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与应用研究

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与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与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热能工程

作者: 赵伶玲

导师: 周强泰,吕震中

关键词: 旋流燃烧器,花瓣稳燃器,花瓣燃烧器,稳燃,数值模拟,低燃烧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我国贫煤、无烟煤等低挥发分煤的资源极其丰富,这些煤种挥发分含量低,可燃性能差,极不易着火与点燃,已成为我国电站锅炉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低挥发分煤,国内习惯采用的四角切圆燃烧方式,但这种燃烧方式容易造成炉内结渣,并在气流余旋的作用下在炉膛上部及水平烟道造成烟温偏差,而且随着锅炉机组的大型化而不断增大,严重威胁锅炉的安全运行。而旋流燃烧方式在炉内结渣和烟温偏差等方面比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欧美等国的大型机组,绝大多数采用墙式布置的旋流燃烧器。但旋流燃烧器一般认为只适合于中等以上质量烟煤的燃烧。稳燃作为低挥发分煤墙式旋流燃烧器可靠运行的首要问题,国内外至今仍未很好解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良好稳燃性能的新型旋流燃烧器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旋流燃烧器燃烧低挥发分煤时存在的稳燃性能不佳的问题,在以往旋流燃烧器的基础之上,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稳燃装置——花瓣稳燃器(Petal Flame Stabilizer,简称PFS)。提出了既能起到良好稳燃作用又能降低NOx排放的新型旋流燃烧器——花瓣燃烧器(Petal Swirl Burner,简称PSB)。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瓣稳燃器与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花瓣燃烧器煤粉燃烧的三维(360˙ )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花瓣稳燃器与花瓣燃烧器的流场、颗粒场、温度场和浓度场。对花瓣稳燃器与花瓣燃烧器的回流区进行了立体分析,计算了回流量、掺混系数等特性参数;研究了不同粒径煤粉颗粒的运动轨迹;分析了花瓣燃烧器温度分布和CO2、O2、NOx等浓度分布特点,研究了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花瓣燃烧器充分考虑了影响煤粉着火和燃烧的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迅速强烈混合问题:煤粉颗粒进入炉膛后即能进入回流区,而不会过早地向二次风扩散;煤粉气流与热烟气之间的热质交换不只是传统旋流燃烧器回流区边界剪切层上的微观湍流脉动,而是宏观的对流混合。花瓣稳燃器能在其背流面形成径向和轴向多种回流区,增大进入回流区的煤粉量,同时还在每个花瓣后面形成稳定的“值班火焰”,双面对煤粉颗粒加热,有利于低挥发分煤(贫煤和无烟煤)和低负荷运行时煤粉的着火与稳燃和降低NOx的排放。花瓣燃烧器在某厂210MW贫煤锅炉中已经过长时间试验,对低挥发分煤的适应性强,点火迅速,稳燃效果良好;从中心风管看火孔观看到,煤粉颗粒的漂流及循环现象。与以往燃烧器的稳燃机理完全不同,花瓣稳燃器的设计有意将部分煤粉引进燃烧器的中心回流区,并在那里着火燃烧。部分煤粉颗粒迅速进入中心回流区对低挥发分煤的着火和稳定燃烧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煤粉的燃尽。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燃烧器具有良好的稳燃性能,能在55~100%负荷范围内稳定燃烧挥发分为Vdaf=12~18%的贫煤。花瓣稳燃器与花瓣燃烧器的提出,意在解决我国特有的低挥发分煤稳定燃烧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并首次提出了“掺混系数”的概念,用以衡量煤粉与高温回流烟气之间掺混速度和掺混强度,拓展了稳燃原理,为旋流燃烧方式稳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典型旋流燃烧器的稳燃措施

1.2.1 德国Babcock公司DS燃烧器

1.2.2 美国加拿大B&W公司DRB型燃烧器

1.2.3 日本三井-Babcock公司LNASB燃烧器

1.2.4 美国FW公司的(CF/SF)双调风旋流燃烧器

1.2.5 日本石川岛播磨IHI-FW双流旋流燃烧器

1.2.6 国内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

1.2.7 国内外现有稳燃措施的分析与评述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瓣稳燃器与花瓣燃烧器

