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

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李霞[2](2020)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经费投入多方主体博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愈加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更凸显创新驱动的特点,更彰显全面发展的特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需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共赢的目标。但由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长期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使得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并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受资源配置、发展概况以及自身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各主体存在着非合作博弈。本文从经费投入视角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研究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并分析了影响各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探索了混合策略最优解的求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最优策略的求解,验证方法有效性的同时寻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对策。该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将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一同纳入博弈模型中,系统研究三方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演化博弈的动态分析,探索三方主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经费投入的决策行为,分析均衡条件与稳定策略,得出政府、高校和社会在策略选择时的影响因素与选择趋向。其次,基于得分函数与精确函数提出了区间直觉梯形模糊(IITFN)的基本理论,进而构建了IITFN模糊矩阵博弈模型,给出了区间直觉梯形模糊(IITFNFMG)矩阵博弈的混合策略最优解的求取方法。然后,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和社会这两类主体在政府明确支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策略选择的案例应用,证明以区间直觉梯形模糊数表示支付函数获得的最优策略更加符合实际局中人策略选择的模糊性特征,并且得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高校-社会”主体策略选择的模糊概率。最后,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与混合策略最优解的计算,给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主体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对策。

王辉[3](2020)在《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立已来,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单位均保持较快增长,为国家发展进步、民族复兴繁荣,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懂技术的高级工程师,而且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质,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格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法治意识、工程伦理意识和生态意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国工匠,因此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研究,完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十分必要,这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对深化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思想进行了综述。(1)相关概念方面,如能力的概念与构成、素质的含义与特征;(2)理论基础方面,大工程观包括基本概述及其理论构成(大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工程伦理),胜任力理论涉及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结构模型(胜任力基本模型、模型的构建方法);(3)工程教育思想方面,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工程教育思想。第二,对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1)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方面,发展历程包括工程硕士教育摸索期、起步期、稳定发展期、繁荣期等四个阶段,改革举措包括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新增工程领域准入制度、制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等;(2)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特征方面,分析了国务院、教育部等颁布的相关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本,总结出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方式注重产学结合等四个特征;(3)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概括出“培养定位矮化,价值认同不足,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目标缺乏理念支撑”、“课程设置雷同,双导师制虚设,工程硕士的理论、实践质量缺乏机制保障”、“技能实践匮乏,研发参与不足,工程硕士的职业胜任能力缺乏应有配套”等问题。第三,设计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1)大工程观下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方面,包括大类工程领域的四大划分依据(行业分类、职业分类、专业分类、学科分类)、七大类工程领域及三方面培养目标;(2)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方面,包括确立依据(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胜任特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人才标准等),能力素质结构(两大知识要求、三大素质要求、五大能力要求)。第四,开展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的实证分析。(1)针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方面,包括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探索(探索性因子分析、能力素质结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验证性因子分析及路径分析、观测变量与潜变量关系分析、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Ordinal回归分析(平行线检验和模型拟合结果、Ordinal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2)对专家的深度访谈分析方面,含有访谈对象确立、访谈提纲设计和访谈结果分析等内容。最后,提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建议,以及本文研究总结。改革建议主要包括“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强化现代工匠培育,提高工程职业素养”、“加强知识技能供给,完善双师指导机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标职业胜任需求,鼓励开展研发应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等三大方面;研究总结包括研究局限及展望等。

黄文娟[4](2019)在《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位论文质量是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镜子,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存在只重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忽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情,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论文质量的下降。毋庸置疑,保障和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重要课题。云南师范大学是云南省重点师范高校,经过八十余年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几十万各行各业的人才。本文研究是基于我校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分析,以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为视角,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和访谈调查法展开研究,了解我校论文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来保障和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首先,通过对在校学术型研三学生和2018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剖析我校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了生源质量不够高、导师指导不力、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论文质量意识不够高以及我校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我校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对导师和管理者的访谈,证实我校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接着,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把它们的管理经验借鉴到我校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当中。最后,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我校论文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管理的对策建议,需要我们做到:大力推动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论文质量管理;不断加强我校学位论文质量的全过程和全环节管理,注重优选良才,合理设置课程,完善论文管理制度。本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进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由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本质属性,本文提出的改进对策对云南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黎明[5](2019)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近年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快速扩张,其培养质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更凸显出建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中所生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合理解析,寻求作用于教育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着手于从制度的制定、程序的规范、文化的丰富等方面实施控制,其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研究生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凸显。然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完善需要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与共同努力。因此,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地方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具体实际合理定位以突显特色优势,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依据当前我国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再结合地方高校的现状提出与之契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思路为:首先在明晰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涵与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地方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紧接着以黑龙江省H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主体、内部质量文化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阐释。最后,依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提出了准确的战略目标定位、完善的教育投入保障、关注培养过程管理、严格把关输出质量、建立专门动力保障机制五个完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针对性策略,以期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汪霞[6](2018)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文中提出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创新的核心是变革,它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创新型政府建设、创新政策体系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完善、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渠道强化等四方面的问题。

