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可伟(满洲里市第一医院骨外科021400)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医院门诊护理风险因素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020-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加大,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医院的门诊需求不断增大,门诊护理工作要降低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门诊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风险水平高、类型复杂、危害严重和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等特点,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及并发症等。
运用风险因素管理办法,对医院门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医院的经济损失,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权益。
对门诊护理风险的评估。
(一)、门诊诊疗过程中的风险
1、诊断和检查治疗的风险。门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存在:错误诊断、延误诊断、遗漏诊断、颠倒主次诊断、以症状体征代替诊断或不写诊断等风险。
在门诊检查治疗过程中存在:医生用药失误,导致器官受损等不良反应;手术出现差错,导致身体损伤甚至生命危险;门诊治疗引起的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滥做大型检查和重复检查导致患者不满等风险[1]。
(二)门诊护理的环境风险
1、因医院门诊就诊环境不安全导致患者或家属意外伤害和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2、门诊就诊病人多,门诊治疗存在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处置取药时间长、诊察时间短等引发医患矛盾的风险。
3、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低导致的风险。有的导诊护士缺乏应急处理的经验或者分诊错误,会延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带来护理安全风险;部分护士在给病人门诊治疗时,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低,或出现注射意外,容易引起护患纠纷;CT室、MRI室护士,缺乏使用高压注射器后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处理知识,容易导致患者的穿刺点的周围组织肿胀、疼痛,甚至皮肤坏死。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水平低,急救技术、仪器操作不熟练,对急诊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观察与评估;对急救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掌握不全面,容易引发门诊急救的风险[2];门诊抢救设施不完善,急救药品缺少,医护人员缺乏紧急事态的足够应对能力,容易造成事故发生。
(三)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风险。部分诊室的护士存在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差,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认真执行护理规范,护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比如配药时粉剂溶解不全,抽药不彻底,造成给药不足或为顾及患者,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抗菌药未按医嘱给药,未认真落实现配现用等带来一系列护理安全风险。部分护士查对、交接班走过场,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缺乏法律意识,随意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易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因对医疗保险、新农合保险等相关政策不熟悉,未按医保或新农合规定开药或检查,导致患者不满的风险。
风险因素管理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
(一)加强对门诊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可以有效避免门诊护理风险。对医护人员加强风险教育,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安全管理条例》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门诊医护人员对门诊护理风险的认识,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及处理护理纠纷的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营造护理安全维护氛围,降低或消除护理风险的发生;对医护人员加强警示教育,将发生在本院或其他医院的门诊风险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加强分析和总结,高度重视,加强防范,避免门诊护理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控制门诊护理风险。1、实施病情交代制度。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情况下特别要交代清楚病情、病程、药物治疗影响及预后。2、实施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3、规范门诊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书写。病程记录及诊断要清楚、明确,详尽,字迹要清楚、保存证据。大型检查、门诊手术、特殊治疗、家庭病床,外带药品输液均需签字留底封存[3]。
(三)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预防门诊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加强对门诊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到上一级医院进修的机会,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诊疗风险发生;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门诊病人发生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和流程的学习,常见危重病人处理和复苏流程的学习,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强医技科室护士专科知识培训,如造影剂漏出的预防和处理等;加强导诊护士分诊知识及技能学习,加强对危急重患者病情的处理能力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分诊准确率,避免纠纷的发生。
(四)创建安全的门诊就医环境,可有效预防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受伤害和交叉感染的风险。门诊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医院安全措施到位,安保系统运行正常;加强医疗装备、设施的维护,确保高效安全运行;保持清洁干净的医院门诊就诊环境,地面和卫生间要防滑,通道通畅无阻,光线充足,容易摔倒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制定应对患者摔伤的措施,保障门诊患者就诊的护理安全;在内外科、儿科门诊,安排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护士,患者就诊过程中若发生紧急情况,相关护士能熟练运用急救技术、配合抢救工作并全程陪护患者到病区或急诊室;规范管理门诊的药品和物品,各诊室和医技科室要根据自己科室的特点设立急救物品,并按质量要求进行封存管理,避免完好率不符而影响抢救,保证用药安全[3]。
(五)建立风险监控考核小组,施行奖惩制度,可以有效杜绝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医患矛盾的风险。成立风险监控考核小组,加强对医护人员在内科诊断、外科手术、输液、过敏试验等的监控和考核,对发生的医疗风险,迅速反应,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如果涉及到由法院判决的民事赔偿款等,由医疗风险基金和责任人共同承担。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制度,这样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技术能力、保障门诊护理质量、防止医疗差错和事故。
(六)购买商业保险,回避或转移门诊护理风险,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医院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和附加医疗意外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经法庭判决需经济赔偿后,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转移风险;减少或停止开展具有极高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开展不具备诊疗条件的项目,回避风险;当风险发生频率不高,预计赔偿额度在医院支付能力之内,且无法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等手段应对时,医院或相关责任人承担医疗风险所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自留风险[3]。
(七)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风险。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不佳,而导致患者产生强烈不满所引发的,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的护理理念,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患者会更好地配合诊疗,避免引起诉讼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曹东萍许樟荣牛恩喜张坚贾富坤张豫生《军队医院门诊医疗风险因素评估及干预对策的研究》,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2(2):367-369。
[2]苏丽《门诊护理管理安全隐患和防范对策》,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12(9):184-185。
[3]饶黎钟海忠陈羽中鞠金涛《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24):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