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加德纳菌生物学分型、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学分型、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性病门诊和妇科门诊女性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BV)及其他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致病因素。探讨运用自制人血双层吐温平皿(HBT平皿)建立高效分离鉴定阴道加德纳菌(GV)的方法,并进行体外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测定GV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阴道加德纳菌的不同生物学型别和基因型别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检查线索细胞结合Nugent积分系统的Biswas标准对546例女性患者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及相关致病因素调查,同时进行其他性病病原学、血清学及组织学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淋病奈瑟菌、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梅毒、HIV、尖锐湿疣)。自制HBT平皿接种、培养GV,运用4项简单程序(菌落形态、在HBT上清晰边缘弥散的β溶血环、触酶阴性和典型革兰染色镜下形态)与复杂程序分别对其进行生化鉴定,并对比两种方法结果。同时进行菌落半定量计数研究和体外药敏试验(甲硝唑、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罗红霉素、四环素、头孢呋肟和氨苄西林),计算抑菌商数(IQ)。采用Briselden方法,根据马尿酸钠水解、β—半乳糖苷酶、脂酶试验结果的不同对GV进行生物学分型;运用ARDRA方法(扩增rDNA限制性分析)对G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细菌性阴道病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细菌性阴道病在性病门诊就诊人群的患病率为27.2%,在妇科门诊就诊人群的患病率为22.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共83例(63.4%);合并感染最多的为解脲脲原体(29.0%);流产史、宫内节育器使用、有多个性伴三个因素与BV发生有相关性。两种鉴定GV方法无统计学差异(x2=3.2,P>0.05),4项简单程序鉴定GV的符合率达到96.3%。分离培养的129株GV中,BV患者的GV检出率(48.1%)高于非BV患者(15.9%),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57.17,P<0.001)。BV患者GV培养4+生长率高于非BV患者,1+、2+生长率低于非BV患者(P<0.05)。对GV敏感药物为: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四环素和甲硝唑。剔除丢失的14株GV及相应的研究对象,在532名受试对象中诊断BV128例,患病率为24.1%;BV患者的GV检出率(48.4%)高于非BV患者(13.1%),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对分离的115株GV进行生物学分型,结果检测出7种型别,2型(24.4%)检出率最高,其次为3型(21.7%)、5型(18.3%),1、2、3、4型在BV患者的分布显著高于非BV患者(P<0.001),5型在非BV患者分布高于BV患者(P<0.05),未检出6型,7型、8型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将50株GV分为A、B、C三个基因型,没有发现基因型与BV有相关性。结论细菌性阴道病不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常合并其他性传播病原体感染,故应在STD高危人群中积极开展筛查工作。HBT平皿不仅是GV的高效选择培养基,还是有效的鉴定手段之一。GV是BV的致病菌之一,致病性可能与浓度相关。微量稀释法研究显示克林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好,甲硝唑的抑菌效果在有效值的边缘。GV的不同生物型别与BV发病相关,未发现与BV发病相关的基因型别。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述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性病门诊和妇科门诊细菌性阴道病及相关性传播疾病患病情况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的分离鉴定及微量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的生物学分型、基因分型及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学分型、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