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杜春英(黑龙江省克山农场1队卫生所161621)

【中图分类号】R56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100-02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治疗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障碍的疾患。由于炎症病变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时气短。由于进行性慢性气道感染,常引起呼吸衰竭,多数预后不良,但随着红霉素疗法的应用,DPB的预后有了划时代的变化。本文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探讨分析。

(一)首选治疗

1.推荐治疗方案根据循证依据和专家共识,2000年1月日本厚生省弥漫性肺疾病调查研究组制定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大环内酯类药疗法临床应用指南。主要内容为:

(1)小剂量大环内脂类药疗法是DPB的基本疗法,一经诊断应尽快应用,因为越在病程早期临床效果更好。

(2)药物的选择和每日剂量

1)首选药物红霉素(EM)每日400mg或600mg,分2~3次,口服。

若其无效或存在不良反应停药,或有药物之间作用时可选择:

2)二线药物克拉霉素(CAM)每日200mg或400mg,1次或分2次,口服;罗红霉素(RXM)每日150mg或300mg,1次或分2次,口服。

注意:16员大环内酯类药物无效。

(3)疗效评估和疗程

1)多数在2~3月内可见到临床疗效,治疗应持续至少6月可对临床疗效评价。

2)当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肺功能改善或对日常活动无显著受限时,总疗程为2年。

3)停药后若症状复发,应重新开始治疗。

4)当对有广泛性支气管扩张、伴有呼吸衰竭病情进展的患者有效时,疗程不限于2年可继续给药。

2.作用机制近10多年的研究发现,低剂量、长疗程EM疗法治疗DPB的作用机制是其抗炎作用而非杀菌作用,原因如下:首先,细菌未清除而DPB患者症状改善。第二,即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也可取得改善。第三,血清或痰中的药物浓度低于主要菌属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已经证实EM通过抑制炎症过程切断慢性气道感染的恶性循环(抑制气道高分泌,中性粒细胞聚集,气道上皮层的损伤)。而且14员大环内酯类药物即使亚最小抑菌浓度(sub-MIC)也能表现出抑制生物膜形成和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表达。因此,EM的抗炎作用是两方面的,分别针对宿主防御机制和细菌活性。

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是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因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有胃肠动力药样作用,可刺激胃肠道运动。有时可见到恶心、胃部不适等胃肠反应,症状基本在开始治疗2周内出现。肝毒性和过敏样皮疹不常见。有报告认为丙氨酸转氨酶或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在100U/L以上应停药,若不超过此值可继续观察用药。罕见有大环内酯类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包括QT间期延长的室性心动过速,但在以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DPB患者时尚未发现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红霉素和其他14员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干扰肝脏细胞色素P450通路影响许多药物的作用,新的15员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似乎对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较小。

(二)对症治疗

口服祛痰剂及支气管舒张剂等。

(三)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当患者有感染征象,如发热、脓痰、痰量增多、血沉增快、CRP阳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时,应作病原学检查,可针对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选用羧苄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新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等药物,用药期间不停用红霉素等药物。

(四)其他

1.氧疗DPB患者多有低氧血症,长期氧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有条件可行家庭氧疗。

2.激素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早年曾有提倡,但目前认为,除非有严重支气管痉挛及重症呼吸衰竭时,一般不主张应用,尤其对有感染的患者弊多利少。

3.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内科治疗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减充血剂、鼻内激素等药物。必要时外科手术,目前功能性内镜手术(functionalendoscopysinussurgery,FESS)在保留粘膜和恢复正常粘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准确去除病变,已成为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首选方法。

经历30余年,在DPB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需扩大对该病的认识。使用大环内酯药以来明显改变了DPB的预后,其抗炎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晓春,于润江.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0).

[2]贺正一,李燕燕.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996(2).

[3]刘少滨,施作霖,郑松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3).

标签:;  ;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