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研究

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研究

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作者: 叶川

导师: 宗守云

关键词: 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凸显,隐含

文献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动宾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重要的句法结构。长久以来,对它进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深入其内部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次范畴研究的论著却不多见,尤其是对“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研究。所谓“动词+目的宾语”结构,指的是动词所支配的句法成分往往表示施事者主动发出某种动作或行为目的的一类动宾结构。其形式特点是:可用“为……(而)”将目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本文针对《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1987)中的“动词+目的宾语”实例以及部分本人近来收集并认定是“动词+目的宾语”的结构形式进行考察。既有句法范畴的“动词+目的宾语”短语,也有极少数词法范畴的述宾式复合动词。同时,搜索了郭锐语料库中所有与之相关的例句进行分析、描写和解释,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分析并探讨了动词与目的宾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一些对应规律和特点。这种结构的增多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且呈流行趋势。正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零引言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起因和现状以及运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目的宾语作出界定。壹可支配“目的宾语”的动词性质之考察通过对动词本身、动词与前面施事主语以及动词与后面所支配的名词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得出:能支配目的宾语的动词具有可控、自主、持续、方式的性质,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行为的目的。贰“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句法、语义考察与分析据考察,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与古汉语的“为动用法”之间存在着联系。分析了常见目的宾语的几种类型以及探讨了“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句法特点,并对“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义关系进行了匹配。叁“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义隐含形式根据“动词+目的宾语”结构隐含成分的性质,把该结构的隐含分为两种情况,四种形式:“而”前隐含与“而”后隐含。“而”前隐含是指有关动词的空位隐含;“而”后隐含包括:受事宾语的空位隐含,介宾短语的空位隐含,零隐含三类。用形式码化为:为(V1)PN1 而(PP) V2 (PN2)。当原动词V2 是及物动词时,隐含的受事宾语(PN2)对原目的宾语PN1 具有如下四种语义关系:种属义、支配义、关联义、处所义。肆“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用认知分析分析了目的宾语得以产生的内外因素及前提条件,并将目的宾语分为“典型代体目的宾语”与“非典型代体目的宾语”两种类型。从语用上来说,“动词+目的宾

论文目录:

○ 引言

0.1 研究的起因和现状

0.2 运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0.3 目的宾语的界定

一 可支配“目的宾语”的动词性质之考察

1.1 通过动词本身考察

1.2 通过与前面施事主语之间的关系考察

1.3 通过与后面所支配的名词成分的关系考察

1.4 小结

贰“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句法、语义考察与分析

2.1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与古汉语的“为动用法”

2.2 常见目的宾语的几种类型

2.3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句法特点

2.4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义匹配

叁“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义隐含形式

3.1 汉语的隐性特征

3.2 隐含的界定

3.3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存在着语义隐含

3.4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几种隐含形式

3.4.1 “而”前动词的空位隐含

3.4.2 “而”后语义成分的空位隐含

3.5 小结

肆“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用认知分析

4.1 引子

4.2 目的宾语得以产生的内外因素及前提条件

4.3 “典型代体目的宾语”与“非典型代体目的宾语”

4.4 “动词+目的宾语”结构凸显了信息焦点

4.5 “动词”与“目的宾语”搭配的认知解释

4.6 小结

五 余论

附录

《动词用法词典》中“动词+目的宾语”的实例

附录

新搜集并认定是“动词+目的宾语”的实例

附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04

参考文献

  • [1].动词“告诉”带宾语情况分析[D]. 黄维.湖南师范大学2009
  • [2].印尼学习者“(动词)+趋向动词+宾语”结构偏误分析[D]. 邝嬿娜.中山大学2015
  • [3].留学生汉语动词带宾语能力习得情况研究[D]. 朱婧晶.南京大学2012
  • [4].“问”只宾语演变探析[D]. 车淑娅.河南大学2001
  • [5].“带/戴+宾语”的共时、历时考察[D]. 肖牡丹.华中师范大学2009
  • [6].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 高俊霞.华中师范大学2006
  • [7].疑问小句作主宾语考察[D]. 王婵婵.河南大学2008
  • [8].“出+宾语”的多视角研究[D]. 郑娟曼.浙江师范大学2007
  • [9].现代汉语宾语位置研究[D]. 朱琳.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 [10].现代汉语“动词+工具宾语”结构研究[D]. 童蕾.湘潭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现代汉语感受动词研究[D]. 马赟.南京师范大学2007
  • [2].小句视点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研究[D]. 王宇波.华中师范大学2007
  • [3].“出+宾语”的多视角研究[D]. 郑娟曼.浙江师范大学2007
  • [4].现代汉语双宾动词研究[D]. 冯雅.鲁东大学2007
  • [5].现代汉语复杂宾语的语义特点研究[D]. 朱军.湘潭大学2004
  • [6].“动词+名词宾语”结构中定语的成句作用[D]. 赵黎明.辽宁师范大学2005
  • [7].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 高俊霞.华中师范大学2006
  • [8].“动词+处所宾语”的句法语义及相关语法问题研究[D]. 宗杉.东北师范大学2006
  • [9].现代汉语V1+V2动宾结构研究[D]. 张莉莉.南京师范大学2002
  • [10].现代汉语“复合动趋式+宾语”的语序研究[D]. 牛彦敏.首都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  

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