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论文题目: 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物化学

作者: 吴浩

导师: 胡春

关键词: 药物化学,苯并呋喃,衍生物,合成,抗心肌缺血活性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丹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历史。近几十年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丹参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的认识和实验结果。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特别是丹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和保护神经细胞缺氧性损伤等药理作用。丹酚酸C的全合成未见文献报道,我们试图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苯并呋喃衍生物,为开发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肌缺血的新药奠定基础。我们设计了多种方法尝试合成目标化合物,最终确定如下合成方法:用苄基替代文献中甲基保护二羟苯乙酮非邻位羟基,与α-溴代苯乙酸类化合物发生醚化反应后,在无水乙酸钠和乙酐条件下发生[2+2]环加成反应,然后脱去苄基,得到羟基苯并呋喃衍生物,再与氯乙酸衍生物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丹酚酸C的类似物)。本文设计的制备羟基苯并呋喃的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收率高,保护基脱除容易等特点,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共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WH-001~WH-012)均未见文献报道,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得到确定。同时合成了另一条路线的中间体——8个甲氧基苯并呋喃衍生物(Cheml 12-001~Cheml 12-008)经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结构。其化学名称如下:其结构如下:经体内药理实验筛选,在12个目标化合物中,WH-007、WH-008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P<0.01),WH-002、WH-006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01),且优于阳性对照药(丹参提取物),表明WH-002、WH-006、WH-007、WH-008这四种化合物可能有抗心肌缺氧活性。

论文目录:

英汉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

1.2 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概述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合成路线的选择

3.1 苯并呋喃环的合成

3.2 羟基苯并呋喃的合成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4.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 抗心肌缺氧活性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化学实验部分

5.2 药理实验部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2-氨基-4-氧-6-取代吡咯并[2,3-d]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及分子模拟研究[D]. 李蒙.河北医科大学2016
  • [2].(E)-7-芳甲烯基-2,2-二甲基-7,8-二氢-2H-呋喃并[3,2-h]色满-6(3H)-酮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 梁永东.湖南大学2017
  • [3].4-甲(乙)氧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和体外药理活性及细胞毒性研究[D]. 许祥.天津理工大学2018
  • [4].4-乙氧基(磺)酰胺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和抗血小板活性及细胞毒性研究[D]. 张军风.天津理工大学2018
  • [5].新型吲哚-3-乙酸类Bcl-2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初步活性评价[D]. 徐广森.山东大学2018
  • [6].基于整合素αvβ3靶点抗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初筛[D]. 陈明.华中科技大学2016
  • [7].新型嘌呤-8-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自鹏.山东大学2017
  • [8].瑞美替昂中间体1,2,6,7-四氢-8H-茚并[5,4-b]呋喃-8-酮的合成[D]. 王伟.天津大学2007
  • [9].新型c-Met受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 佟典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 [10].新型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卢骋.中南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Mannich碱衍生物合成研究[D]. 刘双艳.湖南大学2013
  • [2].多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丁元莉.长春理工大学2012
  • [3].2-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双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时志春.兰州理工大学2012
  • [4].具有生物活性的苯并呋喃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 任英梅.湖南大学2010
  • [5].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烯基醚和糖苷合成研究[D]. 王力.湖南大学2009
  • [6].FeCl3作用下分子内环合合成苯并呋喃的新方法研究[D]. 侯伟哲.天津大学2008
  • [7].微波促进一锅法合成苯并呋喃[D]. 王中兴.兰州大学2007
  • [8].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和8-5’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 丁敏.湖南大学2007
  • [9].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严汝龙.兰州大学2006
  • [10].苯并呋喃和8-5’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 张春香.湖南大学2006

标签:;  ;  ;  ;  ;  

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