刘贻新,张光宇,阎秋生,衷华,李香[7](2018)在《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系统工程视角梳理和总结了学校的改革举措,包括:提出了"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改革方针,构建了"宏观愿景层—中观体系层—微观措施层"的MLP改革模型;设计了"分类培养、科教对接、产学融合、互联互通"的培养路径,多渠道、多模式搭建了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以全过程培育为主线,打造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精细化培养链。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

许翔杰[8](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福全,常国威,刘铁铮,王柳[9](2016)在《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研究生创新教育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为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具体分析、探究和挖掘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思路和理念以及目标与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目标与任务,并结合实际对研究生创新教育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这些均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

许硕[10](2016)在《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焦点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尤其是高端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形成了整体规模较大、发展迅速、分布均衡的研究生培养态势,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单元。然而,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度保障乏力;“科教”协同滞后,人才培养链条不健全;研究生课程系统性不高,通识教育缺失,人才应用性缺失;社会关注度不高,研究生生源存在不足等。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总结了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总结了其特点和经验,归纳了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的总体目标和改革原则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和界定,并结合治理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践路径。最后,文章提出了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并入合作高校成立“科教融合共建学院”的设想,并详细阐述了共建学院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的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根据发展特征的明显不同,可分为“开创”、“建立”、“停滞”、“复苏”、“规范”、“创新”等六个阶段,目前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约占总量的40%左右,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政府角色的缺失是造成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度保障乏力、科教协同滞后的原因所在;高等院校角色的缺失是造成课程系统性不高的原因所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角色缺失是造成人才应用性缺失的原因所在。综合国外科教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来看,“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使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各自优势与特色得到充分发挥,让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单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协同,实现共赢发展,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科教发展规律的重要理念和先进模式。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以下四点启示:强调合作与开放;教育体制变革:实现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体的单轨制;管理理念变革:实现以科研机构与大学等多方互动的多元治理;政府推动变革:通过合作获取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保障。在此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包含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元主体的协作型治理体制,重点是厘清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分别在科研能力培养与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分工职责,探索建立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的科教融合学院,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原则包括:注重发挥科研特长,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规范;强调治理理念下的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原则。文章结合治理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的五点实践路径。文章最后假定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并入合作高校,采用与合作高校“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授予学位”的方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成立“科教融合共建学院”。本文最主要的创新是从公共治理理论的角度,揭示了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体制改革的改革原则。注重发挥科研特长,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规范;强调治理理念下的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原则是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改革基本原则。并基于国内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深化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明确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核心定位;明确将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划归相应高等院校管理;采取“多元合作”的方式组建科教融合学院;明晰科教融合学院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环境是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对“科教融合共建学院”的系统阐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也是未来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改革较为可行的一个实践途径。

