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离子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的研究

基于阳离子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DNA疫苗是将含有编码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直接接种体内,在体内表达相应抗原,以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产生保护性免疫。它是在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第三代疫苗,是疫苗的一次革命。但目前DNA疫苗的给药系统比较单一,主要是质粒DNA冻干粉针,肌注给药后,DNA进入组织细胞,特别是到达树状突细胞(DCs)等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的转运效率较低,因而导致抗原表达水平低,免疫效果不好。目前关键是在于缺乏高效低毒的DNA疫苗的传递系统。皮肤特别是在活性表皮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树状突细胞(DCs)—郎格汉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500-1000 cells mm-2),这是一种高效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可产生很强的免疫效应,因此活性表皮层被看作疫苗接种的最佳部位。然而DNA疫苗这样的亲水性大分子药物是无法穿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并且皮肤内的酶系会对DNA疫苗产生降解作用,而使抗原提呈细胞无法捕获DNA疫苗。为此我们设计了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微针(Microneedles)是指通过微电子机械工艺技术(MEMS)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长度100μm以上呈针状的复杂结构,材料可以为硅、聚合物、金属等。微针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微针用于药物传输系统具有精确、无痛、高效、便利的优势。利用微针给药系统可主动靶向于皮肤特定深度,即活性表皮层的郎格汉氏细胞。为了提高DNA疫苗在体内的稳定性,合成了基于聚乙烯亚胺(PEI)的基因载体,选用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Pluronic(聚氧乙烯-聚环氧丙烷-聚氧乙烯嵌端共聚物)和Solutol(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修饰支链高分子量PEI,不但可以增加PEI/DNA复合物的稳定性,屏蔽复合物表面的正电荷,减小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还因为Pluronic和Solutol分子中含有疏水基团,对细胞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不会显著降低DNA疫苗体内外转染效率。以乙肝DNA疫苗为模型药物,考察了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透皮给药后的小鼠体内免疫效果。第一部分使用琥珀酰亚胺酯法活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luronic或Solutol的末端羟基,得到活化率高,反应活度大的产物。使用活化后的聚合物按不同比例对PEI进行修饰。经过葡聚糖凝胶纯化,超滤脱盐,冷冻干燥,成功的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修饰度(每个PEI分子上分别接枝1个、2个、5个、10个和20个Pluronic或Solutol)的Graft-PEI聚合物。1H-NMR结果显示,本方法合成的阳离子聚合物接枝率高,控制投药量能定量地对PEI进行修饰,其接枝率与反应时投药量的摩尔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该合成方法比较稳定、可靠,产率高,具有良好的可控性。1H-NMR图谱中未见其它杂质峰,证明这些阳离子聚合物的纯度较高。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阳离子接枝聚合物/DNA复合物的相关性质。凝胶电泳阻滞分析结果显示,完全阻滞DNA所需的N/P值随着PEI修饰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修饰物分子量的减小而减小。本实验所制备的PEI/DNA、graft-PEI/DNA复合物粒径在60-400 nm范围内。随着复合物N/P值的增加,粒径有减小的趋势。高分子量的修饰物,在高修饰度时复合物的粒径明显增大。复合物的zeta电位随N/P值的增加而增加;相同N/P值的复合物,其zeta电位随表面活性剂接枝数的增加而减少;复合物的zeta电位在相同修饰度且相同N/P值时,随表面活性剂分子量的减小而略有增加。MTT法测定细胞毒性的结果表明,使用表面活性剂修饰PEI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其细胞毒性,在低浓度时每个PEI接枝一个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可显著降低细胞毒性。在高浓度时每个PEI接枝≥5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则可显著降低细胞毒性。第三部分评价了阳离子接枝聚合物/DNA复合物体内外转染效果。选用了两种分别编码绿色荧光蛋白和虫荧光素酶的质粒。为了获得虫荧光素酶在体内较高的表达,将CMV启动子克隆到虫荧光素酶表达质粒pGL3-basic Luciferase Reporter vector中,构建成重组的pGL3-CMV Luciferase Reporter vector。阳离子接枝聚合物/DNA复合物在Hela细胞上的转染效果表明,低分子量的L61和Solutol修饰的PEI在低修饰度时不会显著地降低转染效果,低P123修饰度的PEI的最佳转染效果与未修饰的PEI相似。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增大,接枝率增加,其最佳转染效率随之下降。ICR小鼠尾静脉注射复合物,测定各个脏器中虫荧光素酶的表达,除了肺部外,低修饰度的PEI最佳转染效率显著优于未修饰的PEI。第四部分使用微电机技术制备了SU-8聚合物微针,考察了微针的机械强度,结果表明该微针阵列可以容易地穿破铝箔和离体皮肤,并具有一定的坚韧度,不易折断。考察了微针对不同药物的体外透皮促进作用。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同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药物(吲哚美辛、酮洛芬、美索巴莫、更昔洛韦),结果表明吲哚美辛的皮肤渗透速率增加4.05倍,酮洛芬的皮肤渗透速率增加4.77倍,美索巴莫的皮肤渗透速率增加6.06倍,更昔洛韦的皮肤渗透速率增加12.49倍,说明logP值是影响药物经微针透皮传递速率的重要因素,微针对于水溶性药物的透皮促进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更加有利。又考察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胰岛素、溶菌酶、卵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结果表明与无法透过完整的皮肤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可以透过微针阵列处理过的皮肤,经皮渗透速率可以达到小分子药物的水平。生物大分子药物分子量与经皮渗透速率成反比。第五部分主要考察了DNA疫苗的体内免疫效果。通过细胞吞噬实验证明了修饰后的PEI其细胞吞噬过程未发生改变。抗DNAaseⅠ的保护实验表明复合物可以有效地保护DNA不被降解。微针阵列可刺入小鼠活体皮肤,并在皮肤表皮层产生几十微米的孔洞,提供了复合物穿透角质层的通道。以乙肝疫苗为模型药物,考察体内免疫效果,分别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滴度,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γ-INF,IL-4),及脾细胞的增殖。与乙肝DNA疫苗复合物肌注和DNA疫苗水溶液肌注相比,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经皮给药在第4周后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胞免疫水平,刺激机体产生了很强的免疫应答。第六部分主要考察了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的组织刺激性。DNA疫苗复合物微针或肌注给药后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组织刺激反应,微针给药组的炎症反应明显低于肌注给药组,说明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理适应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聚乙烯亚胺的修饰及表征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溶剂的无水化处理
