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城市群可以扩大聚集经济的优势,有利于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群有利于不同模式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城市群还可以扩大城市化中的辐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发展和建设城市群是城市化战略的优势选择。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早,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形态。城市群同样也是我国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城市群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城市群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经济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聚集也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明显,尤其是我国的城市群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环境问题复杂化趋势。现阶段,国际性的环境合作开展较多,城市群层面的环境合作开展较少,我国学术界对于城市群环境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少,我国城市群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以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找到解决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中国城市群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城市群的特点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群的环境现状,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由于产业发达、人口密集、资源消耗量大,地区生态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其环境问题更多表现为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中部地区城市群多数尚处于雏形,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问题重点表现为资源开发过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并且对目前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局限于资金和技术的不足;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环境生态承载力相当脆弱,历史原因又造成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大,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面临着节能减排和生态恢复的双重压力。总而言之,中国城市群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供需矛盾,主要包括水资源紧缺和土地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特别是由于城市化和产业聚集造成的流域污染叠加和海域污染;由于自然因素和产业结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复合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地质灾害频发,污染物转移造成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产出量大而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等问题。同时本文分析了城市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人口密集、产业趋同和资源利用的同质性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转移和叠加效应增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随着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解决城市群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指出,现阶段城市群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单靠个别城市来解决,并且环境外部性理论表明了随着污染物的转移,由某一城市独自解决本不属于它的环境问题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构建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是科学的选择,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合作理论指导下,通过开展不同层面的环境合作,才能最终有效地解决城市群环境问题。本论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紧密结合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基础上,提出应该在自愿性、平等性、互利合作性等的原则基础上,系统性地构建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的理论体系。继而提出城市群环境合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提出适宜的配套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措施、法规措施、行政措施和社会措施等等。本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环境合作机制的约束,建立健康、协调、集约化、可持续的城市群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2 构建中国城市群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意义
  • 1.2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1 分析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 1.3.1 本文的结构
  • 1.3.2 主要论点
  • 2 城市群相关范畴的界定与研究
  • 2.1 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
  • 2.1.1 城市的概念与城市的发展
  • 2.1.2 城市化理论与城市化的发展
  • 2.1.3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 2.2 城市群的有关概念
  • 2.2.1 城市群的概念辨析
  • 2.2.2 城市群的特点与类型
  • 2.3 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的理论
  • 2.3.1 国外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情况
  • 2.3.2 国内城市群的理论研究情况
  • 2.3.3 国内城市群理论研究的不足
  • 2.4 国外的主要城市群发展情况
  • 2.4.1 欧洲的城市群
  • 2.4.2 美国的城市群
  • 2.4.3 日本的城市群
  • 2.5 国内的主要城市群
  • 2.5.1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
  • 2.5.2 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 2.6 国内外城市群的环境问题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2.6.1 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
  • 2.6.2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 2.6.3 人口
  • 2.6.4 城乡差距
  • 2.6.5 城市群体系建设
  • 2.6.6 基础设施
  • 2.6.7 小结
  • 3 环境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3.1 环境合作的有关理论
  • 3.1.1 生物圈理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共有物”理论
  • 3.1.4 环境外部性理论
  • 3.1.5 城市生态学
  • 3.1.6 环境合作理论
  • 3.1.7 环境伦理学
  • 3.1.8 小结
  • 3.2 环境合作的案例分析
  • 3.2.1 跨国的环境合作
  • 3.2.2 西方国家城市群的自治管理制度
  • 4 中国城市群的主要环境问题
  • 4.1 资源供需矛盾
  • 4.1.1 水资源
  • 4.1.2 土地资源
  • 4.2 水污染
  • 4.2.1 流域污染叠加
  • 4.2.2 海域污染
  • 4.3 复合大气污染
  • 4.4 土壤污染
  • 4.5 固体废弃物
  • 4.6 噪声污染
  • 4.7 城市生态承载力不足
  • 4.8 地质灾害
  • 5 中国城市群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缺乏有效的机构建设
  • 5.2 城市群环境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 5.3 市场手段缺失、经济手段乏力
  • 5.4 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 5.5 缺乏信息交流和环境联合监测
  • 5.6 环境意识薄弱
  • 5.7 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和公众参与不广泛
  • 6 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研究
  • 6.1 构建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6.1.1 构建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6.1.2 构建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 6.2 构建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原则
  • 6.2.1 自愿性原则
  • 6.2.2 公平性原则
  • 6.2.3 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 6.2.4 互利合作原则
  • 6.3 构建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的主要措施构建设想
  • 6.3.1 组织措施——设立长效的城市群环境合作的监管协调机构
  • 6.3.2 法规措施——签订城市群环境合作协定
  • 6.3.3 科技措施——编制科学详细的环境保护规划
  • 6.4 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运行的保障对策
  • 6.4.1 强调政府转变观念
  • 6.4.2 坚持联席会议制度
  • 6.4.3 规划调整产业布局
  • 6.4.4 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 6.4.5 建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 6.4.6 运用市场化手段
  • 6.4.7 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 6.4.8 推进环境监测合作
  • 6.4.9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
  • 6.4.10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 6.4.11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6.4.12 鼓励公众参与
  • 6.5 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论文创新
  •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