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专业硕士学位
        (三)第一职业学位
        (四)专业认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经费投入多方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2.1.1 概念界定
        2.1.2 研究范围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模糊矩阵博弈
        2.2.3 参数估算
        2.2.4 演化博弈
        2.2.5 区间直觉梯形模糊数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三方主体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置
        3.1.1 博弈主体
        3.1.2 博弈策略集合
        3.1.3 参数设置
    3.2 模型构建
    3.3 模型求解与分析
        3.3.1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3.3.2 各主体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基于IITFN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博弈最优策略
    4.1 基于IITFN的博弈最优策略
        4.1.1 基于IITFN的纯策略最优解
        4.1.2 基于IITFN的混合策略最优解
    4.2 实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4.2.1 “高校-社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博弈模型构建
        4.2.2 模型求解
        4.2.3 管理启示
    4.3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对策
        4.3.1 落实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多元共治模式
        4.3.2 增强高校研究生质量教育保障主人翁意识
        4.3.3 提高社会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概率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能力的概念与构成
        2.1.2 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2.1.3 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工程观理论
        2.2.2 胜任力理论
    2.3 工程教育思想
        2.3.1 美国工程教育思想
        2.3.2 欧洲工程教育思想
        2.3.3 日本工程教育思想
第3章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
    3.1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
        3.1.1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举措
    3.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特征
        3.2.1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3.2.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的特征
    3.3 工程硕士能力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培养定位矮化,价值认同不足,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目标缺乏理念支撑
        3.3.2 课程设置雷同,双导师制虚设,工程硕士的理论、实践质量缺乏机制保障
        3.3.3 技能实践匮乏,研发参与不足,工程硕士的职业胜任能力缺乏应有配套
第4章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设计
    4.1 大工程观下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
        4.1.1 大类工程领域的划分依据
        4.1.2 大类工程领域及培养目标
    4.2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
        4.2.1 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的确立依据
        4.2.2 我国工程硕士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
第5章 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结构实证分析
    5.1 研究生问卷调查研究
        5.1.1 能力素质结构探索
        5.1.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1.3 Ordinal回归分析
    5.2 专家深度访谈分析
        5.2.1 访谈对象确立
        5.2.2 访谈提纲设计
        5.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建议
    6.1 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强化现代工匠培育,提高工程职业素养
    6.2 加强知识技能供给,完善双师指导机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6.3 对标职业胜任需求,鼓励开展研发应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现状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质量
        (三)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及应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状况
        一、输入管理
        二、过程管理
        三、输出管理
    第二节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设计
        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三、管理者和导师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硕士研究生对学校科研条件的满意度评价
        二、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制度的满意度评价
        三、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硕士研究生对个人因素的满意度评价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经验
        二、国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经验
    第二节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经验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推动全员参与管理是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
    二、加强全程管理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三、推行全环节管理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然构成
    第一节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及理论追问
        一、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战略保障要素
        二、投入保障要素
        三、过程保障要素
        四、结果保障要素
        五、机制保障要素
    第三节 地方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数”的激增与“质”的下滑矛盾分析
        二、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然解析
    第一节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探析——以黑龙江省H大学为例
        一、关注研究生招生选拔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
        三、重视研究生质量产出
    第二节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一、质量目标与标准不甚明确
        二、质量保障机构有待健全
        三、质量评估制度仍需完善
        四、质量保障参与主体单一
    第三节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一、培养单位质量管理功能未有效发挥
        二、教育主体责权机制不甚明晰
        三、内部质量文化环境羸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
    第一节 准确的战略目标定位
        一、制定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设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第二节 完善的教育投入保障
        一、引进教学条件
        二、吸纳优质生源
    第三节 关注培养过程管理
        一、制定合理培养模式
        二、优化课程资源设置
        三、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四、强化研究生主观能动性
    第四节 严格把关输出质量
        一、规范学位论文管理
        二、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第五节 建立专门动力保障机制
        一、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二、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
        三、多元的质量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困境
    1. 工科研究生教育定位、发展思路和培养理念不清晰
    2. 工科研究生教育不接地气, 与产业对接不紧密
    3.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制于实践资源匮乏
    4. 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粗放、培养效率不高
二、“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综合改革方针
三、综合改革的MLP模型
    1. 宏观愿景层:顶层设计
    2. 中观体系层面:体系构建
    3. 微观措施层:计划支撑
四、改革成效
    1. 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培养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2. 打造了一批提升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品牌项目
    3. 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8)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
    (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和理念
    (三)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二、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三)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要健全规范研究生创新教育制度。
        2. 要树立培养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
        3. 要营造建设研究生创新教育环境。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思考
    (一)改革和创新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二)健全和规范研究生导师队伍遴选、考核和建设机制
    (三)推进和强化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四)改进和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
    (五)规范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10)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三)国外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科研机构的含义
        (二)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内涵考察
    二、相关理论
        (一)作为研究视角的治理理论
        (二)其他相关理论
第二章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开创阶段(1950-1953年)
    二、建立阶段(1953-1966年)
    三、停滞阶段(1966-1976年)
    四、复苏阶段(1976-1985年)
    五、规范阶段(1985-2011年)
    六、创新阶段(2011年-今)
第三章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发展的现状审视
    一、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国家直属大型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二)部委及地方所属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国防科研单位和军工集团公司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解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度保障乏力、科教协同滞后
        (二)科研机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文化传播缺少传承性
        (三)企业等市场主体:忽视人才的应用性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扭曲:缺乏合作与开放观念
        (二)教育体制割裂滞后:研究生教育双轨制的弊端
        (三)管理结构不尽合理:科研机构与研究生之间缺乏互动
        (四)政府推动缺乏动力:合作渠道缺乏与制度保障
第五章 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先进经验
    一、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特点分析
        (一)美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特点
        (二)德国、法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三)日本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特点
    二、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科教协同创新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内生性合作行为
        (二)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教协同创新中求同存异
        (三)科教协同创新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供给与保障
        (四)科教协同创新要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
        (五)各类社会创新单元广泛参与科教协同创新
第六章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改革原则和实践路径
    一、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二、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改革原则
        (一)发挥科研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二)强调教育规范,突出内涵发展
        (三)强调治理理念下的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原则
    三、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核心定位
        (二)明确将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划归相应高等院校管理
        (三)采取“多元合作”的方式组建科教融合学院
        (四)明晰科教融合学院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五)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环境
第七章 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建立多元协同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一)领导机构设置
        (二)协商合作机制
        (三)交流沟通机制
        (四)综合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建立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协作培养机制
        (一)健全双导师的遴选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科教结合的课程和教学培养体系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体系
        (四)探索科研机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论文管理和评价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经费投入多方主体博弈研究[D]. 李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D]. 王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7)
  • [4]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黄文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陈黎明.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汪霞.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8(02)
  • [7]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刘贻新,张光宇,阎秋生,衷华,李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2)
  • [8]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 王福全,常国威,刘铁铮,王柳.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0]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 许硕.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