  • (二) 普朗尼克和聚乙二醇硬脂酸酯的活化
  • (三) 聚乙烯亚胺的修饰
  • (四) 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修饰度的测定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Graft-PEI/DNA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复合物的制备
  • (二)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
  • (三) 复合物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四) graft-PEI细胞毒性测定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Graft-PEI/DNA复合物的体内外转染效果评价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pGL3-CMV Luciferase Reporter vector重组质粒的构建
  • (二)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及重组质粒的转化
  • (三) 质粒DNA的抽提和纯化
  • (四)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
  • (五) 动物体内表达实验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微针的制作及其对药物经皮促透作用的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微针阵列的制备和评价
  • (二) 微针阵列对小分子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
  • (三) 微针阵列对大分子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
  • (四) 微针阵列对质粒DNA的经皮促透作用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体内免疫效果评价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复合物体外细胞吞噬实验
  • (二) 复合物抗DNAase Ⅰ的保护作用
  • (三) 小鼠活体皮肤微针阵列刺入实验
  • (四) 乙肝DNA疫苗小鼠体内免疫效果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六部分 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组织刺激性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二) 仪器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微针阵列对皮肤刺激性实验
  • (二) 阳离子聚合物/DNA疫苗复合物组织刺激性研究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科学思维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 教育观察 2019(30)
    • [2].基于粪便DNA的贺兰山岩羊亲权鉴定和婚配制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22)
    • [3].通过调节蛋白酶K消化时长优化DNA提取方法[J]. 生物化工 2019(06)
    • [4].蛹虫草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进化关系的比较[J]. 微生物学报 2019(12)
    • [5].有毒有机物影响DNA酶解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横向迁移[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1)
    • [6].蓝莓栽培品种的DNA条形码[J]. 林业科学 2019(12)
    • [7].应用于多个沉香属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筛选[J]. 中国药学杂志 2019(23)
    • [8].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3)
    • [9].幽门螺旋杆菌诱导的胃腺癌DNA甲基化基因修饰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6)
    • [10].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的应用[J]. 法制博览 2020(03)
    • [11].磁性纳米颗粒负载质粒DNA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12].DNA智慧扶贫工作室教育扶贫策略与实践[J]. 科技风 2020(06)
    • [13].家畜冷冻精液DNA的纯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14].蝙蝠蛾拟青霉及金水宝胶囊的DNA条形码鉴定[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8)
    • [15].3种DNA分子标记法联合鉴别草珊瑚及其混伪品[J]. 中草药 2020(03)
    • [16].探讨无创DNA检测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意义[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3)
    • [17].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1)
    • [18].非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 2020(01)
    • [19].彗星电泳检测草胺磷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1)
    • [20].基于DNA检测的肉制品鉴伪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8)
    • [21].绵羊血液中布氏杆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20(03)
    • [22].环境DNA在水体中存留时间的检测研究——以中国对虾为例[J].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1)
    • [23].云斑白条天牛成虫不同组织部位DNA提取方法比较[J]. 滨州学院学报 2019(06)
    • [24].三七片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及方法学考察[J]. 中草药 2020(07)
    • [25].DNA倍体分析系统在脱落细胞学及术中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 2020(03)
    • [26].DNA免疫吸附治疗重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07)
    • [27].红肉猕猴桃再生体系的建立及DNA条形码鉴定[J].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3)
    • [28].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调控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J]. 海洋科学 2020(03)
    • [29].基于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稳定同位素DNA的方法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0(02)
    • [30].基于DNA链置换的可满足性问题的计算模型[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标签:;  ;  ;  ;  ;  ;  ;  ;  

    基于阳离子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