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的防治思想、具体的防治方法亟待挖掘、整理和提高。作者在大量检索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重点凝练出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并深入探讨了这一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与发展。揭示了治其“未生、未发、未盛、未传、未复”等五方面的“治未病”理论内涵,提出了中医学整体恒动思想是“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观点。全文从以下五大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分析阐述:1.远古时代“治未病”思想萌芽。分三个小节对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最初的饮食卫生及防治疾病思想,针灸、按摩、导引等养生防病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论述。指出这一时期,并没有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治未病”,只有一些散在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养生保健感性认识。2.先秦时期的“治未病”思想。分三个小节分别对《易经》养生观与“治未病”思想、诸子百家“治未病”思想、扁鹊“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了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家学派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和“治无病之病”的“治末病”思想;探讨了儒家孔子强调立德为先,仁者长寿,居安思危的“治未病”思想;揭示了《易经》卦爻辞中所蕴含的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通过扁鹊的临床病案提出了“治未病”理论临床实践的雏型。3.《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这是本论文的中心部分,通过对占《黄帝内经》全文近四分之一篇章的有关“治未病”的相关论述的整理与学习,重点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归纳研究。研究表明,《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医学概念,其中蕴含了系统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4.《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发展。全面梳理《内经》以降“治未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概况。论述上迄《难经》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脏腑的思想,下至当代的“治未病”健康工程。如果说《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治未病”理论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之根,那么,后世医家对这一理论体系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实践就是这一体系的枝叶,中医“治未病”理论可谓“根深叶茂”。5.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及其在肾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第一节介绍了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对“未病”和“治未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治未病”理论包括五个方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已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已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瘥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第二节中论述了作者在肾病防治中应用“治未病”理论的体会,结合作者13年肾病防治经验,提出保养先天,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有病早治,防其传变和已病调养的肾病“治未病”方法。萌芽于《易经》,奠定于《内经》,丰富发展于后世的“治未病”理论历经了二千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可以说,“治未病”理论是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瑰宝得以永葆青春的秘诀,是指导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也是今天人类健康工程的重要财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远古时代"治未病" 思想萌芽
  • 1.1 人类饮食卫生、防治疾病思想的形成
  • 1.2 针灸养生防治方法的形成
  • 1.3 按摩、导引养生防治方法的形成
  • 2.先秦时期"治未病"思想
  • 2.1 《易经》养生观与"治未病"思想
  • 2.1.1 开导引(气功)养生之先河
  • 2.1.2 奠定饮食养生之思想基础
  • 2.1.3 养生防病之卦与爻辞
  • 2.2 诸子"治未病"思想
  • 2.2.1 老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2 管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3 庄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4 淮南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5 孔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6 荀子的"治未病"思想
  • 2.3 扁鹊与"治未病"
  • 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 3.1 《黄帝内经》"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 3.2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整体恒动观
  • 3.2.1 五脏相关和五行制化与"治未病"
  • 3.2.2 病邪表里传变与"治未病"
  • 3.2.3 随应而动的动态辨证论治思想与"治未病"
  • 3.3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 3.3.1 未病养生
  • 3.3.2 治于未发
  • 3.3.3 救其萌芽
  • 3.3.4 刺其未生、未盛、已衰
  • 4.《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与发展
  • 4.1 宋代以前"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1.1 《难经》的"治未病"理论
  • 4.1.2 《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 4.1.2.1 无病先防
  • 4.1.2.2 欲病防作
  • 4.1.2.3 既病防变
  • 4.1.3 华佗与"治未病"
  • 4.1.4 葛洪"医与道结合"的养生思想
  • 4.1.5 陶弘景的气功养生法
  • 4.1.6 巢元方补养宣导的养生思想
  • 4.1.7 孙思邈的"治未病"思想
  • 4.1.7.1 安不忘危,救治于未病之先
  • 4.1.7.2 食疗为先,用药宜慎
  • 4.1.7.3 智者察微,以时早治
  • 4.1.8 庞安时的"治未病"思想
  • 4.1.9 钱乙的"治未病"思想
  • 4.2 金元时期"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2.1 刘完素"养、治、保、延"的养生思想
  • 4.2.1.1 少年宜养,防微杜渐
  • 4.2.1.2 壮年宜治,当减其毒
  • 4.2.1.3 老年宜保,济其衰弱
  • 4.2.1.4 耄年宜延,尽其天年
  • 4.2.1.5 先兆之征,止于萌芽
  • 4.2.2 张从正"食补"的养生思想
  • 4.2.3 李东垣"实元气,调脾胃"的养生思想
  • 4.2.3.1 "养生当实元气"
  • 4.2.3.2 养生即"治未病"
  • 4.2.4 朱丹溪的"治未病"思想
  • 4.2.4.1 阐发《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
  • 4.2.4.2 节饮食以养阴精
  • 4.2.4.3 戒色欲,保阴精
  • 4.2.5 王履的"治未病"思想
  • 4.2.5.1 "亢害承制"的预防之义
  • 4.2.5.2 母能虚子,不治之治为治其未病
  • 4.3 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3.1 徐灵胎的"治未病"思想
  • 4.3.2 万密斋的"治未病"思想
  • 4.3.2.1 "寡欲"以保精养气
  • 4.3.2.2 "慎动"以保定其气
  • 4.3.2.3 "法时"和于阴阳也,不犯其邪
  • 4.3.2.4 "却疾"以防邪气入深
  • 4.3.3 张景岳的"治未病"思想
  • 4.3.4 吴有性的"治未病"思想
  • 4.3.5 叶天士的"治未病"思想
  • 4.3.5.1 未病先防
  • 4.3.5.2 逐邪务早,清除病源——"先安未受邪之地"
  • 4.3.5.3 据脏腑乘侮规律以"先安"
  • 4.3.5.4 据季节养生方法以"先安"
  • 4.3.5.5 据温病传变规律以"先安"
  • 4.3.6 吴鞠通的"治未病"思想
  • 4.3.7 王孟英的"治未病"思想
  • 4.3.7.1 倡导清理环境,杜绝病源——守险御乱
  • 4.3.7.2 节饮食,重食疗养生
  • 4.3.7.3 慎起居,重卫生
  • 4.4 近现代"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4.1 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五步"与"治未病"
  • 4.4.1.1 五脏相关,发于机先
  • 4.4.1.2 "合治养"——治未病
  • 4.4.2 姜春华截断扭转疗法与"治未病"
  • 4.4.2.1 截断扭转疗法的思想探源
  • 4.4.2.2 姜春华截断扭转的具体内容
  • 4.4.3 张喜奎论温病伏邪与"治未病"
  • 4.4.4 严苍山的"药先于证而治"
  • 4.4.5 赵锡武的"先其进犯之机,安其未病之所"
  • 4.4.6 朱良春的"不急下不能存阴"
  • 4.4.7 邓铁涛的"养生重于治病"
  • 4.4.8 其它"治未病"新观点
  • 5 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及其在肾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
  • 5.1 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
  • 5.1.1 对于"未病"概念的认识
  • 5.1.2 "治未病"的基本内涵
  • 5.2 作者在肾病防治中应用"治未病"理论的体会
  • 5.2.1 保养先天,未病先防
  • 5.2.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 5.2.3 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5.2.4 已病调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