2.1 低挥发分煤稳定燃烧的前提

2.1.1 影响煤粉着火的主要因素

2.1.2 旋流燃烧器燃烧低挥发分煤稳定燃烧的前提条件

2.2 普通旋流燃烧器的流场及燃烧特点

2.3 稳燃原理的拓展

2.4 花瓣稳燃器

2.4.1 花瓣稳燃器的设计

2.4.2 花瓣稳燃器的优点

2.5 花瓣燃烧器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瓣燃烧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3.1 数值计算模型概述

3.2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3.2.1 基本方程

3.2.2 边界条件

3.3 湍流流动模型

3.4 两相湍流扩散模型

3.5 煤粉燃烧模型

3.5.1 挥发分析出模型

3.5.2 焦炭反应模型

3.6 湍流燃烧模型

3.7 网格生成方法

3.7.1 贴体网格概述

3.7.2 贴体坐标系统

3.7.3 花瓣燃烧器网格生成

3.8 数值求解方法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瓣燃烧器流场计算分析

4.1 流场数值计算概述

4.2 花瓣稳燃器流场特性分析

4.2.1 花瓣稳燃器流场特点

4.2.2 花瓣稳燃器的热混合边界

4.2.3 花瓣稳燃器的回流区

4.2.4 花瓣稳燃器的混合强度

4.3 花瓣燃烧器冷态流场特性分析

4.3.1 花瓣燃烧器冷态流场特点

4.3.2 花瓣燃烧器冷态流场的回流区

4.3.3 花瓣燃烧器的混合强度

4.4 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特性分析

4.4.1 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特点

4.4.2 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的回流区

4.4.3 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的混合强度

4.5 不同负荷下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特性分析

4.5.1 75~80968MCR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计算分析

4.5.2 5596 BMCR花瓣燃烧器热态流场计算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花瓣燃烧器气固颗粒场计算分析

5.1 煤粉颗粒对稳燃性能的影响

5.2 花瓣稳燃器颗粒场计算分析

5.3 花瓣燃烧器颗粒场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花瓣燃烧器温度场和浓度场计算分析

6.1 低挥发分煤的燃烧特点

6.2 花瓣燃烧器温度场特性分析

6.3 花瓣燃烧器浓度场特性分析

6.4 稳燃与低NOx燃烧

6.4.1 我国电站锅炉NOx排放现状

6.4.2 NOx成因与影响因素

6.4.3 花瓣燃烧器低NOx排放机理

6.5 不同负荷下温度场特性分析

6.5.1 75~80%BMCR温度场特性分析

6.5.2 55% BMCR温度场特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花瓣燃烧器的实践应用与工业试验

7.1 花瓣燃烧器的实践应用

7.1.1 花瓣燃烧器的改造项目

7.1.2 花瓣燃烧器的运行情况

7.2 改造前后工业试验结果及分析

7.2.1 改造前04 年5 月试验结果

7.2.2 改造后04 年7 月试验结果

7.2.3 改造前后工业试验结果分析

7.3 花瓣燃烧器出口烟温的测量及与数值模拟的比较

7.3.1 05 年7 月试验结果

7.3.2 热电偶烟温测量的修正及分析

7.3.3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的比较

7.4 旋流燃烧器设计的建议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结论

8.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作者简介

致谢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器流场和火焰黑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赵凯.浙江大学2004
  • [2].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燃烧技术研究[D]. 沙龙.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低挥发份煤及其混煤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方庆艳.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研究[D]. 蒋利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3].燃用烟煤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流动及燃烧特性研究[D]. 靖剑平.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4].电站锅炉煤粉燃烧过程及结渣的数值模拟[D]. 李文艳.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
  • [5].煤粉浓淡直流燃烧器气固多相流动的数值试验研究[D]. 夏振海.浙江大学2002
  • [6].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器流场和火焰黑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赵凯.浙江大学2004
  • [7].大型电站锅炉氮氧化物控制和燃烧优化中若干关键性问题的研究[D]. 周昊.浙江大学2004
  • [8].煤粉近壁燃烧模型构建及液排渣式燃烧器的特性研究[D]. 汪小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 [9].等离子燃烧器点火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张孝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
  • [10].煤粉燃烧空气动力学特性与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 顾明言.上海交通大学2008

标签:;  ;  ;  ;  ;  ;  

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