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

《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在系统地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学理论的关联性,从方证相应的基本观点切入,对《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应用中药干预后,肠道微生态所构成的中医“证”的变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学术观点,对人体反应性和医学现象学等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第一篇综述对微生态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微生态学不仅深化和拓展了现代医学对发病学的认识;而且通过调控微生态菌群的方法治疗疾病,为现代医学拓展了治疗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预防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因此,微生态学对现代医学进一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篇综述对微生态学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保健等与微生态学理论进行对比发明后,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然后结合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对中药对微生态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对中药药效的作用进行了文献整理研究;最终研究结果认为该研究领域内存在菌种选择片面、药物选择单一、治疗方法局限、理论分析不足等四种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发挥微生态学和中医学优势,二者应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第三篇综述对中医“脾胃”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中医的脾胃学说在理论构架上与新兴的微生态学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脾胃功能和肠道微生态功能有密切对应关系,同时,二者在临床方面互相也有所借鉴。最终研究认为,用肠道微生态的观点可以理解脾胃学说,反过来用中医脾胃学说的理念也可以印证肠道微微生态表现,二者相得益彰,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中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实验选取《伤寒论》中代表寒、热属性的中药黄连、干姜,观察其对肠道常见菌群体外培养的影响,以推测中医“证”变化所对应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将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连、干姜、黄连干姜混合的中药培养基对肠道微生态四种代表菌群(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体外培养,与纯培养基培养对比。通过对比培养前后菌液分光光度值的变化(ΔOD值)的方法,观察中药对四种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同中药培养基、不同菌种的对比:干姜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而对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则显示促进作用。黄连对前三种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并随对浓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对于乳酸杆菌则显示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黄连干姜混合液对前三种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而对于乳酸杆菌则显示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2相同菌种、不同中药培养基的对比:大肠杆菌经三种不同中药培养均呈抑制作用,且随浓度不同抑制程度有所变化。粪肠球菌经三种不同中药培养均呈抑制作用,且随浓度不同抑制程度有所变化。双歧杆菌经干姜和黄连干姜混合培养均呈促进作用;而经黄连培养则呈抑制作用。乳酸杆菌经干姜培养呈促进作用;经黄连和干姜黄连混合培养均呈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结论:相同寒热属性的中药对不同种类肠道菌所构成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同种菌对不同寒热属性的药物的反应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中医“证”的变化所对应的是肠道微生态的整体变化,即肠道各种菌群的数量、分布、比例等的综合变化所组成的整体换位。第三部分为理论探讨。论文由实验而引出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相关性,进一步深入探讨人体反应性、医学现象学这两个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观点。人体反应性是本论文专题论述的第一个学术观点。论文首先对其概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说明。简而言之,人体反应性指生命个体的身心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后作出相应的反应,从刺激来源上来看其分类包括对物质和时间两种刺激的反应。人体反应性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研究者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分析的方法辨识人体反应性,进而应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干预。论文进一步对人体反应性与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研究认为,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都是围绕如何对人体反应性的辨识和干预而展开的,而中西医区别主要在于各自采集患者信息与治疗手段的对应关系的不同,但二者都是围绕人体反应性而进行。医学现象学是本论文专题论述的第二个学术观点。文章首先对医学现象学的概念、范围进行了说明;然后将医学现象与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认为中医学中取类比象的研究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中药等理论的构建,以及中医诊断、治疗等临床实践无一不是建立在医学现象的基础之上;论文最终认为,医学现象是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学科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客观基础,整个医学实质就是对医学现象规律的总结。对这以上两个学术观点展开引申探讨,不仅有助于科学界清晰的理解中医辨证及中药作用,更为拓展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乃至中西医的互通和交融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微生态学与现代医学
  • 综述二 中医学与微生态学
  • 综述三 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道微生态
  • 中篇 实验部分
  • 一 实验内容
  •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三、讨论
  • 下篇 理论探讨
  • 一、论人体反应性
  • 二、论医学现象及医学现象学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6)
    • [2].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3].高血压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20(01)
    • [4].从“肠”计议 你的肠道微生态真的平衡吗——专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原研究室主任刘林娜[J]. 健康中国观察 2020(01)
    • [5].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医药与艾滋病[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04)
    • [6].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J]. 肝脏 2020(02)
    • [7].仔猪肠道微生态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7)
    • [8].从肠道微生态角度系统探讨以脾论治血脂异常[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7)
    • [9].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J]. 医学研究杂志 2020(06)
    • [10].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J]. 肝脏 2018(12)
    • [11].肠道微生态与生命早期健康[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9(02)
    • [12].肠道微生态对疾病的影响及其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8(03)
    • [13].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 肝脏 2018(04)
    • [14].胃肠道微生态与胃肠肿瘤术后腹泻[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04)
    • [15].调节肠道微生态疗法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1)
    • [16].肠道微生态重建与粪菌移植[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10)
    • [17].病理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的调节[J]. Engineering 2017(01)
    • [18].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的关联及其机制[J]. 上海医药 2016(19)
    • [19].肠道微生态和肠道营养[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5(03)
    • [20].母婴肠道微生态与健康[J]. 中国食品学报 2015(11)
    • [21].调节肠道微生态[J]. 健康博览 2020(05)
    • [22].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制剂[J]. 健康人生 2019(05)
    • [23].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 现代养生 2017(12)
    • [24].肠道微生态与婴幼儿免疫[J]. 临床儿科杂志 2020(11)
    • [25].肠道微生态移植对胃肠道术后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中国处方药 2020(01)
    • [26].肠道微生态与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07)
    • [27].青海瑞湖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满负荷生产 勇担社会责任[J]. 赣商 2020(07)
    • [28].肠道微生态的基本概念[J]. 现代医药卫生 2019(01)
    • [29].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8)
    • [30].慢性肾脏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影响[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09)

    标签:;  ;  ;  ;  

    《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