

4.讨论

第三章 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作物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差异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寄主植物

2.3 主要供试药剂

2.4 实验方法

2.4.1 室内毒力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绿福高效顺反氯氰菊酯的敏感性

3.2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万灵的敏感性

3.3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安打的敏感性

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取食不同寄主作物的豆野螟体内四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寄主植物

2.3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酶液制备

2.4.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测定

2.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

2.4.4 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测定

2.4.5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测定

2.4.6 蛋白含量的测定

3.结果及分析

3.1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2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3.3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3.4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寄主植物

2.3 实验方法

2.3.1 温度处理和测定方法

2.3.2 主要测定指标及计算公式

2.3.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幼虫和蛹历期的影响

3.2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幼虫及蛹重的影响

3.3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生命参数的影响

3.3.1 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生命参数分析

3.3.2 存活曲线

3.3.3 雌成虫年龄特征存活率(l_x)及年龄特征产雌率(m_x)

3.4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的种群动态参数

4.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及不同品种豇豆的抗性比较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寄主植物

2.2 供试豇豆品种

2.3 供试虫源

2.4 实验方法

2.4.1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2.4.2 不同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对比实验

3.结果及分析

3.1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分析

3.1.1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花瓣的选择比较

3.1.2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豆荚选择比较

3.2 不同品种的豇豆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3.2.1 不同品种的豇豆在不同花期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3.2.2 不同寄主花瓣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3.2.3 不同寄主豆荚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3.2.4 不同寄主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撰写的研究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2

参考文献

  • [1].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豆野螟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D]. 陆鹏飞.华中农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豆野螟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D]. 陆鹏飞.华中农业大学2007
  • [2].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李生才.山西农业大学2004
  • [3].农药对枇杷园生态系的影响与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研究[D]. 傅丽君.福建农林大学2005
  • [4].B型烟粉虱寄主选择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D]. 林克剑.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5].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D]. 焦懿.华南农业大学2000
  • [6].光肩星天牛对槭树挥发物的响应及虫害诱导信号物质研究[D]. 张风娟.北京林业大学2006
  • [7].云南烟蚜抗药性的监测及抗性机制研究[D]. 宋春满.华中农业大学2005
  • [8].间作套种对小白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害虫的影响[D]. 蔡鸿娇.福建农林大学2007
  • [9].南疆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害虫种群动态研究[D]. 李号宾.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10].植物—小菜蛾—杀虫剂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洪山.南京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  ;  

豆野螟及其寄主作物与杀虫剂三者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